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陰謀中突圍的中國面板行業

在陰謀中突圍的中國面板行業

十多年前,液晶電視剛剛興起,我們買一台液晶電視價格多麼高啊,三十二寸的電視就要三四千元。我們之所以要花這麼多錢買電視,就是因為那時候我們中國還不能生產液晶面板,日韓台灣廠商對中國封鎖了面板技術,我們中國彩電企業要花總占成本2/3的錢去買一塊小小的面板。

雖然我們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彩電生產國,最大的彩電銷售國,可是這個行業里最大一塊利潤卻被日韓台灣的技術封鎖同盟拿走,他們「擁屏自重」大肆瓜分了中國市場,中國彩電廠商幾乎是在拿著錢跪著求他們把面板賣給我們。

那些年,我們進口面板的金額僅次於集成電路、石油、鐵礦石之後,位列進口總額第四名。

回顧那段歷史,字字都是血淚。

等到2009年,中國的面板企業突然宣布建設我國第一條液晶面板生產線,一聲霹雷震天響,瞬間擊潰日韓台灣的技術封鎖聯盟,不到10天的時間,紛紛宣布放棄技術封鎖。

這場液晶狂潮背後,是中國液晶面板廠商與外資廠商的生死角逐。誰能率先填滿中國市場需求,誰就能成為行業霸主,而落敗者只有衰亡一途。進口關稅將導致韓國、日本、台灣的進口液晶面板,完全失去中國市場的競爭力。這就是外資廠商瞬間扭轉封鎖態度,搶著在華設廠的根本原因。

在敘述這場「液晶戰爭」之前,我們需要簡單了解一下液晶產業的發展脈絡。

日本時代,夏普稱王。

最初,液晶技術是美國人在基礎性領域有了突破,可是美國人根本看不上這種看起來毫不起眼的技術,而日本人在戰後經濟騰飛的時代,對技術有著異乎尋常的敏感。讓日本人以很低的價格就獲得了液晶核心技術。

夏普擁液晶面板技術做了小型的計算器,迅速在市場鋪開,佔領市場份額。後來又製成了全球首款電子錶,掀起了一股電子錶的熱潮。就這樣,日本人把小小的液晶技術發揮到了極致,賺的盆滿缽滿。從1991年到1996年,全球至少興建了25條TFT液晶面板生產線,其中有21條建在日本。伴隨著液晶面板產業的崛起,日本形成了平板製造供應鏈中完整的上下游配套體系。在幾乎所有關鍵設備和材料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上,都至少有一家日本企業產業。

比如:(1)日本旭硝子和電氣硝子為液晶平板提供玻璃基板;

(2)尼康和佳能提供掃描式和步進式曝光機;

(3)NEC-安內華製造干法刻蝕設備

(4)日本電工製造彩色濾光片和偏光片;

(5)大日本印刷和日本凸版印刷株式會社提供先進的平板印刷設備;

(6)日本真空技術株式會社提供ITO導電膜;

(7)佳能提供鏡像投影系統;

(8)還有一些公司做背光源,

晶元與液晶技術真正成了日本的聚寶盆,是日本經濟騰飛當之無愧的主角。

韓國時代,三星霸業

在1990年,日本液晶面板佔據了全球市場90%的份額,到1994年這一數字上升至94%,而美國只佔了不到3%。美國人的失敗並不意味著日本領先者的地位不可挑戰,更不意味著後進者就不會成功。

1987年,三星集團不惜連續虧損7年,發展液晶業務。為了發展晶元業務,三星持續虧損了25年,直至擠垮日本對手,成為世界第一,隨著現金流的爆炸性收人、韓國的成功,導致韓國民族信心、經濟發展變態高漲。

在積累實力的痛苦過程中,三星通過各種手段獲得技術的突破,或買或偷或挖人才。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全球面板市場也陷入了不景氣,日本廠商雖然佔據絕對壟斷地位,但大多面臨虧損的窘境。在這種情況下,三星電子和LG卻再一次採取了反周期的投資戰略,果斷投入數十億美元,建設大尺寸液晶面板生產線,如此高的投資強度,讓日本企業望塵莫及。並積聚了驚人的爆發力。

1999年是韓國企業的轉折點:星在全球液晶平板市場佔據了18.8%的份額,名列第一;LG達到16.2%,名列第二;這兩家韓國企業的市場佔有率,都超過了原來的行業霸主——日本夏普。

韓國企業的兇猛擴張一舉改變了產業的遊戲規則。日本人曾經質疑這種瘋狂投資的行為,但事後看,率先建設5代線正是韓國超過日本的分水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推動液晶面板最終進入電視應用階段的主角,已經換成了韓國人,而不是作為產業先行者的日本。液晶面板產業的發展,推動了其在電子產品領域的廣泛應用,如電腦、電視、手機、數碼相機、攝像機、移動多媒體、廣告顯示屏等。在這個信息時代,液晶面板無處不在,已經成為電子產業的核心力量。

