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曹操、諸葛亮、司馬懿篡位和不篡位的真正原因!

曹操、諸葛亮、司馬懿篡位和不篡位的真正原因!

其實曹操、諸葛亮、司馬懿,篡不篡位的真正原因除了兵權以外,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皇帝的年齡。

1.先說曹操,總是會聽到別人說曹操做權臣是因為漢室不可輔,其實真正的原因就是皇帝年齡太小了,董卓之後,獻帝的年齡還是很小的。這時候落到曹操手上,曹操可以選擇做大忠臣和權臣的,但是曹操還是選擇了做權臣,因為皇帝年齡小,你對他好,他也不知道你對他有都好,長大後反而還覺得你礙事。不信,看看後來的張居正,萬曆皇帝小時候對張居正還是以師禮對待的,後來張居正一死就清算了,何況前面還有個霍光,曹操有先見之明所以做權臣,鋪場給兒子篡位。

2.說一說諸葛亮,諸葛亮被託孤的時候阿斗已經成年了,古代15歲結婚的遍地都是,更不要說皇帝了。劉備託孤的時候阿斗那麼大的一個人了還有一些建立蜀漢的元老都是知道劉備死之前諸葛亮是很忠心的,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要是篡位就是王莽第二了,何況劉備臨時前還嚇唬了諸葛亮逼迫他發誓效忠所以諸葛亮做了個忠心的權臣,而阿斗雖然不一定是昏君,但一定是個無能的君主所以也就樂得放權給諸葛亮,並且諸葛亮也確實憑一人之力支撐著蜀國可謂是「不是皇帝的皇帝」所以根本不需要篡位。

3.說一下司馬懿,一開始曹操就看出來這個人不好控制,但是還是留下來了就是因為曹丕早就成年了,在有曹室忠臣的情況下司馬懿根本無法造反成功,司馬懿也就樂得做個「大魏忠臣」但是曹丕突然掛了就是一個突變了,恐怕這時候司馬懿就開始謀划了,曹睿時期由於曹室忠臣還在,曹睿也算年輕有為,司馬懿還是沒有謀反成功的可能性,結果曹睿也早逝了。。。。這時候司馬懿謀反的野心也就膨脹了直到後來一步步謀劃成功,由兒子、孫子學曹操那樣奪取了曹魏的政權。

結論:這三個人會不會篡位的原因和當時君主的年齡有著莫大的關係。

這裡舉例說明一個事實,大家都知道,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在周世宗柴榮在位的時候對柴家忠心不二,那時柴榮還是年輕力壯而且還是個英明的君主,可是柴榮一死趙匡胤就反了就是因為繼位的皇帝年齡太小,大臣們如果功勞太大將來恐怕就會成為下一個霍光,掌握軍權的趙匡胤只好反了

許多人總認為,權臣不稱帝,是因為他的思想道德在作怪。其實呢,權臣想打破虛君在上的格局,是非常困難的。 因為,虛君在上,就意味著帝國的權力,是由眾多大佬、眾多家族共同所有;一旦某個權臣上位,就意味著帝國以後被某個人、某個家族所有了。

在皇權政治下,大佬們打著尊崇皇權的旗號,阻止某個強勢大佬接近皇位的。 在純粹的貴族政治下(比如古代歐洲),大佬們是打著尊崇民主共和的旗號,阻止某個強勢大佬接近皇位的。 不管他們打的旗號有什麼不同的,目的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阻止一個強勢大佬徹底凌駕於大家之上。

基於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民主共和(貴族政治下)也好,皇權高高在上也好,虛君在上也好,只要政局穩定,大家的利益的得失,通常並不明顯。但是,基於豪門大族的利益,不同的政治格局,利益得失是非常明顯的。 在這種背景下,一個權臣想衝上皇位。通常只有一種方法。 那就是通過各種手段,把試圖和自己分庭抗禮的大佬,一個接一個的打服了;或者是在此基礎上,通過各種手段,建立一個皇帝、豪門貴族共有天下的格局。 否則,一個人想爬上皇位,無論那些大佬,是用維護皇權的旗號,還是用維護民主共和的旗號,都可以把他打得身敗名裂。

