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半月談評論:何必虛驕!中國人要有「中國底氣」的大國心態

半月談評論:何必虛驕!中國人要有「中國底氣」的大國心態

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文明的大國,直到數百年前國內生產總值仍佔世界的30%。然而,經歷過百餘年的苦難輝煌後,隨著這個文明古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國人到底需要有怎樣的大國心態,正成為各方關注和討論的焦點

1

虛驕背後,兩股思潮湧動

當下,在生活各個層面出現了一股虛驕的國民心態。

所謂虛驕,簡單講就是意氣用事,盲目自信或者盲目自卑,二者就像一對孿生子相伴而生。

面對中國正在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要麼盲目自大、要麼軟弱自卑的心態時有流行。

比如,要麼感覺「老子天下第二」,驕傲自大、目空一切,要麼就是「國外的月亮比中國圓」。

這兩種心態相伴而行,此起彼伏。甚至在一些重大事件中要麼盲目排外、要麼崇洋媚外,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

「虛驕心態」從何而來?為什麼綿延不絕?它是當代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其背後是時起時伏的社會思潮。

其一,它代表了盲目自大的民族主義思潮的流行;其二,它代表了西方中心主義思潮在中國的流變。

作為社會思潮,都有一定的理論來源,代表一定階層的利益,反映社會歷史走向的訴求,在社會生活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民族主義思潮一直是影響中國社會的主要思潮之一,它事關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及相關現實利益的實現。

它可以表現為一種民族情緒情感和民族認知,也可以表現為一種政治意識形態,更可以和社會運動結合在一起,形成疾風暴雨般的社會效應。

民族主義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可以是溫和的,也可以是極端的。

近年來世界範圍內民族主義較為活躍,我國的民族主義思潮主要圍繞國家主權安全、國家統一、文化傳播等主題。當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個人利益在國際交往中受損,往往會使國內民眾掀起民族主義情緒和思潮,甚至出現打砸搶社會群體性事件。

如2016年的南海仲裁案事件和薩德事件、2017年中印洞朗對峙事件等涉及國家利益特別是領土主權安全的事件,往往是國內民族主義思潮湧現的導火索。

在一些民眾理性表達的同時,也有人過於激進,通過翻歷史舊賬以及發表極端言論等方式掀起國民仇恨。民族主義思潮具有跨國性質,當其走向極端,也易影響國際局勢安全,威脅世界的和平發展。

西方中心主義則是長期流行於西方的社會思潮。作為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主導意識形態體系,它強調西方文明是先進的,代表著理性、科學、民主、文明、獨立、自由等文明成果;非西方文明則意味著獨裁、愚昧、奴性等。

隨著西方國家在全世界範圍的強勢殖民擴張,西方中心主義又成為一種從西方角度看待整個世界的文化信念,將西方文明凌駕於其他文明之上,而愚昧無知、經濟停滯、社會混亂、政治動蕩則被當成非西方國家的標籤。

在改革開放的中國,仍不乏這樣的「西化」思潮暗流涌動。

2017年一名中國留美學生受邀作大學畢業演講,稱自己家鄉昆明的空氣質量很差、中國的空氣骯髒不堪,而且缺乏自由,鼓吹美國的空氣「又甜又鮮」,充滿自由的氣息。這一「辱華演講」傳入國內,立即在國內掀起巨大輿論風暴。

再如,一些媒體炒作「大陸人在香港路邊給嬰兒把尿」,撰文貶低中國人素質低;網路上流行著不少醜化和矮化中國人的段子,似乎「中國人有劣根性」「中國社會很差勁」成為一種共識。

可見,西方中心主義與民族主義是一對孿生子,都具有「排他性」「民族優越論」的特徵,會因一些具體事件被無限放大,造成社會撕裂。

2

識破虛驕

面對部分民眾虛驕的心態,我們無需過度緊張,將其「妖魔化」,而是要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溯源,認識其內在本質與規律。

