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數億國人肝臟健康堪憂,保護肝臟全球在行動,肝病領域最新研究匯總

數億國人肝臟健康堪憂,保護肝臟全球在行動,肝病領域最新研究匯總

1、肝細胞損傷是如何造成的

在我國,平均每10人中可能就有1人患有肝病。損傷肝臟的種類繁多如:病毒性肝炎就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等7型肝炎,還有酒精肝、脂肪肝、藥物肝、自免肝以及一些與遺傳或基因病相關的罕見型肝病。所以談「肝」色變,這樣形容肝病患者對肝病的恐懼可能不算為過。那麼該知曉那些肝臟健康常識?當前肝病領域科學研究進展是怎樣的?生活中該如何保護肝臟?

2、經常飲酒離肝病有多遠?

酒是獨特的飲品,歷來被賦予了文化寓意,文人志士以酒寄意,寫下許多經典不朽的文學作品;又是百姓交際生活的需求品,朋友間推杯換盞,觥籌交錯,以酒助興。但是,酒精又是全球範圍內廣泛認可的損肝毒物,酒可謂是一半天使,一半魔鬼。

據統計,世界上有1500~2000萬人酗酒,其中約10%—20%有不同程度的酒精性肝病。在我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經濟條件的改善,有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都沉溺在一種所謂「交際性」或「偶爾」飲酒的惡習中,大家都知道,適量飲酒有宜健康,但是有許多人不知不覺地從適量延伸為過量,而長期過量飲酒,可使肝細胞反覆發生脂肪變性、壞死和再生,最終導致肝硬化。

酒精性脂肪肝一般沒有癥狀,有人可出現乏力、倦怠、食欲不振、腹脹、噁心、嘔吐,體征可有肥胖、肝臟腫大等。

酒精性肝炎患者在發病前往往有短期大量飲酒的病史,表現除有酒精性脂肪肝的癥狀外,還有發熱、腹痛、腹瀉等,且有明顯的體重減輕,常有貧血和中性白細胞增多,且轉氨酶升高,血清膽紅素增高。酒精性肝硬化在早期無癥狀,後期可出現體重減輕,食欲不振、腹痛、乏力、發熱、尿色深、齒齦出血等,肝硬化失代償期可出現黃疸、腹水、浮腫、上消化道出血等,實驗室檢查可有貧血、白細胞和血小板下降,血清血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

3、飲酒不僅僅損害肝臟

90%~98%酒精都要在肝臟中進行代謝,長期喝酒,肝臟自然首當其衝收到影響。雖然乙醇最後我們在體內變成乙酸——醋的主要成分,但別忘了醋喝多也不行,乙酸是脂肪合成的重要原料。不適當飲酒時,一方面酒精破壞肝細胞,另一方面乙酸過多促進脂肪的合成,最終導致脂肪肝的出現。

酒精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的特徵,其造成的傷害更是多系統的傷害。

(1)慢性酒精中毒腦損傷:酒精可通過血腦屏障,對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造成影響,且長期大量飲酒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的廣泛性損害。

(2)酒精性心肌病:由於酒精對心肌的直接毒性效應和酒精濫用所致的硫胺素缺乏,損害心肌代謝、抑制心功能。

(3)急性膽囊結石、膽囊炎:酒精性肝病導致膽汁分泌不良、易沉積,進而影響膽固醇代謝。

(4)胰腺炎:短期大量飲酒者可引起急性胰腺炎;慢性嗜酒者,常有胰液蛋白沉澱,形成蛋白栓堵塞胰管,致胰液排泄障礙。

(5)酒精性腎損傷:酒精體內代謝過程可導致以腎小管間質損害為主的病理改變,而慢性腎小管間質性腎病最終會進展至腎間質纖維化。

(6)酒精性骨質疏鬆:酒精抑製成骨、促進骨吸收,使骨組織形成減少,同時脂肪組織增多等,最終形成骨質疏鬆。

(7)食道、胃腸出血、粘膜破壞:乙醇可直接破壞黏膜屏障,可引起Barrett"s食管、胃食管返流、食管下端括約肌功能障礙、胃炎等。

(8)胎兒酒精綜合征:酒精會造成生殖系統損傷;妊娠期濫用酒精會傷害嬰兒,導致胎兒酒精綜合症。

(9)腫瘤:早在1988年,國際癌症協會(IARC)就把酒精定為一類致癌物;更不用說,酒精在體內的初級代謝物乙醛,也在更早的時候被定為一類致癌物了。

4、什麼是失代償期酒精性肝病?

