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湖灣里探訪青山綠茶碧螺春

太湖灣里探訪青山綠茶碧螺春

做為添燈熬夜的自媒體,恐怕沒幾個不喝茶的。可是對於自媒體來說,真正能夠到茶山去看看、拍拍茶葉的生長和生產過程無疑是件有誘惑力的事情。

央視的《鄉約》欄目紮根農村、服務百姓,他們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帶給廣大觀眾最深入靈魂的感動。這次鄉約太湖灣我們一行走訪了茶山鄉農。

自古以來茶就是歷代文人雅士的手邊之物,無論皇家貴族還是黎民百姓都離不開,故此衍生為一種文化,甚至是一種藝術。但是對於茶農來說,茶不僅是一種飲料更是一種賴以生存的手段。也許茶的味道有天南地北之差,但是付出的勞動或許相差無幾。

明前茶几乎是所有茶當中的上品,醞釀了一冬的生機,化作一枚嫩葉忍著初春的寒冷拱了出來,就是這一旗一槍帶著絨毛的嫩葉,成了文人騷客的追求。而現代人追求的不僅僅是它的香氣,還有因為沒有蟲害而躲開的農藥污染。

當年朱逢博唱的採茶歌,給人以歡快向上的感覺:同志哥——請喝一杯茶呀!給人以錯覺,似乎採茶是姑娘們歡歌笑語中捎帶腳的事兒。其實採茶非常的辛苦,每天早上天蒙蒙亮就上了茶山,為了避寒還要多穿幾件衣服,到了上午日照當頭,又酷暑難當。所以她們通常只能工作半天。

這些大嫂們幾乎采了半輩子的茶,她們一天大約也就能采3-4斤茶。採回來後首先要自己先摘揀一遍,把雜質和大葉挑出去,然後才能交給收茶的老師傅。

老師傅顯然是這個行當里的行家,用手一翻一看就知道這茶採的成色如何,有時因為比較多,就要用簸箕把茶葉顛上幾顛,把上下的茶葉都要看清楚。實在不合格的也絕不客氣,退回去重新摘揀。而那些合格的青茶則過稱記賬,一斤工費20元。

一斤工費20元看似不多,但是這些採茶大嫂大多是外地人,老闆要負責吃住,花銷也很大。貧富差異造成了人才流動,不然茶葉就都爛在山上了。

盧一老師的直播受到了眾多網迷的追捧,其中有些人要求他到茶田裡拍張照片。我給他拍照前提醒他,茶山上很可能是有蛇的。這倒不是我嚇唬他。這裡的老人提醒過我,不僅有蛇,而且還有野豬。可見這裡的生態有多好啊!

收來的茶還要涼、還要炒、還要包裝,後續的工序還有很多。唐代李紳的《憫農》之二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種茶何嘗不是如此呢?當我們再端起茶杯的時候,自然會感覺味道有所不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春日遲遲,去山裡人家喝茶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