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留學生,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留學生,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一篇

《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的文章在朋友圈炸了鍋。文章的內容講的是80後摩拜創始人胡瑋煒,在僅僅三年內狂賺15億。同齡人的差距卻越來越大,你的同齡人在拋棄你…




?

?



瞬間,無數人都在感嘆:完了完了!

同齡人早就把我們這些失敗的渣渣拋棄了。




的確,回過頭來反觀自己:





20歲的人了,還在圖書館

拖延熬夜寫論文


在工科樓里

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做」手工模型「


在宿舍里啃免費pizza吃大份薯條


沒有驚為天人的

創業項目


沒有國家認證的

科學論文




前有80後美女前輩

15億輕鬆套現

,後有

00後少年創業成功

走上人生巔峰,左邊有90後留學生

榮登福布斯30 Under 30

,右邊有投行諮詢科技實習工作

offer大滿貫

...




?

?




在藏龍卧虎的今天,我們這群仍然拿著

高中文憑

,靠著父母支付我們昂貴的學費,前路迷茫人生漫漫的

90後留學狗

,這樣的「被拋棄感」似乎來得更加強烈。





「留學生,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從決定出國開始,留學生就選擇了一條

不斷被質疑的孤獨之路




當孤注一擲的選擇了海外留學的時候,留學生們就要被迫放下

手裡的理綜文綜教科書

,每天背著好厚重的OG,開始在沒日沒夜的刷題中度過。




當自己的同齡人還在學校按部就班的準備高考時,

留學生們已經奔赴各個SAT的考場

,獨立規劃自己的暑假學習計劃,

申請夏校準

備課外活動




這條路上的所有負擔都必須由自己一人來扛。




?

?




不僅如此,留學生還要面對著

來自同學老師的不解和疑問




「他是在國內學不下去才出國吧」


「不就是家裡有錢嗎?

有錢就可以不高考。


「出國還不是就那點能力。靠父母有什麼了不起。」




出國後美國大學

一直攀升的學費

也成了我們的負擔。學費

從6萬美金飛漲到7萬美金

,每一次眼看著到了要交費的日子都不知道如何向父母開口。




尤其當看到國內的很多同齡人已經開始自己在國內創業做項目賺錢養活自己,有的人甚至開始回報父母,而回頭看看自己,依然每學期

消耗著巨額的學費

,刷著父母的副卡,讓他們在國內每個月

還自己的信用卡花銷




被同齡人拋棄的感覺異常強烈。




?

?




因為出國高昂的學費和長途跋涉的艱辛,留學生在大學裡也擔負了更多的期待。




許多人認為

4.0的GPA應該是留學生的標配




「你是中國人,你的多元微積分考試難道還不能全對?」這樣的對話發生在美國大學的各個角落。不僅如此,每逢暑假回國親戚朋友們就會親切的詢問

學校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

,做了什麼兼職,有了什麼title,暑假在哪家金融或諮詢大公司實習等等。




一切的刻板印象和高要求都讓我們感受到壓力倍增。看到大一剛進大學的學弟學妹已經開始

遊走於各個公司的招聘會上

,一手專業的簡歷和傲人的成績,簡直讓老學長學姐感受到被拋棄的真實感。




?

?




持此之外,留學生在畢業後還會面臨著前路的迷茫。




在美國的公司里和同事們關係很好,但是卻不能找到一個

能真正理解自己交心的朋友

。每天回到公寓後的孤獨感爆棚。「好山好水好寂寞」的無奈卻在

父母對於能在美國留下來的期盼

中慢慢忍住了。




而更多的人,因為美國經濟大環境的蕭條和對於國際學生H1B的緊縮,在畢業後的三個月沒有找到工作被迫繼續讀研或是回國,背後的議論和質疑聲音聽來尤其刺耳。




「出了國還不是要回來,浪費錢。」


「海歸值幾個錢,還不如在985讀書的人呢。」


當初出去的時候不是厲害么,現在還不是要回來。


」海歸就是心高氣傲還沒能力。「




面對種種對於海歸的有色眼鏡和

留學文憑的「貶值」

,留學生們感受到自己似乎被國內的同齡人狠狠的拋在了身後。




?

?




我們變成了一群夾在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那群人,不能

得心應手地去融入美國的社會

,又與國內的環境格格不入。看著自己的同齡人在國內大展手腳,自己在美國和中國都還未建立起根基。




是否我們的留學生涯真的一文不值,我們的未來難道真的像文章里說的那樣碌碌無為一無所成?





