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遠望資本田鴻飛,創新不易且C輪仍被迫站隊讓他焦慮,區塊鏈或將打破巨頭壟斷

遠望資本田鴻飛,創新不易且C輪仍被迫站隊讓他焦慮,區塊鏈或將打破巨頭壟斷

獵雲網註:田鴻飛是遠望資本創始人,曾在SIG海納亞洲創投基金,擔任合伙人一職。作為融合碼農圈、網圈、鏈圈、VC圈、金融圈、幣圈的六圈人才,他在本文中分享了自己是如何看待區塊鏈和創業之間的關係。他認為,互聯網行業進入高度壟斷,對於創業者和對於我們早期投資人都很焦慮,第一創新越來越難,第二我們好不容易找到創新的時候,到C輪還被迫站隊。文章來源:創客貓(ID:chuangkem)。

田鴻飛當年做了比特幣支付網站和比特幣錢包,可後來發現比特幣是拿來炒的,不是用來支付和存在錢包里的。

2017年為什麼區塊鏈會特別火?

他認為,互聯網經過20年的發展,現在已經進入了高度壟斷階段,這對於創業者和早期投資人來說都會很焦慮,第一創新越來越難,第二好不容易找到創新的時候,到C輪還被迫站隊。

他提出,互聯網正常的商業模式之一是廣告,就算大公司里最優秀的工程師也是在從事廣告變現,不斷地壓榨流量裡面的用戶價值。這就是長期互聯網公司的商業模式,羊毛出在豬身上。

在他看來,打破平台的唯一手段,目前看來是去中心化,用反向思維來打破,而區塊鏈目前是打破互聯網壟斷的唯一手段。

在田鴻飛之前發表的文章里,他提到,Facebook隱私事件的爆發也許代表著統治互聯網的羊毛出在豬身上的廣告模式走到了盡頭。

大公司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壟斷性地位,經過了多年的高速增長,想要解決市場份額增長的天花板,不得不採用更激進的方法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在用戶利益保護和追求更多利潤的平衡中不得不傾向以損失用戶利益為代價的利潤增長。

化解矛盾的辦法是什麼呢?他認為區塊鏈也許提供了解決方案。

用戶數據隱私的保護體現在用戶數據的獲取、告知、使用和審計。用戶數據隱私的保護的對立面不是不分享數據,而是用戶擁有被告知的權利以及控制數據使用範圍的權利。

相對現在的資料庫方案的完全不透明,以區塊鏈為基礎的解決方案具有數據存儲透明,用戶掌握自己的數據,只要用戶授權,任何主體可以訪問利用數據,數據訪問記錄可公開審計等優點。

他指出,企業未來要買用戶的數據,必須要向用戶付一點代幣才能買數據,用戶擁有被告知的權利,用戶授權給某個企業用,這個他認為是一個更健康的行業形態。

「但總體上來說,區塊鏈行業或者比特幣行業還是一個非常小眾的行業。」田鴻飛說。

回到主題,無論是古典投資人還是區塊鏈投資人,他認為,投資的本質並沒有改變,都是看人看事,只不過以前要看BP,現在要看白皮書。

但是,在區塊鏈領域,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要求的技能不一樣,要懂得激勵機制設計、加密學等。

其次,他認為,很多新入行的古典投資人沒有理解這一點,融錢還錢、融幣還幣。「我覺得融幣還幣、融錢還錢沒問題,但是融錢還幣或者說融幣還錢是很麻煩的,中間會有很大的獲利風險。」

1、從幣圈、鏈圈到VC圈

我一不小心被別人歸為古典投資人,但是其實我自己的職業生涯是先進幣圈、鏈圈,然後作為投資人的,所以說可能和大多數行業裡面的古典投資人還不太一樣的職業經歷。

我大概2009年之前都在矽谷從事數字生命安全管理,做客戶網站,使用Augar資料庫,裡面有很多安全的程序,大概從事了7、8年的安全工作。

2009年回國當時做了一個社交媒體數據的公司,後來進了新浪微博。

2012年我開始接觸比特幣,接觸比特幣當時一看比特幣發行圖,我有很熟悉的感覺,發現原來可以管理無數個比特幣錢包。

所以2012年我投資創業的時候,我做的第一個項目就是比特幣支付,應該算是國內比較早做比特幣支付的,上線了當時的一些網站。

很快就發現了比特幣是拿來炒的,不是用來用的,這就是當時大家所謂說的比特幣是數字貨幣。

但是2016年、2017年的時候,大家忽然發現原來比特幣是數字資產,不是貨幣。

所以說,當時我們的比特幣支付網站上線了,我們花了兩周時間就開發完成了。

上線之後就發現用戶很少,大家嘗嘗鮮,比如說去網站買點計生用品或者什麼葯之後又很少用了,我們馬上就轉為做我們熟悉的錢包。

我們覺得大家不願意用數字貨幣買東西,很重要的原因是不是錢包太難用了?

