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山文苑】《玉龍山》

【東山文苑】《玉龍山》

《玉龍山》

文 李德興

玉龍山,自然與玉龍有關。究其緣由,還得從一段神話傳說說起。

相傳,清道光年間,有一雲遊道士路經此地,看見一幫人正在嫘宮山上忙於重修毀於洪水的廟宇。該道士自言自語道:「此山系劍門山脈發展而來,經岳威山將至九龍山,通過龍門,障開雲水,以龍蛇走馬而起,唯玉龍在,能保此山免遭塗炭。」聽聞此言,嫘宮山人立馬選擇良辰吉日,請該道士焚香禱告,請求上蒼賜福。從此,自遠古發育而來的嫘宮山,一夜之間變成了玉龍山。

玉龍山,位於鹽亭縣林農鎮以南三公里處的玉龍村,海拔700餘米,其山巍峨,雄偉蒼翠。由近及遠可一覽眾山之小,綿延數里,不見林山雲海盡頭,唯有條條巨龍蜿蜒曲折,游往八方四面。

據說,深通岐黃之術的岐伯,在前往中原敬獻絲綢時,黃帝從其口中得知西陵部落有一位貌美如花的才女,遂自馭青龍,率兵馬大臣晝夜不停而來,所到之處金光閃閃、浩浩湯湯。黃帝到達玉龍山後,整座山峰流光溢彩、百鳥和鳴,就連天宮的嫦娥都率領眾仙子晝夜把盞。

聽聞黃帝將要前來,嫘祖王鳳攜群臣前往嫘宮山恭迎,地方百姓打著火把晝夜不停地奔跑來。嫘、軒相會於嫘宮山,也就是如今的玉龍山。在玉龍山一帶至今還流傳著的「龍蛇走馬,金馬流丹」講述的就是這件天下大事。

日月輪迴,天道蒼茫。自始桑、蠶而來,嫘宮山就是栽桑、養蠶、煮繭、繅絲的最前沿,當地百姓把嫘祖敬奉為母祖。只因時之久遠,又無文字記載,再加之偶爾教化匱乏,嫘宮山慢慢變得忘記了根本。

明天啟四年,嫘宮山人在嫘宮山再次被淹沒後完成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那就是在嫘宮山上修建了一座蠶姑廟,廟前立有一碑,其文如下:《建廟碑記》——「嫘宮淹沒,無記年矣。山河已改,名猶存之。地脈風水,斗轉星移。玉龍萬丈,四境平安。再建嫘宮,以銘聖德。」

時至清朝,嫘宮山又有了新的景觀,那就是遠近聞名的先蠶殿,殿門正上方高懸「宛窳庇民」。清朝翰林學士李調元遊玩此地後更是讚譽連連,欣然間揮毫潑墨,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楹聯:世上無雙鏡,人間第一山。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據文字可考有五千餘年的歷史,而無文字記載的時代長達上萬年。在這漫長的黑夜中,人們靠的是口口相傳,依據的是廟宇文化一點一滴地延續。

當廟宇文化成了嫘宮山的主流文化後,嫘祖自然成了嫘宮山的正神。每年正月初八和二月初八至初十,玉龍山人都要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搭台唱戲,敬獻供品。

相傳,嫘祖隨黃帝遠行後,嫘宮山人害怕她穿壞了腳上的鞋而沒有人幫著趕製,於是家家戶戶在每一次敬獻供品時,都要送上幾雙紅鞋,讓他們心目中的母親不至於在外受苦。哪怕是嫘祖歸葬於青龍山後,嫘宮山人還是一如既往地相信,嫘祖已經進入天界,站在那常人難及的地方庇佑著天下蒼生。就這樣,直到現在每年擺在嫘祖宮前神台上的紅鞋堆積如山,每月都要通過焚化的方式將其送至天庭。

庶民升格為神人,權力演變成骷髏,告訴我們的那就是:誰為百姓造福,她就是天下人心目中的女神,誰將禍害殃及池魚,她的屍體比石頭爛得更快。

當嫘宮山成了人們心目中的神殿,當嫘祖成了嫘宮山的真神,山上的一草一木自然有了靈性,哪怕就是山上的泉水和岩洞都被賦予了不一樣的靈性。

嫘宮山南麓有一排登山雲梯,而此梯開鑿者之初衷不是為了上山祭拜,而是為方便周邊的人到龍井取玉液泉水。

龍井,位於嫘宮山南麓,緊靠登山雲梯山崖一邊,崖邊岩高石硬,怪石嶙峋,唯一平地天生井如圓柱,深不見底,井底一汪清泉汩汩流出,清晰如鏡。

相傳,軒轅黃帝途經玉龍山時,曾到此飲用,故而後人取名龍井。

人間之美景,或奇異之造化,皆源於冥冥中神靈之保佑。嫘宮山的一灣清泉,因黃帝的點化,脫胎換骨成了玉液瓊漿。龍井之水所到之處形成自然景觀,水波粼粼,四四方方,這就是玉龍山人引以為豪的玉液池。玉液池水,有人取水時不見水位下降,無人取水,照樣不會有半點溢出。

