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金佛光明五代宋遼大理篇:劉雍金銅佛像藏品系列大賞

金佛光明五代宋遼大理篇:劉雍金銅佛像藏品系列大賞

原標題:金佛光明五代宋遼大理篇:劉雍金銅佛像藏品系列大賞


圖13


彌勒佛通常是供奉在象徵著佛教「三解脫門」後的佛殿中,也稱彌勒尊佛,即未來佛,據佛經記載,彌勒降臨人間之時,先在轉輪聖王國土中的華林園(即龍華樹成林的花園)成道為彌勒佛,然後受不同根基眾生之請三轉法輪,度盡不同根基眾生,稱之為「龍華之會」或「彌勒三會」。中國漢傳佛教寺院的彌勒佛大多是袒胸露腹、喜笑顏開的形象,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行的一尊佛。


本尊彌勒立像,身軀渾圓寬闊,光頭,頭略向左傾,圓臉,兩頰豐腴。目光如炬,神情莊重。袒胸露腹。右手自然下垂,左手握拳,做持物狀。身穿袈裟,衣紋繁複流暢,袖口寬大。衣服垂至雙膝之下。雙腳赤祼,呈站姿。整體給人隨和寂靜之感。


國內所見最早的彌勒是莫高窟275窟的北涼時期交腳彌勒造像,然後雲崗石窟有北魏時期的交腳彌勒像。至唐代武周時期,彌勒佛的造型多為倚坐式。與此尊彌勒同時代的可參照杭州靈隱寺飛來峰上五代至宋元造像中的一尊彌勒像。為五代時期造像藝術的代表作,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到元明清時,形成了目前多見彌勒大腹便便、笑口常開的造型。而此尊彌勒像是目前僅見的一尊呈站姿的五代彌勒。不論在神態,造型、氣韻、細節刻畫等各各方面,都成功刻畫體現出五時期代佛造像藝術的超高水準。


圖14


此尊天王像頭戴發冠,冠上有兩組「天王」字樣。面龐方闊,濃眉怒目,鼻樑高直,嘴唇寬厚緊閉,憤怒相中帶威武森嚴之感。短頸,雙手中法器已佚,身著盔甲,肌肉緊繃,胸腹皆鼓起突出肌肉,腰纏裙帶,下身漆裙繞體自然飄動,雙腿分立, 腳穿齊膝長筒靴。


雕刻手法和風格上明顯由平直刀法向圓轉刀法轉變,注重於肌體力量的表現,面容、胸、腿、臂等部位用暈染和凹凸起伏劇烈的輪廓線描相組合,以突出肌肉團塊的體量感,從而顯示護持佛法者的剛毅雄健。這種面部表情的真實強烈,身體比例的協調,肌肉線條的誇張,為隋唐時期中國雕塑藝術中特有的手法。


中國五代十國的雕塑遺物,不論石刻、彩塑、陶塑、木雕、鑄像等,造型基本上沿襲晚唐藝術風格,以纖柔華麗、注重寫實為特徵。但此尊天王雖也十分威武有力,但並無忿怒兇橫之相,更能反映佛法的震懾力,為天王像中所少見。這也體現那一特定歷史時代的人民對生活的強烈願望、要求和道德、審美的高尚理想,使一具宗教的崇拜形象成為閃耀著時代精神的藝術載體。


圖15


此尊觀自在菩薩造像身材纖柔,頭髮束冠高髻,余發披肩,頭髻正面坐一小化佛,為阿彌陀佛,這是觀音菩薩的重要標識。面相豐頤,下巴圓潤,眉眼細長彎曲,鼻樑挺直,小口,唇角微翹,神態安祥。


上身袒露,胸前飾瓔珞。左肩斜披聖帶,腰部刻劃纖細誇張。下身著長裙,衣紋流暢自然飄落,曲右腿,赤足踏於台座之上,左腿自然垂於台座之下。菩薩左手支撐,右手曲肘撐於右腿之上。身姿優美,曲線纖細,神情安祥慈悲,是典型的漢傳佛教造像,為宋代造像中的精品。


