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什麼因素會促進物種滅絕?

什麼因素會促進物種滅絕?

介形亞綱動物

許多動物為了繁衍後代而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例如產生不同性別,體型有大有小,向異性求愛以及和對手競爭。孔雀長出五彩斑斕的尾巴,三角龍進化出它們的角,都被認為是屬於這種「性選擇」。

最近一項研究深入分析了性別差異和滅絕風險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 ,一個物種的兩性之間的差異越大,它們就越有可能滅亡。

在進化科學的世界裡,為生存導致的兩性異形(性二態性)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一些研究認為,這有利於一個物種的生存,因為可以提高它們的適應速度並降低滅絕的可能性。然而,誇張的特徵可能會使一個物種更有可能滅絕。引人注目的形態展示吸引到的不僅是伴侶,還有捕食者。

雄性動物往往擁有更有吸引力的外觀

通過對比介形亞綱動物,即微小的甲殼類動物,可以很好的研究兩性異形,或者是兩性之間的生理差異。到目前為止,研究局限於關注現存物種,量化了滅絕風險,而不是滅絕本身。大量介形亞綱動物化石記錄可以追溯到大約5億年前,其中包含了數千種不同的物種,有許多物種現已滅絕。

雖然要弄清楚許多個體化石的性別是不可能的,但介形亞綱動物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明顯的性別相關的特徵。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微古生物學主任Giles Miller表示,不同性別有時會有不同大小、不同形狀的外殼,一些雌性甚至擁有「球形育袋」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大約6600萬到84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的93種介形亞綱動物。結果發現,兩性差異較大的物種滅絕的數量是兩性最相似物種的10倍。科學家認為,那些為找到伴侶而耗費太多精力在美貌上的雄性,可能沒有留下足夠的資源來維持其他重要的生存功能。

介形亞綱動物的掃描電鏡圖片

斯坦福大學的地質學教授Jonathan Payne表示,這項研究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也是來自化石記錄中第一個很好的證明,即兩性異形傾向於增加滅絕的風險。

不過,這些化石無法告訴我們關於諸如人類等動物的此類信息。甲殼類動物不僅比我們小得多,而且它們生活在海洋中,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調節體溫。然而,該研究結果為科學家提供了未來的研究方向。例如,分析靈長類動物的化石記錄,可能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了解我們自身物種的兩性異形與滅絕風險之間是否也存在深層次的聯繫。

目前,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本周的《自然》(Nature)雜誌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火星一號 的精彩文章:

宇宙中的第一批生命會在什麼時候出現?
罕見的宇宙事件:紅巨星復活了死亡的中子星!

TAG:火星一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