失代償性酒精性肝病發生時肝功受損,病人出現肝硬化,表現為黃疸、凝血功能異常、腹水、肝性腦病。短期死亡率很高(1個月10-20%)。感染、酒精性肝炎、急性腎損傷、胃腸道出血和腦病的早期積極治療能改善失代償性酒精性肝病生存率。

有腹水的所有病人都要進行診斷性穿刺取液化驗,因為「靜寂型」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很常見。凝血功能異常者也能做診斷性穿刺。肝功失代償期要幫助病人戒酒,否則預後較差。急性期住院管理應該建立一個以醫生主導的多學科酒精醫療小組。

酒精性肝病和肝硬化是長期過量飲酒的併發症,長期大量飲酒者10-20%可以發生。併發症包括肝功能失代償、靜脈曲張出血和肝細胞性肝癌。自1970年以來,英國所有年齡段人群肝臟疾病(主要是和酒精相關)造成的死亡增加了400%,肝臟疾病現在是英國第五大死因,酒精性肝病死亡平均年齡是59歲。

5、酒精性肝病需要注意哪些生活習慣

酒精性肝病, 除了禁止飲酒和正常的藥物治療外, 還需要在以下方面注意預防進一步發展。

1合理飲食

應以素食,穀類為主,粗細搭配,宜清淡,忌油膩,富營養,易消化為原則,多餐,吃蔬菜水果,常吃奶類、豆類,清淡少鹽膳食,並注意補充含維生素B、C、K及葉酸類較多的食物,如新鮮的水果、蔬菜。

(2)勞逸結合

對於酒精肝患者要注意休息,做到起居有節,勞逸適量。在康復過程中應根據病情的緩急輕重以及體質強弱不同,選擇適當的鍛煉方法。

3)良好心態

無論是酒精肝還是正常人群,情志不暢都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因此要保持良好的心裡狀態,以免因心裡壓力和精神因素導致病情的加重,影響整個疾病的康復過程和治療效果。

4)經常體檢

早期發現和治療酒精中毒病人可預防酒精肝的發生。應定期到醫院做肝功能及體格的檢查,尤其是對於長期飲酒和素有肝臟或者消化系統疾病的人而言,更應如此。

6、肝癌最新研究進展盤點

肝癌的發展與慢性肝病的存在密切相關。由於風險因素不一,全世界的發病率也有差異。

大多數肝癌病例(80%)發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東亞,其主要危險因素是慢性乙型肝炎和黃曲霉毒素。

在乙型肝炎患者中,肝癌的風險與病毒載量、感染持續時間和肝病嚴重程度有關。

在美國、歐洲和日本,丙型肝炎及過度飲酒是主要的肝癌危險因素。

在日本和歐洲,丙型肝炎病毒傳播時間早於美國,肝細胞癌的發病率近乎達到一個峰值,部分地區發病率正在下降。

相反,在美國,丙型肝炎病毒傳播發生較晚,發病率仍在上升,預計到2020年趨於穩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為發達地區肝癌的重要病因。

7、精準治療肝癌面臨的挑戰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精準醫學為肝癌的臨床管理注入新鮮血液,為肝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其旨在通過人類基因組數據及相關大數據平台對疾病內在生物學特徵和臨床表型等進行整合,並依據整合結果對疾病亞型進行分子水平的細分,從而提供精準的診療方案,且在評估療效和預測預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由於肝癌本身的基因組不穩定及高度異質性導致肝癌精準醫學實踐之路困難重重。