山石台座之下為雙層四足方形台座,最下方台座有蓮花形裝飾。整尊造像做工精細,為青銅合金鑄造,本尊造像形神皆備,保存完整,殊為難得。相似的宋代水月觀音可以參照安岳毗盧洞第19號水月觀音石刻、大足北山113號水月觀音石刻。


參閱:

弗利爾美術館藏(FreerGallery of Art,Washington,D.c)《CHNESE BUDDHIST BRONZES》P69


圖16



童子光頭,圓臉,雙眼眯成細線,鼻樑高直,小嘴,雙唇緊閉,嘴角含笑,表情安詳寂靜。雙耳輪廓清晰。

身著袈裟,衣紋簡練流暢,交差結帶於腰間。雙手合十於胸前,呈跪姿。整體給人以虔誠、詳和之感。通體鎏金,鑄造渾圓飽滿,表神、神態、造型拿捏都精準到位。


且此類宋代童子非常少見,可以寶之。


圖17



此觀音菩薩像青銅鑄成,頭戴束髮高冠,冠上有化佛,精麗華美;束冠的繒帶垂於兩肩側,寬額豐頤,大耳貼面,面相沉靜,眼光俯視,笑意含蓄,神態優雅,表情端莊靜穆,上身披帛而下,衣袖紋褶曲伏綿綿,身軀飽滿,上身偏長,給人以凜凜堂堂偉岸端莊之感。上身內著僧祗衣,飾瓔珞,下身著貼體薄裙,衣褶清晰流暢,起伏轉折明顯,跣足結跏趺坐。


《遼史》記載,遼太宗耶律德光曾奉 觀音菩薩為家神,並請入木葉山家廟供奉,由此觀音崇拜成了遼代佛教信仰的一大特色,觀音造像也成了遼代造像中重要的題材。因遼由北方契丹人建國,遼代造像融入許多契丹民族的元素,譬如此菩薩的的高冠便取材自契丹貴族的頭冠,豐圓的面形則與契丹民族的審美觀相關。


遼國在帝王崇佛的帶動下,社會奉佛之風盛行,從事刻經、建寺、造像等各種佛事,使遼代的佛教造像藝術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契丹的游牧民族性格及草原文化的渾樸作風與審美傾向,影響其造像藝術風采。造像題材上也有自己的特點。從各種形式的造像實物看,遼代造像題材非常豐富,不僅有顯教的佛、菩薩、羅漢和力士等種類,而且還有五方佛等密教題材。真實反映了遼代佛教思想的發展和民間佛教信仰的變化。


參考:


1、《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上,北京出版社,2001年,第66頁,首都博物館藏。


2、《海外及港台藏曆代佛像 - 珍品紀年圖鑑》山西出版集團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第539頁,哈佛大學美術館藏。


圖18



不空罥索實為觀世音菩薩諸多化現之一,即見解脫觀音像,以慈悲之罥索愛護接引眾生,其心愿不落空。此尊不空罥索觀音像,頭戴寶冠,髮髻高束,雙目微閉,神色和藹沉靜。身披天衣,衣帶飄然繞於兩臂。


胸前佩飾瓔珞,短裙套腰,下身長裙褶褶相迭。雙手胸前合十。另外兩隻手左手持罥索,右手持念珠,自然垂於膝上。莊嚴大氣,優雅恬靜。大理造像受漢、藏佛教的影響,風格獨特,向為世人所喜愛。


大理國從國王到民眾都崇尚佛教,國王中曾有九位國王禪位出家,而一般民眾「多尚浮屠法,家無貧富,皆有佛堂,人不分老壯,手不釋佛珠」,有「佛國」與「妙 香國」之美稱。由於佛教的昌盛,大理國佛像藝術發展十分興旺。其佛像藝術立足於大理本土的民族文化觀念和審美意趣,且不斷吸收漢地中原、西藏和南亞不同地區的藝術特質,最終形成極為獨特的造像風格。(完)


(文中所有金銅佛像均為劉雍先生藏品,圖片資料由劉雍先生提供)


內容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本文曾編輯發表於《收藏/拍賣》雜誌2015年11月刊


本文已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藝會 的精彩文章:

宋代筆記中的劉教授就與美女畸戀了:祥宏講夷堅之劉改之教授
江南:清、民老銀飾中一些鳳凰文飾

TAG:樂藝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