但凡世間之奇異,總會不脛而走,一傳十,十傳百,愈發顯得神光遠播。龍井和玉液池水成了香客們臨走時必然攜帶而走的寶物,據說曾經讓啞巴開口,讓頑症自愈。

有人說,黃帝到嫘宮山飲用此水後,突然神情恍惚,隨從順著山崖方向信手一指,一個別有洞天的住處隨即生成,這就是後人日思夜想不得結果的仙人洞。

仙人洞,位於龍井之上的石崖邊。洞內九曲迂迴,愈往深處,景觀愈是奇特,唯有一處,上似穹廬,四壁方正,涼爽宜人,且與四面相連。因其奇特有佳,後人在洞外刻「二龍捧聖,嫘祖獨尊」。

打開記憶的閘門,翻閱浩瀚的史記,每每看到奇山異水,總免不了文人賦雅,仙人留芳。玉泉崖上精雕細刻的鹿、馬、猴等動物,至今都還靈光閃動,與這玉龍山相映成趣,自為一體。玉龍山經歷上千年而不衰,或許與崖石上那幾尊佛像有關。當地有人言:站在石崖邊,無意間發現石佛嘴唇微微有動,手中佛珠翻滾自然,夢醒之時,全神矚目,卻從未再見其異。當他無奈而去途中,卻聽著從後方傳來一聲聲阿彌陀佛,相伴而至的還有那脆生生的佛珠。

靈性之山,庇佑天下蒼生,蒼生恩存心底,靈山愈發奇異。在這神山與靈物同生共長的玉龍山一帶,殷實富足,時之有年,佛音裊繞,神光常現。

或許世間之萬物,總有命運中的劫數,自嫘宮山而來的玉龍山同樣免不了遭此厄運。十年動亂,廟宇搗毀,神靈棄之道旁,就連曾經人神共敬的神台都成為了河界上的一塊橋板,廟宇的基石用作農戶養豬為生的圈石。

神靈之所以為神靈,那便是他一定能夠包容天下無知之人的愚昧,必要時給於點石成精,大徹大悟於天下蒼生。即使是戊子年丙辰月,地動山搖,檣傾楫摧,這些普照蒼生的神靈照樣不曾有半分怨言。

但凡人世之間,受人仰者必虛懷若谷,不常閑言碎語於嘴邊,需要時擲地有聲驚人耳鼓,聽者受奇意而洞開。人如此,神尤甚。

丁巳年開啟了各安神位的年代,玉龍山之神靈與破敗的山川有了一絲絲潤澤。上百萬信眾紛至沓來,近五百萬集捐資從四面八方匯聚,香煙裊繞,鳥語花香,人聲鼎沸,玉龍山之神龍又開始了不一樣的騰飛。

於是,玉龍山有了蠶牌坊、絲源路,眾神靈有了自己的大寨門,嫘祖閣、三清殿、觀音殿、先蠶樓等亭台廟宇一一閃現,香港著名詩人蔡麗雙女士慕名而來,且贈送匾一道:先蠶樓。本縣詩人衡平先生遊玩此山,即興賦詩一首:「黃帝元妃駕玉龍,來儀八面鳳成風。千山拱衛朝初祖,萬姓懷誠訪聖蹤。天外飛來仙島嶼,穴中湧出玉泉淙。地靈信是由人傑,共建名山寺化工」

天地萬物之神靈,受益於自由之空間,得益於人心之向善。今日玉龍仙境,自當感恩於上蒼之造化,更應普照世間之黎民。心存神靈,自有神光,天界之福,萬物蒼生。

玉龍歸來,常見青山倒影,騰龍於四境之內,裊裊炊煙,佛音裊繞。

遊仙境,必得仙氣,受感召,漸入佳境,玉龍之感慨由此而生焉。

(李德興,漢族,四川鹽亭人,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散見於省市縣各大報刊,散文集《雨中漫步》正式付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傳遞用眼睛拍下的自由
美哭了!乾縣人踏青必去的幾個絕美古鎮,趁清明放假趕緊玩起來!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