所以我們就做了最早期的第一個合約,到現在也很少見到有一個比較好的去中心化的比特幣錢包。

這個錢包做好了之後,錢包開發難度是非常大的,我們花了8個月做錢包,感覺體驗做得很好了。後來發現比特幣是用來炒的,而不是存在錢包裡面的。

我認識很多比特幣大咖,至少有幾千個比特幣、上萬個比特幣,其實也是存在交易所的,也不願意存在自己的錢包裡面的。

到了Token有ICO之後,大家需要去投,這個時候錢包又用上了,後來我的錢包團隊就變成了現在的團隊。

包括我自己2015年就改行做投資了,這是我自己大概的經歷。

2、區塊鏈行業或者比特幣行業還是小眾行業

很多記者問我說,為什麼2015、2016、2017年這個時間沒有關注區塊鏈,2017年區塊鏈特別火,為什麼2017年寫了一些文章有一些觀點?

我覺得我自己思考下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總體上來說,區塊鏈行業或者比特幣行業還是一個非常小眾的行業。

2013年年底的時候,大概全球500萬比特幣幣圈的用戶,那個時候還要先給VC上一下午的課,感興趣要派團隊先來上一下午課,然後才能談到底能不能投資,否則是沒有辦法投資的,因為大家不太懂。

2013年的行情和2017年的行情一模一樣,年初到年底漲了10倍,和2017年一模一樣。

到2014年以後的行情和現在2018年的行情一模一樣,經過3、4年的秋天、冬天,反正4年減半,春夏秋冬正好過完。到下一個4年減半,也許會再來。

目前區塊鏈的行情和當時的感覺特別一樣,2013年大家都在談,2014年談得更多了,到2017年,2018年1月份的時候,據統計全球持幣的大概是3千萬用戶。

當然用統計數據是很難被驗證到底是不是真的,因為大家只能通過各個鏈的錢包數量、交易所的用戶大概估算一下。

但是整體上來說,3千萬用戶對一個行業來說是很小的一部分。雖然說比特幣或者數字貨幣整個行業貌似市值很大,但其實2013年的時候,我們看各個交易所的比特幣交易量加起來還不如一個BOT網站。

到目前來說,這個數字貨幣所有的交易量也比不上傳統交易量的一個小數點。整體上我認為是一個非常小眾的行業。

3、發展至今,互聯網已經形成高度壟斷

但是回到我們的主題來說,為什麼區塊鏈到2017年變得特別火?

我覺得我自己思考下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說,在全球範圍內互聯網經過20年,1995年上市以來,互聯網企業開始有一個行業出來的時候,後來整個互聯網行業進入一個高度壟斷的行業。

我們2000年上學或者創業的時候,我們所推崇的商業模式就是平台模式。

每個人都在Windows做,最終達到壟斷效應,Windows或者谷歌和百度的壟斷地位,可以賺取壟斷利潤。

到現在2017年為止,我認為這個模式確實走通了,現在中國有BAT、在美國有Facebook、亞馬遜、谷歌等一系列的壟斷公司。

從這兩天刷屏的摩拜被美團收購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再往前也有一些類似的。

比如說很簡單的道理,摩拜被我們稱為中國互聯網的四大發明,和高鐵一樣是新時代的四大發明,是互聯網非常有創意的企業。

整體上來說,摩拜被美團,我覺得對於創業者來說都不是一個特別好的事情。

當時兩大網站上市,也是被騰訊同時投資,對於創業者或者對早期投資人都不是一個特別好的現象。

再往前說還有一個是亞洲所有的PE/VC現在被迫站隊,以後我們做早期投資人也要說VC/PE是一家的。

總體上我認為,互聯網行業進入高度壟斷,對於創業者和對於我們早期投資人都很焦慮,第一創新越來越難,第二我們好不容易找到創新的時候,到C輪還被迫站隊。

當然也有朋友反駁說,認為摩拜被美團收購以後,肯定發展會越來越好,我覺得針對點不在這兒,針對點在於你作為創業者有沒有選擇。

我認為我們作為創業者最大的夢想是實現自己不同的價值,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命運,但是我覺得對這個行業來說是目前高度壟斷的。