1基因組不穩定性

基因組不穩定是癌症發生的重要分子基礎,有2種表現形式:有絲分裂缺陷相關染色體不穩定性(CIN)及DNA代謝缺陷相關微衛星不穩定性(MIN)。一般來說,CIN較MIN預後更差,因為CIN更易引起基因組的嚴重突變,如染色體碎裂、拷貝數異常等。多數肝癌細胞存在明顯的基因組不穩定性,且以CIN較為常見。染色體臂的缺失突變以及染色體臂獲得性突變,在肝癌中多次被報道。其中,4q及16q的缺失在乙肝相關性肝癌中發生頻率較高,染色體臂1p缺失在分化較好的肝癌細胞或不典型增生結節以及肝硬化結節中檢出率較高。CIN變異小鼠模型也證實,高程度CIN變異具有自發腫瘤傾向,如CIN相關基因Sgo1缺陷的小鼠易自發肝癌。

當代腫瘤學研究和基因深度測序等方法已確定多種癌症相關基因突變和表觀遺傳學錯配與癌症基因組不穩定性密切相關。在肝癌細胞中,這些基因主要涉及以下幾條信號通路:(1)原癌基因信號通路;(2)DNA損傷修複信號通路;(3)氧化應激途徑;(4)細胞周期;(5)免疫調節信號通路。其中,原癌基因信號通路異常主要發生於Wnt、Smad及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等信號通路相關基因,如Wnt通路中β-catenin基因CTNNB1(20%~40%)、Axin1(9%~13%)和Zic3(5%)基因,Smad通路中Wwp1(9%)基因,以及EGFR通路中Errfi1(5%)基因等。肝癌中這些基因通常發生功能獲得型突變,導致原癌基因信號通路活化,進而引起低級別CIN和基因組不穩定。肝癌中DNA損傷修複信號通路突變以TP53基因為代表,約35%~50%肝癌中含TP53突變。該基因在維持基因組穩定性中發揮重要作用,其功能缺失可引起中心體擴增、異倍體細胞繁殖以及染色體不穩定等,尤其當TP53突變合併抑癌蛋白pRb功能缺陷或紡錘體檢測點缺陷時,更易引起高級別CIN和基因組不穩定。其他肝癌細胞中常見突變基因還包括CDKN2A、TERT和MLL2等,參與細胞周期、氧化應激、免疫炎性反應等信號通路。除癌症相關基因異常外,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也是誘導基因組不穩定性發生的重要原因。其主要與以下3種途徑相關:(1)病毒蛋白直接干擾有絲分裂過程,引起CIN;(2)病毒基因整合至宿主基因組的特異位點,影響癌症相關基因的表達和功能;(3)持續性慢性炎性反應進一步加重肝癌基因組不穩定性。基因組不穩定是肝癌高度異質性、治療抵抗和腫瘤複發轉移的重要分子基礎,同時增加肝癌精準病理診斷分型和精準治療的難度。

2肝癌異質性

肝癌異質性是精準醫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從病因上看,多數肝細胞性肝癌的發生與慢性肝病(包括肝炎病毒感染、酒精相關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致癌物暴露(如黃曲霉素等)和遺傳等因素有關。慢性肝損傷導致肝細胞死亡、氧化應激、炎性反應、再生和纖維化等,在此不良環境中,引起DNA損傷,驅動基因發生突變,環境抵抗的優勢細胞克隆亞型存活並擴增,從而導致肝癌的發生。致病因素多變是不同患者間肝癌異質性的基礎。在肝癌進展過程中,微環境的變化進一步促進肝癌細胞發生變異,壓力選擇下,產生更多克隆亞型,導致肝細胞性肝癌在基因組學、形態學和腫瘤進展徵象等方面均表現出高度異質性。因此,肝癌異質性包括時間和空間異質性,時間異質性是指在肝癌進展過程中不同階段異質性的逐漸增加,空間異質性表現在肝癌內部不同區域的腫瘤細胞存在不同的特徵以及肝癌患者間的腫瘤生物學行為差異。

肝癌細胞基因組不穩定性是肝癌具有高度異質性的重要原因。不同於其他惡性腫瘤如乳腺癌或肺癌等具有多個決定腫瘤行為的遺傳變異標誌分子,肝癌細胞基因變異譜範圍廣,缺乏明確的遺傳變異特徵。COSMIC資料庫提供的肝癌組織高頻突變基因如圖1所示,除TERT、TP53和CTNNB1突變頻率較高外,其他基因的突變率相對較低,均<10%。肝癌組織中甲基化異常基因已發現多達數千個,且在肝癌發生早期甚至在肝細胞不典型增生時期,DNA甲基化異常即可出現,並隨著肝癌發展和異質性增加,DNA甲基化異常程度也進一步增加。突變基因及表觀遺傳變異基因的數目之多、範圍之廣增加了肝癌精準分子病理診斷的複雜性,提升了靶向治療研究的難度,是肝癌精準醫學研究面臨的最大挑戰。

