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菩薩戒的戒法可以涵括一切佛法

菩薩戒的戒法可以涵括一切佛法

佛在《大般涅槃經》中說:佛陀入涅槃以後,諸佛弟子依戒為師。戒大體上可以為小乘戒和大乘戒。

小乘戒又包括了在家出家的七眾的律儀:三皈五戒、八關齋戒。

三皈依雖然不名為戒,但是要能夠得皈依體,三皈依是一切戒法的根本。並且說皈依佛不皈依邪魔外道;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不皈依外道邪眾,所以也是有禁止之義。還有沙彌、沙彌尼的十戒和式叉摩羅尼的六法,以及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

從大乘顯宗來說,戒法是菩薩戒;大乘的密宗有三昧耶戒。而菩薩戒又分為四種:

第一種是梵網菩薩戒,屬於性宗戒。其戒相有十重四十八輕戒。

第二種是菩薩戒本戒,是相宗的戒。依據彌勒菩薩所說的《瑜伽師地論》以及從本論之中抽出來而翻譯出的《菩薩地持經》,此戒相是四重四十三犯事,又稱四條重戒四十三條輕戒。

第三種菩薩戒是圓頓大戒,這是台宗戒,是天台宗的大德依據佛教戒律的教義,根據中國的情況而制的。傳到日本的時候,他們受圓頓大戒就是十六條。

第四種菩薩戒就是本經《優婆塞戒經》所說的六重二十八失意,又稱六條重戒二十八條輕戒。

前面的三種,即性宗戒的梵網經菩薩戒、相宗戒的菩薩戒本戒、台宗戒的圓頓大戒都是通於出家眾和在家眾受持,《優婆塞戒經》所說的菩薩戒是專為在家居士而設的。

無論其分為十重四十八輕也好, 還是六重二十八輕也好,以及四重四十三犯事也好,總括起來都可以分為三聚凈戒作為菩薩戒的總則,三聚凈戒也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

事實上三聚凈戒可以概括一切佛法的精神,就是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

因此,戒律是配合佛陀的教法而在日常生活之中實踐時候具體的規範。

我們發了菩提心以後,如何去實踐?就按照菩薩戒的要求。其實所有的菩薩戒都可以按照四弘誓願和三聚凈戒來歸納,並且菩薩戒的殊勝是一受永受,直至成佛。

《菩薩瓔珞本業經》上說:受了菩薩戒有犯不失。是說受了菩薩戒以後,哪怕是犯戒,只要我們不退失菩提心的話是有犯不失的。

「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劫,生死之苦」,所以我們哪怕是凡夫,能夠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就可以在十方無量諸佛國土入菩薩數中超過三大阿僧衹劫生死之苦。

菩薩戒以三聚凈戒來涵蓋一切佛法的精神。

《瑜伽師地論》上說:「律儀戒能安住其心,攝善法戒能成熟自佛法,饒益有情戒能成熟有情,如是總攝一切菩薩所應作事。」我們斷一切惡來斷盡煩惱,來安住我們的身心,修一切善法來圓滿福慧二資糧,饒益一切眾生來幫助一切眾生圓成佛道。

由此可以涵蓋一切菩薩的事業,可以涵蓋菩薩所應修習的六度四攝。尤其是在法相唯識宗,他們根據《菩薩地持經》所受的四重四十三輕,在四十三輕裡面,前面的三十二條可以用六度來概括,後面的十一條可以用四攝來概括。總的來說是三聚凈戒,如果展開來說,按照《瑜伽師地論》就說為菩薩的九種大戒。

第一是自性戒,是菩薩戒的總相。菩薩戒的戒體、戒行、戒相、戒法都是自性,以自性為戒。

第二是一切戒,也就是說用菩薩戒的戒法可以涵括一切佛法。

第三是難行戒。

難行戒可以分為三種,菩薩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第一種是「若人具足大財大勢力,能捨出家受菩薩戒者。」這是富貴學出家菩薩難。

第二種是急難不失戒難,「若遭急難,乃至失命,於所受戒,不令缺減。」非常危急的時候,遇到意外的災難的時候,都能夠不忘失菩提心,不舍離菩薩戒。

第三種是「於一切修行,正受憶念,心住不亂,乃至壽盡,於微細戒,終不缺減。」是終身不犯戒難。

要能夠終身隨時隨地護持正知與正念,「總之何處行何事,當察自心何相狀。恆以正知及正念,修行利他佛子行。」任何時候都能夠恆持正知正念,這是難行戒。

第四是一切門戒。

第五是善士戒,幫助一切眾生成就善事、善人之業。

第六是一切種戒,在不同的人群之中、不同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之中都能夠隨時隨地彰顯菩薩的種性。

第七是遂求戒,滿足一切眾生的求願。如龍樹菩薩在因中的時候,在修行的時候能夠滿一切眾生的求願,乃至於眾生向他求布施頭顱,他也能夠滿眾生願,有求必應。

第八是二世樂戒。

第九是清凈戒。

這是展開來說。

大乘顯宗的菩薩戒大體上可以分為台宗戒、性宗戒、相宗戒和《優婆塞戒經》的居士菩薩戒這四類。

大乘的密宗所說的稱為三昧耶戒,一般可以說是十四根本戒,如果進一步濃縮應該可以基本上概括為四條:就是不應遠離菩提心、不離正法不邪行、於一切法不慳吝、不得不饒益眾生。

---恭錄大願法師 【居士菩薩戒略釋】

《居士菩薩戒略釋》系列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菩薩雲來集 的精彩文章:

TAG:菩薩雲來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