台灣騰飛

由於日本與台灣島的經濟聯繫密切,到80年代初,夏普和愛普生先後在高雄和台中設廠,以生產大尺寸的TN-LCD為主。液晶面板市場從1997年底亞洲金融危機後,急劇收縮,這一輪的衰退卻引來了新的入場者——台灣企業。

本來日本企業一直拒絕向台灣轉移TFT液晶面板技術。但是處於金融危機和產業衰退期的日本企業,再加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金融危機期間對韓國的救援,讓韓元大幅貶值,迅速提高了韓國企業的競爭力。這使得韓國大規模生產的液晶面板價格降低,快速佔領台灣電子終端代工市場,致使日本企業在台灣市場的份額急劇下跌。

1998年,日本企業在韓國人的兇猛攻勢下,刻意高調地將技術轉讓給台灣企業作為反擊。這樣一方面可以收取高額的技術轉讓費,另一方面也可以彌補日本在產能上的不足。當年共有6家台灣企業相繼獲得了日方的技術許可,從而進入大尺寸TFT-LCD產業,是年被稱為「台灣TFT-LCD產業元年」。

1997年第三次液晶產業衰退期,讓台灣企業獲得了進場機會。在1999-2000年短暫的上升期,產業中所有的企業都從中獲利。而第四次衰退,為新進入者創造了更多的空間。廣輝、群創和統寶等企業都在這一時期進入。

日本、韓國、台灣企業圍剿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台灣液晶廠商陷入停產邊緣。2009年1-6月,由工信部、國台辦出面,連續兩次組織中國九大彩電廠商,赴台灣採購液晶面板,總金額高達44億美元,總量超過1200萬片,將台灣液晶面板企業,拉出了金融危機的泥潭。而大陸企業得到的回報,就是被台灣人在背後捅一刀。

台灣狠狠擺了大陸一道,願意低價賣給韓國,也不賣給大陸,說是不願只依靠大陸客戶,怕被大陸渠道控制台灣面板行業。同時韓國企業壓縮對華液晶出口量,開始漲價。接下來的6個月面板價格漲幅達到了30%以上。中國台灣企業坐視這種局面,跟進韓國企業控制產量,並從中獲利。(註:這事在2013年,大陸以合夥操控價格的名義對韓檯面板廠高額罰款,進行了報復)

為滿足「家電下鄉」和已簽出口合同的產能。所以大陸只好從韓國手上高價購買了一部份台灣面板,導致中國大陸彩電企業再次陷入困境?(這事被眾多金融分析家嘲笑,簡直是恥辱)。那次把商貿部氣得想撞牆,於是發了狠,講出了:「液晶面板行業的任何事不再與台灣合作」的話,開始了針對海外液晶面板企業高壟斷、高利潤而大陸業者沒有發言權的自主液晶面板產業戰役。教訓是慘痛的,台灣出賣同胞利益換來了帶血的利潤。

突出重圍

中國大陸加大了液晶面板產業投資,長達4年的面板產能規模競賽也由此開始。一直到京東方所擴建的生產線投產後才最終改變了所有業內玩家的心態,夏普、三星、LG、奇美等企業紛紛宣布放棄封鎖戰略,要在中國大陸建設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深天馬、龍騰光電和TCL都加足了馬力開始新建、擴建產能。台灣液晶面板企業想在大陸建生產線卻沒有獲得批准!只給了日、韓企業牌照(一方面原因是日、韓技術較台更先進)。

台灣面板行業後來多次求饒,但國台辦理都不理。

現在台灣面板行業因技術滯後而逐漸失勢,已陷入競爭困境之中,郭台銘甚至不顧顏面口不擇言,要中國人大會討論大陸面板重複建設產能過剩的問題,放台灣面板行業一條生路。

曾經,台灣面板廠有機會進軍中國大陸,打造中國大陸第一條高世代面板廠;以台灣與大陸資本聯手方式削弱日、朝領先的技術優勢。

曾經,台灣有機會與中國業者聯手抗韓,讓中國加台灣成長為全球第一大面板出口集群,並且台灣廠商能夠在其中吃到最大份蛋糕。

中國幾十年來產業發展的斑斑血淚告訴我們:市場永遠換不來核心技術,妄圖通過「拿來主義」依靠引進合資來發展本國產業,最終只能為他人做嫁衣。「獨立自主」才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唯一捷徑。中國液晶工業的崛起,意味著日本、韓國、台灣的好日子到頭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姚老師侃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姚老師侃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