3肝癌液體活檢的難度

液體活檢是指檢測血液或體液分泌物中的腫瘤相關分子標誌。目前研究較多的檢測內容包括循環腫瘤DNA(ctDNA)及循環腫瘤細胞(CTCs)。ctDNA及CTCs來源於原發腫瘤DNA或腫瘤細胞的釋放入血,因此能反映原發腫瘤的情況。與傳統組織病理活檢比較,液體活檢具有非侵入性、易操作性和可動態監測等優點,克服了空間和時間異質性的極限。可以通過檢測ctDNA及CTCs的分子特徵分析癌症的基因組信息,對癌症進行精準的分子病理診斷,並提供靶向治療指導。液體活檢的連續取樣功能有助於肝癌高危人群的早期診斷,治療反應的實時監測,耐葯評估,以及提前預測腫瘤的轉移複發。如TP53基因突變是肝癌組織中最常見的突變,249T位點是TP53基因突變熱點,該突變已證實能在肝癌患者外周循環和尿液DNA中檢測到。研究顯示,在嚴重的肝硬化患者外周循環DNA中也能檢測到TP53249T突變,肝硬化是肝癌的癌前病變。這項結果提示,TP53249T突變可能在肝癌發生早期或癌前病變階段就已出現並釋放至外周循環中,進一步研究有望對這部分ctDNA檢測陽性(TP53249T突變)的肝硬化患者進行更為密切的影像學及甲胎蛋白隨訪,以期對早期病灶進行積極處理。儘管液體活檢顯現出巨大優勢,但由於肝癌異質性的存在,液體活檢也僅能反映部分原發腫瘤的情況,且肝癌本身缺乏明確的遺傳變異標誌性分子,患者循環中CTCs及ctDNA的濃度低,這些因素限制了液體活檢在肝癌臨床上的應用。以TP53249T突變為例,ctDNA中發現該突變也與結腸癌和乳腺癌等其他類型腫瘤有關,因此,循環DNA中發現該位點突變表明,患者體內可能有腫瘤存在,但特異性太低,對肝癌的診斷僅具有提示意義。

4靶向藥物研發的困境

肝癌對傳統化療藥物不敏感。索拉菲尼是目前唯一被FDA批准用於晚期肝細胞性肝癌治療的分子靶向藥物。該藥物是一個多激酶抑製劑,其作用靶點主要包括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VEGFR)、血小板源生長因子受體(PDGFR)和KIT等。但索拉菲尼的臨床試驗結果不盡如人意,與安慰劑比較,其僅能延長晚期肝細胞癌患者2~3個月的生存期。且在索拉菲尼治療過程中,部分患者一開始對治療有反應但很快產生耐葯,而對索拉菲尼治療失敗的患者進行二線藥物的臨床試驗也多以失敗告終。

肝癌精準醫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根據基因和表觀特徵將異質性的肝癌細分成不同亞型,並制定精準的治療方案。隨著腫瘤靶向藥物研究的深入,其他類型腫瘤信號通路抑製劑治療肝癌的臨床試驗相繼展開,如抗血管生成分子製劑、c-Met抑製劑、mTOR抑製劑、MEK抑製劑和免疫調節劑等。一項MEK抑製劑聯合索拉菲尼治療中晚期肝癌的Ⅱ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兩葯聯用與單用索拉菲尼比較並不能延長肝癌患者總生存期,但4例(4/69)肝癌患者ctDNA中存在KRAS、NRAS突變,其中3例經refametinib治療後腫瘤得到明顯緩解,提示依據精準的肝癌分子遺傳學分型進行臨床試驗,盡量減少不同肝癌患者之間的異質性,可提高精準治療療效,有望促進靶向製劑的研發效率。然而,肝癌具有高度異質性,目前未發現明確的標誌性遺傳變異分子,TERT、TP53和CTNNB1等基因突變,儘管在肝癌中已被證實為高頻突變基因,但仍未明確其在肝癌進展過程中發揮「驅動基因」還是「路過基因」作用,限制了肝癌精準靶向藥物臨床試驗的開展。

