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吞吐大荒——許欽松山水畫展」澳門藝術博物館開幕

「吞吐大荒——許欽松山水畫展」澳門藝術博物館開幕

開幕式現場

2018年4月3日傍晚六時半,由澳門基金會、澳門藝術博物館及廣東畫院聯合主辦的「吞吐大荒——許欽松山水畫展」於澳門藝術博物館回歸賀禮館開幕。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孫達、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澳門文化局代局長楊子健、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此次展覽作者許欽松、澳門日報社長陸波、澳門藝術博物館長陳繼春、珠海市港澳事務局長張梅生等出席開幕式。

許欽松陪同嘉賓參觀畫展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表示,本次展覽不僅可為本澳居民帶來文化藝術盛宴,也為本地及廣東畫家的藝術交流帶來積極作用,有利於促進粵澳兩地藝術發展。

,許欽松,春風化雨,550x230cm,中國畫,2011年

澳門藝術博物館館長陳繼春表示,許欽松是一位知名畫家,至今依然拿著毛筆,對著真山實景寫生,讓本澳居民了解其創作風格,也相信會讓本地藝術界有所啟發。陳繼春在展覽序言中講道:很明顯,許欽松如此氣勢逼人的山水畫,可以暢懷,可以長嘯,可以謳歌,更可令人以身為華夏子孫而自豪。可以相信,他的山水畫不僅是為書齋或普通的廳堂而設,更多的是為「殿堂」而寫的,頗能代表現今中國山水畫的成就與總體風格,吻合現代人的欣賞習慣。其山水畫所賦有的紀念碑性的意味和激昂的意境,正是新時代的迴音。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講話

澳門藝術博物館館長陳繼春講話

許欽松表示,來澳多次,深知澳門具有四百多年歷史;也融合中西文化,包含很多藝術種類,為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發揮極大作用。澳門回歸祖國十多年來,產生了極大變化,他強烈感覺到澳門人擁有很強的家國情懷意識,「我對著他們有說不盡的話」,澳門與廣東的關係更為密切,「同喝一江水,同甘共苦」。他特別提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來澳舉行個人山水畫展,與澳門的情誼也不斷加深。此次再次辦展感到十分高興,希望大眾喜歡他的作品,他亦願意為粵澳兩地文化交流獻力。

展覽集中地展出國家一級美術師許欽松逾八十幅山水畫代表作品,極具欣賞價值。主辦方冀藉展覽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推動藝術交流,讓更多澳門人認識和感受中國山水畫之美。

許欽松,殘陽如血,34x68cm,中國畫,2016年

許欽松,曉峰出雲,34x68cm,中國畫,2016年

本次展覽的策展方式打破許欽松以往在內地展覽的原有思路,將其所有作品重新組合,賦予新生。展覽分為四部分:一、妙不自尋——造境中的文化自覺;二、行氣如虹——筆墨中的宏大抒情;三、日出月入——實踐中的現代轉型;四、寫泄萬壑——時代的地平線。展期至本月十二日。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廣東畫院院長許欽松講話

許欽松,1952年生,廣東澄海人,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廣東畫院院長,全國政協書畫室副主任,中國文聯全委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國家畫院院務委員,中國畫學會顧問,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州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廣州大學美術學院名譽院長,廣東中國畫學會名譽會長,並擔任2010年廣州亞運會開閉幕式藝術顧問,2012(倫敦)奧林匹克美術大會藝術指導委員會藝術顧問,「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總策劃。主要作品有:《潮的失落》、《心花》、《個個都是鐵肩膀》、《誘惑》、《天音》、《南粵春曉》、《嶺雲帶雨》、《高原甘雨》、《甘雨過山》、《長江攬勝》等。曾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銀獎、1992年日本·中國版畫獎勵會金獎、 』91中國西湖美術節銀獎(版畫最高獎)、「第十屆全國版畫展」銅獎、80-90年代中國優秀版畫家魯迅版畫獎、廣東省第四屆魯迅文藝獎一等獎以及廣東美協50年50件經典作品獎等多項大獎。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廣東美術館、江蘇美術館、河南省美術館、武漢美術館、陝西省美術博物館、廣州美術館、廣州藝術博物院、深圳美術館、原中國版畫家協會、美國駐華大使館、澳大利亞佩斯藝術博物館、日本國際版畫藝術博物館、泰國國王欽賜淡浮院、北京人民大會堂、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等機構收藏。出版有《許欽松》、《許欽松版畫集》、《許欽松山水畫集》、《許欽松自傳體文集》、《當代名家精品—許欽松》、《象外之象—許欽松山水畫集》、《時代意象—許欽松藝術研究》、《年度大家—許欽松》、《中國當代藝術經典名家—許欽松》、《中國當代名家畫集—許欽松》、《此岸·彼岸—許欽松談山水畫藝術》、《榮寶齋當代書畫名家——許欽松山水畫集》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李克強:做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 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場所和設施
引領中國新時代助力世界共發展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