那就解釋了為什麼2017年區塊鏈特別火,大家回憶一下最後一個PC時代的獨角獸是誰呢?是知乎。

知乎成立於2011年,最後一個移動互聯網的獨角獸是哪家公司呢?OFO和摩拜,成立於2015年。

4、區塊鏈是目前打破互聯網壟斷的唯一手段

最近兩年我們不管是作為早期投資人、還是作為創業者,其實做了很多事情都沒有覺得自己的發展像預期那麼好。

當然中國和美國不太一樣,美國的更焦慮。我大概兩個多月前去矽谷,在矽谷找投資人和創業朋友聊,說你們在忙什麼,大家也在忙區塊鏈。

中國和美國有一點不同,中國企業的互聯網化還有很大的市場,所以說我們基金在To B市場是能夠投資的,但是To C市場是很難做投資的。

儘管我們基金的另外一個合伙人,就是迅雷創始人程浩在To C市場做了十幾年,有很多的經驗,但是我們發現在To C市場投資也越來越難。我們和創業者聊的情況也是創業越來越難。

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關注到區塊鏈ICO。區塊鏈這邊是BAT的平台化、壟斷化,這邊是去中心化,這就像馬雲說的倒立思維。

打破中心化,打破平台的唯一手段,目前看來是去中心化,用反向思維來打破,區塊鏈目前是打破互聯網壟斷的一個唯一手段。

互聯網壟斷當然對於我們社會也有很多危害,不管是我們作為創業者、還是作為投資人,對於用戶來說有很多危害。

以最近發生的Facebook的隱私事件來說明,互聯網正常的商業模式只有兩類,一個是賣廣告、一個是賣遊戲。在中國有賣遊戲的像騰訊,在美國就是賣廣告,不管是Facebook、還是谷歌,其實99%的收入都來自於廣告。

在這兩個公司其實你會發現最聰明的工程師也是在從事廣告變現部分的,在百度也是的,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工程師很多都用在廣告變現部分。

當這些公司有人壟斷之後,比如說騰訊大概幾千億市值的公司,每年還有40%的增長。

以前用戶用百度的比較明顯,以前圖片搜索頁是沒有廣告位的,現在也加上的,以前貼吧頁是沒有廣告位的,現在也加上的,不斷的壓榨流量裡面的用戶價值。

這時候可能到一個極端的情況下,就到了Facebook的隱私泄露,在中國可能是中國用戶做出了敏感的言論。

這個就是說長期的互聯網公司叫做羊毛出在豬身上,我本來提供的是搜索產品,但是我必須從廣告上賺錢。

這個利益不一致,造成的這種商業模式,其實現在看來是找到了借口。

區塊鏈的商業模式其實是假設我們嚴格的定義來說,區塊鏈Token代幣政府規定了功能幣,用戶用你的產品就必須買你的幣用,其實這種模式是更接近於企業的產品本質的,提供了服務。

所以企業直接賣幣賺錢就好了,不需要從廣告上賺錢。在Facebook的例子上就很簡單,Facebook提供很好的交友工具網站就好了,把變現部門的數據賣給第三方大數據公司。

第三方大數據公司就可以買不僅僅是Facebook的數據,也可以買谷歌的社交網站的數據,也可以買推特的數據,也避免了現在各大巨頭之間把自己的數據壟斷了不給別人分享的數據孤島的現象,數據只有融合在一起價值才會更大一些。

以後這個行業會變成Facebook只提供最好的產品,他可能發了自己的代幣,讓用戶用Facebook的代幣。企業未來要買用戶的數據,必須要向用戶付一點代幣才能買數據,用戶擁有被告知的權利,用戶授權給某個企業用。

這個我認為是一個更健康的行業形態,而不是現在這種叫做羊毛出在豬身上,一個企業把最好的工程師用在變現,侵害用戶的利益,而不是用在開發最優秀的產品的時間上。

5、投資的本質沒有變,都是看人看事

回到今天主持人給的話題,作為古典投資人怎麼來投資區塊鏈。

坦率的說,我並沒有一個100%的比較確認的答案,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基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投一個區塊鏈公司。