曹操在當丞相、魏公、魏王的過程中,讓不服自己的人,不斷站出來,然後通過一系列反覆的清洗、站隊。讓有機會與自己分庭抗禮的人,變得越來越少了。 而曹丕繼承王位後,通過對豪門貴族不斷妥協,讓豪門貴族可以和曹氏共享有天下。於是,曹丕終於爬上皇位了。

但是,曹丕在爬上皇位的過程,對豪門貴族的讓步太大。所以,曹氏皇帝既沒有了宮廷力量作羽翼,也沒有了皇族、外戚作依靠。 在這種背景下,曹丕當了七年皇帝;曹睿當了十二年皇帝。從此之後,曹氏皇帝就越來越像傀儡了。又過了十年,就是高平陵之變了,於是天下到底姓曹,還是姓司馬,一時有點看不清了。 當然了,貴族政治已拉開序幕了。所以,皇權越來越衰弱,已成為難以改變的事實。

在這種背景下,司馬炎看著曹丕這樣失敗,於是做出許多自以為是的修正,結果司馬家族的下場,與曹氏家族的下場,也就是半斤八兩吧。後來,如走馬燈一樣出現的開國皇帝、軍政強人,都看著前人的失敗,不斷修正自己集團的政治格局,結果,大家都是難兄難弟罷了。

劉備可以迅速接近皇位,那是因為,劉備在許多年的跌爬滾打中,擁有了一個以他馬首是瞻的核心班底。從利益關係上,劉備的核心班底(河北系,也就是關、張、趙為代表的力量),不會排斥劉備稱帝。因為,河北系出身都比較低,他們必須得通過劉備稱帝的方式,讓自己真正溶入貴族的圈子。 而徐州系的糜氏、益系的吳氏,也因為聯姻的方式,拉入了劉備的嫡系圈子。從利益上,這兩大系的力量,也是支持劉備稱帝的。因為,劉備稱帝,他們與劉備的聯姻,才能換取最大的利益。

荊州系呢? 劉備為了拉攏荊州系,那是下足了血本。 我們知道,黃忠、魏延是荊州系的代表人物。雖然人們都認為,黃忠、魏延並沒有資格和關羽、張飛並列。但是,劉備卻是頂著巨大的壓力,讓他們和關羽、張飛並列了。基於這兩個人的利益,自然不會反對劉備稱帝,因為他們的地位迅速提升,就是劉備乾綱獨斷的結果,如果劉備的強勢地位受到挑戰,他們的地們,恐怕也會受到挑戰;而劉備稱帝,他們的地位,還會跟著繼續鞏固的。

當然了,對於荊州系另一個大哥級人物,劉備更是下足了血本。 我們知道,諸葛亮27歲出山之後,一直是劉備最倚重的人物,倚重得都讓關、張嫉妒;劉備稱帝後,諸葛亮就是丞相;劉備在臨死前對自己兒子說,你以後要像對我一樣,對諸葛丞相。 既然劉備得勢,諸葛亮就可以取得這種異乎尋常的地位。基於諸葛亮的利益,他自然不會反對劉備稱帝。

因為,劉備是這樣上位的,所以劉備死後,他的兒子,顯然很難成為一個強勢皇帝了。 我們常常說諸葛亮如何如何的忠心。 問題是,劉阿斗在普遍時候,都不是一個強勢皇帝。但是,在諸葛亮死後,劉阿斗依然穩坐了30年的皇位,如果不是曹魏攻入成都,劉阿斗的皇位,也看不到絲毫動搖的跡像。諸葛亮不篡位是因為忠心,其它人呢?

