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水哥:數字零售背後的供應鏈及物流迭代邏輯

水哥:數字零售背後的供應鏈及物流迭代邏輯

來源 | 羅戈研究院

手捧兩塊板磚,不是抬頭和行業各路高手聊天,就在低頭處理各種信息,即使走在路上——這就是水哥的物流日常。雖然辛苦,但每天湧入的大量信息,帶給我持續地思考。藉由羅戈研究院團隊秉持匠心打造出的文章和研究報告,對大家有價值的話,也算是初心落地。

從2013年開始關注互聯網+物流平台,一路看著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為物流行業帶來的改變。2016-17年,隨著與越來越多生產製造、商貿流通行業優秀企業供應鏈相關部門的溝通,我們看物流的視角也逐漸從物流本身,向供應鏈轉移,更為關注商流變化及技術發展,對供應鏈及物流的影響,並於2017年底18年初陸續發布了智慧供應鏈與數字化供應鏈的報告。

現在,物流已然成為人與商業連接的新方式。物流不再只是連接生產端與銷售端的工具,而是直接觸達消費者。消費者的感知不僅僅靠產品,物流也變成用戶體驗的重要部分。物流+商品的整體,構成了消費者購買的產品。

大家一直在說零售、供應鏈、物流的變革,這背後整體的迭代邏輯是什麼樣的。這篇文章,希望對這個問題能做些簡單但有一定系統性的思考。

從整體角度,我們看到供應鏈各環節在發生變化,簡單來講,這是技術發展帶來的供應鏈數字化革命。從消費端越來越豐富的場景設計及需求挖掘與數據收集,到零售端的逐步全麵線上化,至後端供應鏈體系的可視、協同,並驅動按需設計與生產,最終形成一體化、數字化,支持對客戶需求高效、準確、即時反應的新供應鏈體系。這需要時間,但更是趨勢。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新商業模式與組織形態,匹配於新的供應鏈運營體系,並成為供應鏈的主導力量。

接下來我們從商業、供應鏈,再到物流,逐層來看這一迭代過程。

1. 商業的迭代:從「人找貨」到「貨找人」

當商品不再稀缺時,如何精準地匹配合適的貨與有需求的人,成為這一輪零售變革的主要推動力之一。傳統商業活動以「貨」為中心,商品通過既定的渠道,流通至終端門店,消費者在給定的商品中進行選擇、購買。

門店的主要職能是銷售,訂貨以主觀判斷為主,缺乏與消費者構建關係、完善畫像的渠道,電商沉澱的數據也以消費數據為主。而數字零售以「人」為中心,重在對用戶數據的完善,包括畫像、需求、消費等,以多場景挖掘、收集用戶的各類數據,並精準推送商品與服務,引導、吸引消費。這個過程中,門店擁有了綜合的用戶體驗、O2O訂單履約等多種職能,銷售成為一個自然的結果。

2. 供應鏈的迭代:從「分離」到「融合」

供應鏈重心從「貨」轉移到「人」,通過各類信息化工具、物聯網設備,品牌商得以更好感知用戶需求,並據此實現對於供應鏈全程的把控與管理,驅動供應鏈由傳統分段分離向一體化融合的方向發展:橫向由「分離」走向「協作」、縱向由「多渠道並行」走向「全渠道融合」,最終實現更精準、及時、快速的響應「人」的需求。

因此我們看到,傳統經銷體系下長鏈條分段式供應鏈,在朝著基於協同共享的數字化供應鏈迭代,供應鏈生產驅動銷售模式,向需求驅動生產轉化,數據收集及處理能力替代渠道網路覆蓋度,成為供應鏈的關鍵能力。

3. 供應鏈視角下物流的迭代:從「物流執行」到「供應鏈運營」

從供應鏈視角看物流,我們關注庫存、履約、交付。基於分隔、分段的供應鏈體系,庫存零散分布在各級渠道商、零售商手中,物流企業主要為某一段環節主導者提供倉儲、物流等服務,並接受KPI考核。而一體化的數字化供應鏈,需要供應鏈運營者設計整體供應鏈網路,統籌渠道庫存、履約與交付,進行全局管理,關注點不再是物流成本與效率,而是供應鏈整體的效率。我們看到,一些創新物流企業,正在承擔這一角色,如京東物流、菜鳥網路、蘇寧物流、準時達等。

4. 物流產品的迭代:從「滿足需求」到「融入商業」

「重量」是最典型的物流產品方式,在0-30kg範圍的同城貨物交付中,即時配送逐漸扮演著重要角色,適用場景從外賣,逐漸延伸到跑腿、O2O配送,乃至B2C電商配送的最後100米交付,如京東+達達、屈臣氏+菜鳥+點我達的合作。

另一方面,企業更多開始從距離/時效角度出發設計物流產品,這背後是主要是以用戶/消費者為中心的消費場景,是以消費半徑設計展開的,包括用戶樓下的自提櫃、1km範圍內的便利店、3km的商超賣場,以及各類電商平台。物流端因之有不同的產品提供相應服務。為更好更快的響應用戶需求,庫存在不斷前置到離消費者更近的地方,配送時效也因之不斷優化。從這個視角,我們更容易理解,物流如何作為商業的一部分,融入商業體系的設計之中。

5、物流商業模式的迭代:從「網路型/流程型」到「平台型」

之前我們一直在提兩類典型的物流企業模式:網路型(以快遞快運為典型代表)和流程型(以3PL位典型代表)。網路型物流企業基於既定的網路提供標準化服務,而流程型物流企業以解決方案+資源組織,服務企業的定製化需求。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逐步產生了平台型物流企業,典型的代表就是即時配送公司,它們通過平台規則的制定,靈活、高效匹配運力需求方與運力提供方,並在持續的服務過程中積累數據,改善演算法,優化匹配效率。前面講的供應鏈運營平台,本質也是這樣的概念,只是匹配的供需雙方,從小B商家和即時配送員,變為大的企業客戶、各類物流資源和消費者,場景由單一的店到消費者,升級為供應鏈各環節與各類零售場景。

在這場商業變革中,物流與商流的融合疊加,推動「貨找人」的數字零售,多場景的物流交付能力,構建供應鏈運營體系將成為關鍵。對於廣大商業零售企業、物流企業而言,數字化轉型是必然;不同的企業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做的準備和轉型工作也各不相同,但都應該關注所在領域、所服務企業的供應鏈體系變化,未雨綢繆、積極向數字化供應鏈運營企業轉型發展。

此文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物流沙龍立場

-END-

-更多分類精選文章-

以下這些號,每一個都能收穫你想要的物流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流沙龍 的精彩文章:

區塊鏈如何改變供應鏈的可持續性
數字化時代供應鏈人才發展之道

TAG:物流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