8、肝病重磅研究,全球在行動

2018年年3月18日是我國第十七個全國愛肝日,今年愛肝日主題為「早防早治,預防肝癌」。肝癌是病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約有38.3萬人死於肝癌,佔全球肝癌死亡病例數的51%,而且近年來肝癌的發病率還在逐漸增高;這些年來,科學家們在肝癌等多種肝臟疾病的研究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發表在頂級科學雜誌上,盤點如下:

【1】PNAS:利用循環腫瘤細胞提高對肝癌的診斷和監測

利用一種高級PCR技術分析循環腫瘤細胞或可大大提高對早期階段癌症的診斷能力。在這篇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PNAS上的文章中,來自麻省總醫院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詳細描述了如何將他們開發的CTC-iChip技術與基於RNA的數字PCR技術結合在一起提高對肝細胞癌(HCC)病人血液中循環腫瘤細胞的檢測。

「我們開發的方法能夠在組成血液的幾百億個細胞中檢測到單個癌細胞,這種方法能夠為HCC病人提供非常特異性的癌症檢測。這為HCC的早期檢測以及治療後的監測帶來了新的希望。」文章作者Mark Kalinich這樣說道。

目前基於血液檢測HCC的策略,比如血清AFP水平,得到的結果都不理想。能夠確保對循環腫瘤細胞進行分離和分析的新技術是有重要價值的研究工具,可以幫助追蹤治療應答情況,但是利用顯微鏡發現和分析循環腫瘤細胞需要針對特定的癌症類型開發操作流程,並且一般都需要花費很多時間。標準PCR技術能夠獲得特定核酸片段的許多拷貝,而數字PCR可以對循環腫瘤細胞樣本中給定的核酸片段進行更加精確的定量檢測。

【2】JCI:華人女科學家揭示影響肝癌發生的重要信號網路

doi:10.1172/JCI88486

近日,來自美國哈佛牙醫學院的華人科學家Yingzi Yang帶領研究團隊對影響肝臟腫瘤發生的信號途徑網路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發現包括Hippo, Wnt/b-catenin和Notch等多條信號途徑在內的信號網路能夠通過相互作用影響肝癌的發育。該研究為肝癌治療方法的開發提供了重要信息。

惡性腫瘤的發育需要經過起始和進展等多個步驟,了解腫瘤起始過程對於腫瘤預防、診斷和治療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限制正常細胞增殖以及防止腫瘤起始的信號網路還沒有得到充分了解。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報告稱Hippo, Wnt/b-catenin和Notch這幾條信號途徑形成了一個相互作用的網路來共同維持肝臟尺寸並抑制肝細胞癌的發生。當肝臟細胞缺少Hippo信號途徑中的激酶Mst1和Mst2就會導致肝細胞癌的快速形成並激活YAP/TAZ,STAT3,Wnt/b-catenin和Notch信號途徑。

【3】PNAS:為何難以開發有效的丙肝疫苗?科學家揭示重要原因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開發針對丙型肝炎病毒的疫苗。最近來自TSRI的科學家們發現了至今仍然沒有成功開發出疫苗的一個原因。

科學家們使用一系列複雜技術對實驗室內一種關鍵的病毒蛋白進行了微小分子結構的繪製,許多候選HCV疫苗的開發都藉助這種病毒蛋白,希望能夠誘導機體產生對抗病毒的抗體應答反應。研究人員發現,這個蛋白中作為疫苗主要靶標的一部分具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靈活性,這樣就為免疫系統呈現了多種形狀,導致形成許多不同的抗體,大多數抗體都無法阻斷病毒感染。

研究人員表示,由於這種靈活性的存在,使用這種蛋白製備疫苗可能不是最好的方式。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PNAS上。

