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滇藏兩萬里——阿里北線

滇藏兩萬里——阿里北線

在扎達縣的那個晚上,出來第13天,我突然很想家,非常想念內地的城市,想念各種生活的便利,想念溫暖濕潤的氣候,想念人潮洶湧的街頭,然後後面的行程就開始趕路了,很多時候連相機都不想拿出來,或許是審美疲勞了,現在回想起來還真有點後悔,畢竟像阿里北線這種地方,再去一次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我們從扎達縣本來還計划去皮央東嘎洞窟遺址,然後住在獅泉河鎮的,那天直接放棄了皮央東嘎洞窟遺址,到了獅泉河之後,本是想城市中休整一下的,看看時間尚早,給車保養了一下之後,便直接開到了革吉縣城,在革吉縣城加油時,遇到一個想搭車去雄巴鄉的藏民,說雄巴鄉也能住宿,又一口氣開了100公里去到了雄巴鄉。雄巴鄉的住宿實在太難忘了,海拔4600米,沒水沒電,晚上在藏民家吃了一碗巨難吃的藏面,然後在一間只有兩張床的簡易房間里睡了,反正也沒電,所以也看不清被子臟不髒了。

所謂阿里北線其實也是一個不太規範的概念,大概是指從噶爾縣獅泉河鎮到那曲市那曲縣的近1400公里317國道,穿越阿里地區噶爾縣、革吉縣、改則縣,那曲市尼瑪縣、雙、班戈縣、那曲縣等七個縣。而所謂阿里中線,地圖上是沒有顯示的,一般是指從革吉縣雄巴鄉後轉南至亞熱鄉,然後一路向東,經過仁多鄉、措勤縣、文布南村再到尼瑪縣的一條荒原土路。我們的行程是從獅泉河到革吉縣雄巴鄉,然後到亞熱鄉,走一段阿里中線,到措勤縣後往北,轉回阿里北線,直到那曲。

進入阿里城區獅泉河鎮的牌坊,天上阿里,可以說阿里是中國最偏遠的城市,大概在方圓一千公里之內,都沒有能稱得上城市的地方了。

說起來,獅泉河也是上世紀60年代新藏公路開通後才有的城鎮,時至今日已經像模像樣,身處其中,完全有了城市的感覺。

城郊沙坡上巨大的「毛主席萬歲」,這也是在其他城市不可見到的一景。

爬上高處,俯瞰獅泉河,從1964年的簡易營房到今天近2萬人的城市,可以說獅泉河是中國這幾十年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1964年,新藏公路通車後,這裡開始建設營房和簡單的公共設施。1966年,阿里地區行政公署從噶爾昆沙(昆莎機場)遷來此地。1988年,噶爾縣也將政府所在地遷到這裡。

儘管發展迅速,但獅泉河目前大概也還是中國最小最落後的地級市所在地,畢竟地理和氣候影響太大了。

獅泉河鎮本身沒有什麼景點,但鎮上的獅泉河烈士陵園值得去瞻仰一下。

最前面的那塊墓碑就是孔繁森烈士之墓,後面的李狄三烈士,則是和平解放阿里時,從新疆進軍西藏的先遣連指揮員。

離開獅泉河後,又驅車兩百多公里趕到了雄巴鄉住宿,雄巴鄉是個路口,從這沿著G317繼續往東,就是阿里北線,從這往南到亞熱鄉再往東,就是地圖上都沒有的阿里中線。雄巴鄉到亞熱鄉的公路是新修的油路,路況十分好。

清晨,隨處可見藏原羚和藏野驢在路邊吃草,藏北荒原此時生機勃勃。

雄巴鄉到亞熱鄉大概90公里,要開車一個多小時,亞熱鄉有進入荒原的最後一個加油站,加油要先到鄉政府開證明。

簡易的加油站,內地的柴油是6元左右時,這裡的柴油是10元,當然這裡也沒有0#柴油,都是-10#的。

亞熱鄉經過仁多鄉,再到措勤縣,這一段是經典的阿里中線之一,亞熱鄉到仁多鄉大概90公里,仁多鄉到措勤縣大概280公里,昨天搭車的藏民告訴我們,從雄巴鄉一天到措勤縣沒有問題,我們才敢走的,事實證明,對於遊客來說,一天走完還真不容易。

