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孩子不愛學習:心理學和腦科學研究的最新發現

為什麼孩子不愛學習:心理學和腦科學研究的最新發現

我們經常聽到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愛學習,老師的任務也是用盡一切辦法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愛上學習,從而自覺主動地學習。但事實的情況是,即使是成年人大多也並不熱愛學習,寧願打遊戲、旅遊或參與其他休閑娛樂活動,也不願進行學習活動,更何況是孩子。為什麼孩子不愛學習?只有理解了這個,才可能對症下藥,最新的腦神經與心理學研究,為我們揭開了背後的原因。

01

什麼是真正的學習和思考

在我們探究為什麼孩子不願學習之前,我們需要首先明白什麼是學習。真正的學習,是指觀察、比較、分析、判斷、思考這一系列的大腦思維活動,是人類觀察自然事物和社會事件、從中獲取相互之間的因果證據及結論並且對之進行驗證的大腦活動,這與通常意義上的以記憶或重複背誦為特點的學習是有重大區別的。一般人或許以為這樣的學習定義描述的其實是科學家的獨立研究,用來要求孩子的學習未免太苛刻了。其實不然。人們之所以會有這種看法,其實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們把學習簡化成了觀察和記憶活動,而或略了真正的學習其實是人類大腦的獨立思考活動,是人類適應自然、戰勝自然的關鍵所在。

學習,說到底就是從「無知」到「有知」的過程,這個過程,絕非單靠觀察與記憶就能實現,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之所以能逐步戰勝自然並發明創造出一系列控制自然並自我控制的知識和技能,關鍵的原因在於人類的思考和學習能力,就是在觀察各種自然事物與社會事件過程中,通過比較、分析、判斷、驗證從而得到各種規律性的認識或結論並將其加以推廣應用,這絕非簡單的機械式觀察與記憶所能勝任的。兒童對書本知識的學習和成年人對未知事物的學習本質上是一樣,都需要調動觀察、比較、分析、判斷、思考這一系列的大腦思維活動。人類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的最關鍵的特徵是學習和思考,這裡面包含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邏輯分析、批判性地閱讀理解複雜內容等腦力勞動,絕不僅僅只是觀察、記憶和模仿。動物也有記憶甚至某種學習行為,但動物的學習行為只是模仿和記憶,並不包含分析、比較、思考及應用、拓展這些階段。比如某些猴子懂得利用石頭砸碎堅果,但這種學習只是機械的模仿,猴子並不理解石頭砸碎堅果之間因果關係的原因,也無法將這種因果關係予以推廣,例如發明出碎石機來解決其他問題。所以,真正的學習與思考並不僅僅是觀察、記憶和模仿,它還包含了分析、理解、思考、應用等一系列的環節。一百多年前,亨利.福特就認識到"思考是最艱難的活動之一,這可能是為什麼那麼少的人願意做這件事"。

學習與思考其實是複雜而且艱巨的腦力活動,絕非單純的觀察、記憶與模仿,這不僅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關鍵,至少到目前為止,也是人類區別於人工智慧的關鍵所在。即使在人工智慧的時代,比較、分析、判斷、思考對於計算機而言也仍然是難以勝任的工作。在電腦普及的今天,三十塊錢買來的計算器就可以計算得比任何人更快更好,三百塊錢買來的下棋軟體就可以打敗世界上99%以上的人,五百塊錢的GPS定位電腦,其地圖識別能力遠遠超過最聰明的人類,甚至汽車和飛機都已經實現自動智能駕駛。但深入觀察你就會發現,機器人藉助所謂「深度學習」打敗人類的那些領域,主要是那些相對比較有規則的活動,棋類、汽車或飛機駕駛這類活動儘管也需要分析和判斷,但都是受到高度明確的規則指導和制約的活動,在這些領域中,人工智慧之所以能勝出人類,主要是由於它們的超凡的記憶能力,對於人工智慧來說,它只需要從巨量的記憶庫中調出相應的單元(步驟)並加以對應匹配並做出抉擇即可,這樣的「思考」本質上是「記憶型思考」而非「分析型思考」。對於那些需要分析性思考的活動,人工智慧目前暫時還是無能為力的。把一個機器人放進火場讓其自行判斷如何滅火,暫時還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因為火場環境極其複雜且瞬息萬變,需要高度的獨立分析思考和準確的判斷和行動。

02

大腦其實不擅長思考

只有想明白學習其實是一種艱苦的思考活動,而不僅僅只是對書本知識或外在環境的觀察和記憶,我們才能開始探討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學習這個問題。如果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大多數孩子逃避的其實是以分析、比較、判斷、驗證這類高端的、需要批判性思維的研究式學習,並不逃避記憶與模仿這類低端的機械性學習,對於後者,大多數孩子包括成年人其實是樂於進行甚至十分擅長的。為什麼會如此?