HCV感染是一種全球性流行病,據估計全世界有1.3億到1.5億人受到HCV影響,每年有大約70萬人死於HCV引起的包括癌症在內的肝臟疾病。

【4】Cell:重大突破!新分子有效清除肝臟和血液中的脂肪

doi:10.1016/j.cell.2016.09.014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和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巧妙的」藥物來安全地清除肝臟中的脂肪和阻止血管發生堵塞。就好比是特洛伊木馬一樣,這種藥物利用一種詭計進入肝臟中:它使用一種被稱作胰高血糖素的胰腺激素作為運轉工具來運送甲狀腺激素T3到肝臟中,同時讓它遠離其他的器官,因而改善膽固醇和脂質代謝,同時避免甲狀腺激素產生的典型副作用。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10月6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hemical Hybridization of Glucagon and Thyroid Hormone Optimizes Therapeutic Impact for Metabolic Disease」。

肥胖和糖尿病持續上升代表著我們的社會所面臨的一個重大的負擔。脂肪肝和動脈粥樣硬化是這些代謝疾病常見的後果,但是開發一種高效且又安全的能夠逆轉肥胖、胰島素抵抗性、脂肪肝和動脈粥樣硬化的藥物仍然是全球頭等的一項重大的科學挑戰。

【5】Science:揭示甲肝病毒導致肝損傷機制

doi:10.1126/science.aaf8325

肝炎研究人員長期認為被機體派來攻擊肝臟中遭受病毒感染的細胞的免疫細胞導致與甲肝病毒(HAV)和其他肝炎病毒相關聯的急性肝損傷。但是,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是遭受HAV感染的細胞作出的立即的內在的抗病毒反應導致肝臟炎症。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9月15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AVS-dependent host species range and pathogenicity of human hepatitis A virus」。

論文通信作者、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醫學院醫學教授Stanley Lemon博士說,「這種病毒引發被感染的細胞產生抗病毒反應,從而激活一種預先編程的細胞死亡通路。事實上,這種細胞自殺通過犧牲它自己和這種病毒來努力拯救宿主。這會導致肝臟內產生被我們識別為肝炎的炎症。」

甲肝病毒(HAV)是一種通過疫苗可預防的傳染性肝炎病毒。HAV遍布全世界,通過攝入遭受被感染者排出的糞便污染的食物和水而進行傳播。

【6】Science 子刊:開發出可有效治療肝臟代謝疾病的新型基因療法

doi:10.1126/scitranslmed.aaf3838

由於捐獻器官來源嚴重短缺,如今梅奧診所的科學家開了一種新型療法來治療肝臟疾病的患者,相關研究發表在了國際雜誌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文章中研究者在不採用器官移植的前提下,利用了一種新型方法來糾正患者機體的代謝障礙。

研究人員檢測了特殊基因療法對患有1型遺傳性酪氨酸血症(hereditary tyrosinemia type 1, HT-1)的豬的治療效果,1型遺傳性酪氨酸血症是一種由於特殊酶類缺失引發的機體代謝障礙,該病的常見療法就是利用特殊用藥方案來治療,但對於很多患者都沒有效果,而且長期用藥的安全性也是未知的。

研究者Raymond Hickey博士說道,肝臟移植是徹底治療1型遺傳性酪氨酸血症的唯一療法,1型遺傳性酪氨酸血症往往會伴隨進行性的肝臟疾病;因此利用新方法來治療HT1和其它代謝疾病獲將可以幫助患者避免進行肝臟移植,並且可以拯救許多患者的生命。

【7】Cancer Cell:揭示觸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癌產生機制

doi:10.1016/j.ccell.2016.05.02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是一種嚴重的肝臟疾病,先於肝細胞癌(HCC)出現,而且當前是無法醫治的。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西班牙國家癌症研究中心(CNIO)的研究人員證實一種促炎分子IL-17A是這種疾病產生的一種關鍵性因子,並且指出阻斷IL-17A或利用地高辛(digoxin, 一種抗心律失常試劑)等藥物抑制分泌IL-17A的細胞可能能夠用於阻止容易患上HCC的病人所患的NASH。

HCC是最為侵襲性的肝臟腫瘤,而且也是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病因。幾種風險因素與這種癌症和它的早期階段相關聯,這種致癌過程背後的分子機制一直是未知的。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以過度的脂質堆積為特徵,在肥胖人、病毒感染的病人或糖尿病患者之間廣泛流行,而且它是HCC產生的一種重要的風險因素。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肥胖人都發展為最為嚴重的NAFLD,即NASH,其中NASH具有一種炎性因素。