荒原上的路是時有時無的,完全只能順著軌跡和車轍前進,各種顛簸的沙石路面,越野車都顛得要命,假如沒有軌跡或者嚮導,這一段路絕對不可貿然前往。

仁多鄉是個荒原中的鄉村,前後都是沙石路段,出去不久後便見到仁青休布錯,阿里的一錯再錯,其實是指阿里中線,真正沿著G317的阿里北線,是不能看到多少湖泊的。

照片上看到的美景是相當不錯的,但實際情況是這一路走得相當不容易的,路況很差,我們很少停車,一是有些審美疲勞,二是害怕天黑前趕不到措勤縣城。

阿里中線除了茫茫的荒原,就是那幾個絕美的錯了,扎布耶茶卡和塔若錯是兩個相鄰的鹽湖,一個藍色一個紅色,我想航拍應該是非常美的。

這一路下來,幾乎沒有人煙,我們是單車前行,所以很有一些擔心,一旦陷車,那可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紅色的塔若錯,藏在藏北荒原上的美麗景觀。

扎布耶茶卡是世界三大鋰鹽湖之一,這一帶有大片的鹽田,但我們一路走過各種鹽田設施,也未見人煙。

靠著事先下載的軌跡,我們在鹽田中穿行,道路錯綜複雜。

接下來我們幾乎是一路往前趕,在離措勤縣三四十公里的荒原上,居然還有一個帳篷檢查站,過了檢查站後,心想天黑之前到縣城應該沒問題了,誰知道下午5點多鐘時,車子卻陷進了沙地里,想著這下完了,要在風沙滿天的寒冷荒原上過夜了,天無絕人之路,然之間不知道從哪冒出四輛騎著摩托車的藏民,雖然語言不通,但他們二話不說,下車後,女人們在旁邊看著,男人們擼起袖子就幫忙推車,人多力量大,總算把車子推出了沙地,藏民們拍拍滿身的土,開著摩托車又走了,真是十分感謝這些淳樸的藏民,否則那真會是一個絕對難忘難受的夜晚,現在很後悔當時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留下了。出了陷車地後,接下來幾十公里我們開得特別小心,由於陷車耽誤了時間,天黑前沒能趕到縣城,離縣城二十多公里時,天已經完全黑了,前往措勤縣城的S206又在修路,軌跡和導航都用不上,我們各種穿插找路,當見到措勤縣城的燈光時,真的是有點喜極而泣的感覺,灰頭土臉吃了一碗拉麵,決定第二天不走阿里中線了,上公路走阿里北線了。

走阿里北線的計劃也是一波三折,導航導到了磁石鄉那條近路,開始的公路還挺好,誰知過了磁石鄉之後,又是荒原路況,事先沒有下載軌跡,所以面對草原上錯綜複雜的道路根本不知道怎麼走,走了一兩個小時後又掉頭回到了措勤縣,從S206北上G317,走上主路,往尼瑪縣方向走。

阿里北線以前叫做S301,現在已經改為G317,路況非常好。

途徑措勤縣的達瓦錯,藏北究竟有多少錯,現在好像也沒個准數,總之在阿里北線也好,阿里中線也好,你能看到的主要景觀就是錯,一錯再錯,一路錯錯錯。

阿里北線的G317公路有多好,看看這張圖就知道了,全線基本上都是這樣,基本沒車,路況特好,但很多地方是限速的,阿里地區的限速是在檢查站發一張紙給你,規定幾時幾分之後才能到達下一個檢查站,所以你根本快不起來。

尼瑪縣城,在措勤時有警察問我們去哪裡,我說去尼瑪,他開玩笑的說,還是加個縣字吧。

阿里北線基本上純趕路了,但還是走了三天多,途中極少拍照,但這幾隻藏羚羊還是吸引我拿出了相機。

一路上見到了很多藏原羚和藏野驢,但長著長長角的藏羚羊卻只見到這一次。

途徑地處西藏申扎、班戈和尼瑪三縣交界處色林錯,以前納木錯是西藏第一大湖,近些年色林錯湖面不斷擴大,已經成為西藏第一大湖泊及中國第二大鹹水湖。

廣闊如大海般的色林錯,這三十多年來,色林錯的湖面增長面積接近40%,再擴大下去的話,G317公路估計都得受影響。

阿里北線的最後一天,從尼瑪縣一口氣開到了索縣,整整800公里,從西到東,但居然還是沒能走出那曲市,那曲市最西面的縣城是尼瑪縣,最東面的縣城是巴青縣,800公里是個什麼概念,從長沙都能到鄭州了,穿越三個省的路程,我們卻還沒能走出西藏的一個地級市,西藏之大由此可見。從南到北,走過了阿里,見過了最西藏的西藏,儘管還留下了很多的遺憾,例如計劃中的當惹雍措、納木錯等等都擦肩而過了,但也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這是對阿里大北線的初體驗,但我相信我肯定還會再去,下次應該不會這麼匆匆,會靜下心來慢慢感受藏北荒原的大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子弓長的驢遊記 的精彩文章:

滇藏兩萬里——日喀則線

TAG:木子弓長的驢遊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