「其實同齡人可以不同路」




我們真的被拋棄了嗎?




如果按照《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的那篇文章邏輯。




我們是的。




消耗著大學的資源,卻不能馬上成就一番事業活得風生水起,沒能當上獨角獸創業公司CEO套現從而過上奢侈佛系人生,

實在是徹徹底底的loser一群




可是金錢就是唯一衡量一個人成功的唯一標準嗎?




我們把自己放進一個按照

年齡、性別、學歷、工作類型、收入、社會背景

的打分標準系統里,輸出一個1-100中的分數,然後以此來評判我們是否成功么?




答案顯然是NOPE。




?

?




文章里假設所有的同齡人都是為了成為CEO套現走人的人生軌跡,但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走不同的人生的道路,同樣,

我們無權用我們的標準去評價他人的成功與否




而留學生涯其實正是一個教會我們

「同齡人可以不同路」道理的過程




在美國大學的四年里,我最大人生觀的轉變就是」

學會不那麼功利地去生活

」。




在出國之前我們都懷著自己設想的燦爛絢麗的人生計劃,學經濟能賺錢讓父母過上好日子,當碼農去矽谷成為下一個扎克伯格。而等我們真正步入美國大學,才發現,我們所處的環境都在默默的告訴我們:

不必著急

,你可以在大學四年里真正去探索你感興趣的,

去發掘那些你未曾想過的可能性




?

?




所以美國大學在要求專業課程的同時也有

通識教育

的要求。物理,數學,計算機,藝術,媒體,哲學,工程你都可以嘗試,在這個過程中去發覺自己的興趣愛好。




而你的教授,指導老師和朋友都在不停的問你:

你真的喜歡你現在學習的專業嗎? 

有的同學因為愛好環境科學而從經濟專業轉出潛心學習環境,也有同學也會因為喜歡電影而堅持繼續攻讀電影傳媒的研究生。




杜克大學的統計結果表示

有50%到65%的同學在大學期間會改變一次專業

。他們敢於去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和職業,對於「被同齡人拋棄」這樣的說辭不屑一顧。




因為只要你自己知道路,全世界都會給你讓路。




?

?




其實,「被拋棄」的邏輯是

在引導我們去和其他人進行平行比較

。不控制變數,不看清基礎值,僅僅拿當下取得的成就來進行對比。在非富即貴的留學圈,這樣的比較在短期內看來,大多是悲傷的。




我們真正需要關心的其實應該是

基於自己成長的縱向比較

,也就是把現在的自己和當年的自己作比較。




學文科的同學在剛進大學的時候因為英文不是母語的關係,

面對成堆成堆的閱讀都是一臉懵逼,

上課也不知道如何總結自己深邃的思想,但是在大學的四年的浸潤式閱讀里,每天500頁也能輕鬆拿下,在文學哲學課堂上侃侃而談。




也許在外人看來這不是什麼輝煌成就,但這就是個人的成長,

能用精準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能夠用簡潔的文字總結他人的觀點,這是讓自己變得更優秀的基礎




?

?




許多留學生剛上大學時因為脫離了父母的引導,度過非常多迷茫的夜晚:我是誰?為什麼我要在這裡讀大學?我能做什麼? 這些問題像魔咒一樣天天縈繞在腦子裡,看到同為留學生的有目標有人生方向有奮鬥動力的同齡人,

覺得自己就是個失敗者,甚至不想在美國繼續讀書

,認為是在浪費時間金錢。




但是在慢慢的嘗試和摸索中發現了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對於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有了更清晰的目標,沒有在人生的低谷放棄,認清自己找對方向,這是成為有擔當的領導者的首要條件。




這就是一種成功。




成功的標準因人而異,每個人的起跑線也各有不同,

我們不應該活在被同齡人的成功所支配的恐懼中度過我們才剛剛開始的旅程

。早年成功發家致富永遠都是少數人,甚至文章里看不起的朝九晚五其實也可以成為通往成功路上的磨鍊,只要自己堅定的看著自己設下的目標,被不被拋棄其實都不重要。




你的大學生活才剛剛開始,你的職業生涯也才剛剛開始。




世界很大,我們才剛剛上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SIGHT視界 的精彩文章:

從同一紙盒抱出中國孿生姐妹,分別被挪威和美國夫婦領養後....
留學趕Due的你以為偶爾鍛煉能強身健體?其實你離猝死不遠了

TAG:INSIGHT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