我認為投資的本質並沒有改變。

也許在2018年1月份之前,這個桌子調過來,以前都是投資人挑創業公司,現在是創業公司挑投資人,我覺得這個現象也沒有什麼難理解的。

ICO的PE市場本來就是這樣的,最近大家融資的事情本來就是這樣的,超過了30倍,大家挑投資人。

只要你的企業發展得足夠好,你要馬上上市了,變現周期非常短,都會出現這種情況,但是傳統投資領域不會出現。

比如再往前我們看歷史,80年代末上海交易所就一隻股票,大家排隊幾天買認購權的時候也是這樣的,其實我覺得這倒不奇怪。

2018年1月份之後,現在又變回來了,現在ICO項目天天來求投資人買了,說你投我點吧、投我點吧,現在投資人也不投了。

這是市場決定的,我覺得沒有什麼難理解的。

但是我認為投資的本質是沒有變的,還是看人看事。只不過以前你要看BP,現在你要看白皮書。

對於創業者來說,以前你做一個事情,可能你是擅長運營、擅長技術,你現在要做區塊鏈,你要知道激勵機制怎麼設計,你還要懂加密學,我們學計算機這一塊是必修課,很多人是不修的,很多人不懂加密學。

現在你要懂加密學,你還要懂怎麼在加密上進行創新來設計自己的產品,你要發現自己的Token,進行所有參與方的博弈,這是對於買方的事情。

對於投資人要求也很高,比如剛才說的陷阱,看經濟設計是否合理,因為設計不合理會作弊。

這個對投資人的要求也很高,但是看人和看事這個事情其實是沒有變的,我們做投資永遠都是看人和看事。

第二個是不管是對創業者、還是投資人,要求的技能是不一樣的。

第一點是策略沒有變,第二點是技能要求是不一樣的,第三點是很多新入行的古典投資人沒有理解這一點,融錢還錢、融幣還幣。

其實我看到很多投資人,比如說你投資某個區塊鏈創業公司,你不買幣,在2017年有ICO之前是這樣的,可能在ICO之後要買Token,大家已經想明白這件事了,直接買Token,不要股權了。

在2017年之前大家投比特幣的時候,中國的比特幣公司股權投資人拿了錢去投股權就買比特幣了,你的股權增長肯定沒有幣的增值快。

我覺得說融幣還幣、融錢還錢沒問題,但是融錢還幣或者說融幣還錢是很麻煩的。

比如說你融了比特幣投了股權,或者說融了人民幣要投幣,中間會有很大的獲利風險。

還有一個是投ICO或者投Token,可能和股權投資有很大的區別,和宏觀市場的關聯度比較大。

比特幣就像現在發生的事情,比特幣跌的時候所有的幣都會跌,企業的資本面再好也會跌,企業可能也漲不起來。這個和我們做股權投資,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還有一個,我們以前投股權投資要董事會決定,重大決定要投票。比如說摩拜96個小時發生的事情,董事會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你的股權設計對於董事會治理、對於股權治理是非常重要的,至於能不能拿到15億,很重要的一個條件是董事會的股權條款。

但是在比特幣或者說Token投資方面就變成了Token發行機制和治理機制,和基金會的治理機制是不是合理的,這是要關注的點。

你要賣的時候要關注市場的流動性,關注點要關注在這裡,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是理解Token的重要性,當你拿到董事會席位的時候,你拿到Token的時候,Token是不是一定拿得越多越好?是不是Token控制權拿在手上是越多越好?

其實很多時候是反過來的,你拿了很多Token市場上的流動性賣給誰?Token是不是越分散越好?很多時候也是這樣的。

比如說以太的創始人手上就很少的Token,不超過一個點的Token,以太做得非常好。以太的比特幣,比如說你拿的Token少,比如10%、50%,Token轉化20倍、100倍。

你覺得多少個點有關係嗎?其實這個是要理解的。

但是你說我只拿了Token的不到一個點,Token的90%被另外一個人拿了,這個是你自己白忙活了。

不管是在Token前期還是後期基金會給用戶分發的時候,這個機制都是需要考慮的,對於投資人是需要考慮的。

這個Token把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混在一起了,什麼時候是很好的退出機制,其實很多人做一級市場是不太理解的,在做Token的時候要考慮二級市場怎麼做。

AD:進擊?融合 獵雲網&AI星球2018年度人工智慧產業峰會 將於4月17號在深圳大中華希爾頓酒店舉行。這裡有最深度的思考,最有價值的投資建議,以及最酷的黑科技展示,精彩不容錯過。

本文來自獵雲網,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業家 的精彩文章:

抖音宣布品牌升級,發布「美好生活」計劃
馬斯克談太空旅行:人們不能永遠待在地球搖籃中

TAG:創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