表面上,諸葛亮有機會篡位。實際上,他是沒有機會的。 劉阿斗在位,蜀漢集團的大佬們,與諸葛亮就是同事關係,大家共同行使蜀漢集團的最高權力,無非是諸葛亮坐在首席上罷了。諸葛亮篡了位,就意味著有一個強權人物,徹底凌駕於大家之上了。 劉阿斗當皇帝,諸葛亮死後,楊儀也好、魏延也好、蔣婉也好,都有機會繼承諸葛亮的權力。如果諸葛亮篡了位,這幾個人敢有這種念頭,肯定是不想活了。

劉阿斗當皇帝,吳氏(太后家族)、糜氏(太妃家族)、張氏(皇后家族)、馬氏(王后家族),都可以名正言順的在蜀漢帝國前排就坐,如果諸葛亮當了皇帝,這些人的身份、地位,估計就比較尷尬了。 只要我們知道這些基本事實,自然就會知道,劉備布的局,絕不某個權臣一時想不開,就可以破解的。

劉備爬上皇位,相對比較容易,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劉備的盤口比較小。劉備稱帝時,只佔據著一個州,有上述力量支持,本身就足以讓所有試圖反對他稱帝的人,都不敢公開表達自己的意見。 從劉備稱漢中王、和劉備稱帝時的勸進表去看,我們大約也可以看出來,那些試圖和劉備分庭抗禮的大佬,都被劉備擠到了邊緣地位。

劉備稱王時,勸進名單是這樣排列的。 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長史兼鎮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征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征西將軍臣黃忠、鎮遠將軍臣賴恭、揚武將軍臣法正、興業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上奏如次.......。 劉備稱帝時,勸進名單是這樣排列的。 太傅許靖、安漢將軍糜竺、軍師將軍諸葛亮、太常賴恭、光祿勛黃柱、少府王謀等上奏.......。

從這兩個勸進表的名單,我們可以看出來。 龐羲、射援在勸進劉備稱漢中王時,分別排名第二、第三。在勸進劉備稱帝時,直接就被擠出了前五位。關鍵是,再後來的歷史中,也很少有人注意到他們了。因為類似的原因,不是真正的三國歷史愛好者,恐怕都不知道,劉備一系,曾有這樣兩位大哥級人物;普通歷史愛好者,即使知道有這兩個人,恐怕也不知道,他們有何德何能,為什麼能擁有這樣高的地位。 這兩個人的地位,為什麼會變得越來越低,影響越來越小呢?從情理上推想,自然是因為他們想與劉備分庭抗禮,所以受到了劉備的打壓。

因為受演義的影響,所以我們總認為劉備寬厚過人;實際上,就是在演義中,劉備也始終都有梟雄之譽。 所以,誰敢反對劉備稱帝,通常都是沒有好果子吃的。 在演義故事中。劉備是被小弟們連哄帶騙的,才答應稱帝的。 在歷史上,劉備的小弟,自然也是一個勁的勸劉備的稱帝。問題是,敢在這個問題上發表異議,通常是沒有好果子吃的。

費詩認為,劉備現在稱帝有點不合適。 費詩敢發表這種言論,多少是因為當時有很多人,是不希望劉備稱帝的。費詩只是推在前排的發言人。 劉備看到費詩敢阻止自己稱帝。態度也非常簡單,直接就把費詩貶到外地了。

雖然反對劉備稱帝,就是這種下場。但是,這並不妨礙劉備繼續表演。最後,諸葛亮出來代表大家做總結性發言了。 總而言之,現在大家都勸您稱帝,一方面是為您考慮,更主要的也是為自己考慮。你不想當皇帝,大家還都想混個三公、大將軍、車騎將軍之類的官玩呢?想當年,劉秀的小弟,勸劉秀稱帝時就說,你如果不稱帝,小弟就會各奔前程去了。現在,我們大家也是這樣的。到時,人心散了,隊伍就不好帶了。 看到諸葛亮這種近於脅迫性的總結髮言,劉備自然只能上位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姜讀史 的精彩文章:

盤點我國歷史十大形象比較正面的太監

TAG:小姜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