我們通常以為我們的大腦生來就是用來學習和思考的,其實不然,人類大腦最擅長、也最強大的功能其實是觀察、記憶和模仿,而不是學習和思考。儘管學習與思考是將人類與動物和人工智慧區別的關鍵,但大多數人並不喜歡更不擅長這種需要批判性思維的學習與思考活動,在任何社會裡,即使是當今最發達的國家,腦力勞動者從來都只是人群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情況下,總是竭力逃避學習和思考,因為大腦並不擅長做『學習和思考』活動。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思考不僅是費力的,也是緩慢的、不可靠的。之所以如此,因為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大腦優先發展出最主要的功能活動是視覺和運動控制功能,大部分大腦被支配去做這兩件事,留給學習和獨立思考的功能就很有限了。

大多數人在進入一個陌生環境里首先投入的活動是觀察和記憶,而非學習和思考。試想一下,當我們進入一個陌生的花園,我們首先做的是觀察和記憶,我們一眼就能將草坪、籬笆、花圃、露台等等所有的東西收入眼底。除了極少數的人,大多數人不會進一步去深入思考研究植物生長的特徵或原因。我們看東西是迅速的,但我們的思維過程是緩慢的,看或觀察可以發生在頃刻之間,哪怕再複雜的環境都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盡收眼底,但快速思考並得出有意義的結論以便解決棘手的問題就不然了。

為了探究人類思考的特點,科學家設計了這樣一個試驗:在一間空屋子裡擺放著一根蠟燭、一些火柴和一盒大頭釘。告訴應試者目標是將點燃的蠟燭放在距離地面五尺高的位置。一部分應試者會嘗試融化蠟燭底部的一部分蠟,並把蠟燭粘在牆上,當發現這個辦法並不奏效之後,大多數人會就此放棄。但解決方法其實並不複雜,就是先把盒子里的大頭釘拿出來,把盒子釘到牆上,再把蠟燭放進盒子里。很少有人能在二十分鐘內想出解決方法,這說明相比我們的視覺和運動能力,思考是緩慢的、費力的、低效的。

思考是緩慢的體現在面對複雜的場景,我們可以將複雜的環境快速地盡收眼底,但我們卻無法快速把情況分析清楚並得出有意義的結論。思考是費力的也體現在我們在想一個問題的時候不能同時想另一個問題,而我們在看東西的時候不僅可以一眼看到並記住很多東西,甚至可以一邊看東西一邊做別的事情,比如一邊看電視,一邊做家務。我們的視覺很少犯錯,即使不是完全正確,也非常接近正確,但我們的思考卻是不確定的,不僅對事物之間因果關係的判斷經常出錯,而且解決問題的方法也經常是錯的。

既然人類如此不擅長思考,那我們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對一個又一個的問題的呢?那是因為,我們有記憶力。大部分我們遇到的問題都是以前遇到過的。比如,如果讓我們下周再做一次那個蠟燭大頭釘的問題,我們就能在短時間內解決。但這種解決是運用記憶的結果,不是思考的結果。當我們運用記憶來解決問題時不需要花費太多力氣,比如我們開車回家的時候,我們的每一個動作幾乎全都是機械記憶的結果,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可以在等紅燈的時候發發獃,看看路上行人和過往的車輛,甚至邊開車邊想想其他的人或事。相反,當我們無法調用記憶來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很吃力。比如我們去一所語言不通的城市旅遊,假如我們事先沒有相關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儲備,即使是在路邊的小攤販處買一副眼鏡也要耗費很大精力,我們需要嘗試和小販交流,看哪一種眼鏡符合我們的需要,再去看應該付給他哪種錢幣及討價還價,等等。雖然我們的記憶力也不像我們的視覺系統和運動系統那樣可靠,但比起我們的思考能力還是可靠多了,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幫助我們花更少的力氣解決問題,正因為如此,大腦優先發展的功能是觀察、記憶和模仿,而非學習和思考,這就是為什麼大腦會逃避學習和思考的原因。很多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看」,通過「運動」獲得「結果」,而無需藉助複雜費力的學習與思考。對大多數人而言,只要藉助記憶和模仿獲得的知識技能足以滿足我們的基本生存需要,就絕不會費力費神去分析、比較、綜合、歸納、提煉和驗證規律性的知識並加以拓展運用,一旦基本的生存需要得以滿足,大多數人就會停止學習和思考,轉而依靠已經儲備的記憶過完一輩子。很多人25歲已經老了,只是等到80歲才被埋了,說的也就是這種停止學習的情況。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孩子們並不泛泛地逃避一般意義上的那種以記憶和模仿為主要特點的「學習」,但卻逃避那種以分析、比較、綜合、總結、和驗證為特徵的、需要批判性思維的、獨立思考式的「學習」。

儘管孩子與成年人一樣都傾向於逃避學習和思考,但人類並非冥頑不靈地拒絕一切思考,在某些特定情況下,人類中有一小部分人也會逐步變得熱愛思考。只有弄清楚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會愛上思考,才能找到讓孩子們愛上學習和思考的辦法。

本文系"引力波雲課堂"原創,歡迎合作,如需轉載,請聯繫後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嘉菲Education 的精彩文章:

TAG:嘉菲Edu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