虛驕心態有根有源,且長期存在。古代中國在東亞形成了君臨周邊各國的「朝貢體系」,以及「尊夏攘夷,以夏變夷」的文化優越感。

這種文化優越感長期積澱,形成一種強烈的民族自大情緒,深深烙印在民族文化和性格里。民族主義情緒在鴉片戰爭後表現最為徹底,屈辱的民族歷史讓國民心理急劇變化,「窮國」「弱國」的自卑心態在很長一段時間成為主流,西方中心主義思潮進而長期進駐國人心態。

西方中心主義思潮自17、18世紀開始到今天有著400多年的發展。它強調資本主義價值體系和社會制度的優越性。

馬克斯·韋伯曾認為,「理性精神」是西方文明特有的基因,非西方文明缺乏「理性精神」,很難產生「理性資本主義」,以及與此共生的「民主的」政治制度和「獨立的」法治體系。說到底,這種思潮鼓吹非西方國家要實現現代化就必須走西方化的道路。

當資本主義在全球擴張,曾經落後挨打的中國形成「虛驕」的社會心態是必然的。即便新中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轉變,盲目自大、自卑的心理還是不可避免會在一些國人身上重現。虛驕心態,既有歷史的根源,也有現實中部分國民價值觀「缺鈣」、理性精神匱乏等諸多因素。中國處於前所未有的歷史大變局中,社會秩序急劇變化,傳統價值觀不斷被解構,西方價值觀不斷在滲透,而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價值觀仍在重構中,這些價值觀的衝突與「底氣不足」成為虛驕心態的現實動因。

3

大國國民心態:自信、理性、擔當

如何轉變這樣二元對立的「虛驕」心態?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構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上,國民心態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助推國家發展的強大動力,我們需要的是與大國地位相符合、與綜合國力相匹配的國民心態。

「自信」是大國心態構建的前提。這意味著對國家歷史、國情、發展願景的充分認可、深刻認同,絕不盲從他國或其他社會的價值取向。

通俗地講,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期待與堅定不移的道路自信,這是凝聚人心幹事業的關鍵,是出門遇事心不慌、每臨大事有靜氣的底氣。

「理性」是大國心態構建的核心。理性心態始終是個人與集體的共同追求,它要求實事求是。

有了理性,我們才能對自身客觀準確定位,才能對世情、國情、黨情、民情有清醒真實的認知。這是大國心態厚重底蘊的生動體現,是核心要素。

「擔當」是大國心態構建的標誌。在時代強烈呼喚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今天,大國就要有大國的樣子,大國人民亦如是,不能甘當鴕鳥,樂作壁上觀。

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以強烈的責任意識、擔當精神,奮發有為,迎接挑戰,以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踐大道之行。

誠然,大國心態的培育絕非一日之功。

首先,需要政府層面的支持。涵養大國心態,發展社會生產力是首位。

只有經濟社會得到了長足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才有培育心態的底氣和基礎。

同時,還需不斷發展先進文化,凝聚社會共識,整合多元價值觀念,並加強對社會思潮的引導,從文化層面為大國心態提供更好的生長環境。

在引導與構建的基礎上,對社會心理狀態進行動態跟蹤監測,及時矯正不良社會心態,為良好的國民心理情緒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其次,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助推,比如學校、社會組織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媒體。

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技術極大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頻率,對人們的價值選擇、價值判斷產生重要影響,也理所當然影響著國民心態的塑造。

媒體引導報道偏頗有誤,就會推波助瀾,助長錯誤思潮和心態的產生,媒體引導客觀得體,則能有效營造風清氣正、科學理性的輿論環境。

所以,媒體力量在培育大國心態上不能缺位、越位、錯位。

再次,大國心態的養成離不開個體的努力。必須承認,不存在超越個體之上而獨立的群體心態,大國心態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絕大多數國民一致的心態。

當成員個體心態向好的方面發展,國民心態自然也會向好。所以,國民個體應從自身做起,不斷提高個人素質,樹立正確三觀,以積極有為的姿態投身於偉大事業中,在實踐中打磨鍛造真正的大國心態。

總之,新時代中國人民有理由為強起來的中國驕傲、自豪,但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存在並亟須解決,我們肩頭的任務仍然艱巨。

虛驕心態不可取,大國心態方能從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自然資源管理將不再「九龍治水」
孫宏斌:誰願意接盤樂視,我打九折賣,價格好商量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