【8】Nat Med:靶向治療肝癌新方法

doi:10.1038/nm.4107

東芬蘭大學的研究人員和蒂賓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新的分子機制,該分子機制可用於抑制肝細胞癌的生長,這是一種最常見的肝癌。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 Medicine》雜誌上。

通過研究發現,小鼠和人類肝癌的功能蛋白質p53蛋白通過極光激酶(AURKA)和MYC蛋白質之間的交互作用而被干擾或抑制。用特定的藥物分子干擾AURKA蛋白來抑制這種交互作用,最終導致肝癌細胞死亡。

藉助計算機輔助分子模型的作用, 東芬蘭大學製藥和藥物化學研究小組分析了AURKA蛋白質和MYC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分子模型也會幫助人們理解為什麼只有某些藥物分子可以抑制AURKA蛋白質和MYC蛋白質之間的交互作用,而其它藥物對它們則沒有影響。此外,該分子模型可預測某種藥物分子是否可以抑制AURKA蛋白質和MYC蛋白質之間的交互作用。

【9】Nature:重大突破!乙肝病毒利用蛋白X反擊宿主自我防禦!

doi:10.1038/nature17170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傳染性比HIV高100倍。HBV主要是通過血液或其他體液傳播。它感染肝細胞。慢性HBV感染能夠導致諸如肝硬化和肝癌之類的嚴重健康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在全世界,慢性乙型肝炎影響將近2.4億人,每年殺死將近80萬人。已有藥物用來治療HBV,但是它們很少能夠治癒這種感染,因此,在治療結束後,這種病毒通常捲土重來。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日內瓦大學、法國里昂大學和美國吉利德科技公司的研究人員發現我們的細胞如何自我抵禦HBV感染,以及這種病毒如何反擊。這項研究代表著我們對HBV的理解取得重要進展,並且提示著新的開發創新性治療試劑方法。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3月16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 identifies the Smc5/6 complex as a host restriction factor」。

【10】Gut:治療丙肝新方法

doi:10.1136/gut.2005.076646

一項初步研究發現所有急性丙肝患者經過六周的短期直接抗病毒療法治療在隨後的12周後檢測不到丙肝病毒。研究者發起的研究證明sofosbuvir和ledipasvir兩種藥物在六周時間內就足以治療急性丙肝病毒患者。

丙肝病毒感染者通常發展成急性丙型肝炎, 感染者通過自身可以清除10%到50%的病毒。丙肝病毒感染的早期診斷比較罕見,該病通常可能被忽視直到病人已經出現了一些嚴重的肝損傷。 Sofosbuvir 和ledipasvir是一個可能治療慢性丙肝患者的方案。在12周的治療過程中持續病毒學應答(SVR)超過95%。

「鑒於治療期間sofosbuvir和ledipasvir藥物的高成本和相關副作用的原因, 對於急性丙型肝炎患者來說我們著手評估是否縮短治療時間可能是一個有效的選擇。」德國漢諾威醫學院Katja Deterding說,「我們的研究表明,sofosbuvir和ledipasvir的聯合治療很安全, 患有嚴重肝臟疾病,而且肝酶很高的急性丙肝基因1型病人都有良好的耐受性和有效性,而且更短期的治療時間似乎並不妨礙藥物功效。」Heiner Wedemeyer教授說。

參考文獻:

1、Stuart McPherson,et al.Decompensated alcohol related liver disease: acutemanagement.BMJ 2016; 352 doi: (Published 26 January 2016)

2、Askgaard, Gro, et al. "Alcohol drinking pattern and risk of alcoholic liver cirrhosi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ournal of Hepatology62.5(2015):1061-1067.

3、腫瘤醫學論壇

4、中國生物技術網

5、中國中醫科學院

過量飲酒嚴重損害機體健康,及早預防護肝是關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護肝 的精彩文章:

春季養肝等於養命,這五種食物養肝護肝,尤其是第五種
平常應該吃什麼保護肝臟?

TAG:護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