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方案,世界獲益

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方案,世界獲益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法治建設綠色發展基礎教育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方案,世界獲益】

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務委員馮俊表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倡議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人民的歡迎和認同,這一倡議是中國貢獻給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為全世界的政黨合作和全球治理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第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為世界貢獻了協和萬邦的和平發展觀。第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為世界貢獻了和而不同的文明觀。第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為世界貢獻了同舟共濟的安全觀。第四,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為世界貢獻了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態觀。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正在從理念轉化為行動,「一帶一路」倡議就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實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歷史過程,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只要大家一起來規劃,一起來實踐,一點一滴堅持努力,日積月累不懈奮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摘編自《人民政協報》

【陳金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陳金龍指出,理論不能憑空產生,理論的形成需要思想源泉和文化土壤,只有繼承前人思想和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科學的理論才有可能形成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自然也不例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精華,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與人民立場,堅守了共產主義理想社會的追求,發掘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同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既遵循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體實踐、時代特徵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創造性升華,使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行動力,也在世界上產生了新的感召力、影響力。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周鵬龍:凝聚法治共識,建設法治中國】

寧夏中衛市委黨校周鵬龍認為,新時代法治建設具有內在嚴密邏輯,要正確把握法治建設的道路、總布局、總抓手、主要任務,著力為建設法治中國凝聚共識。具體來看,需做到以下四點:第一,深刻理解法治建設遵循的道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路,並不意味著盲目排外、拒絕任何有益經驗的道路,而是兼容並蓄且獨具中國特色的法治之路。第二,準確把握法治建設的總布局。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這為法治中國建設敲定了框架、明確了思路、指明了方向。第三,準確定位法治建設的總抓手。有了道路、布局,還需明確法治建設的總抓手。第四,準確理解法治建設的主要任務,要「深化依法治國實踐」,不斷在法治建設的寬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逐漸深入推進法治建設進程。

摘編自《寧夏日報》

【胡保林:實現綠色發展的路徑選擇】

原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胡保林表示,環境問題說到底是發展問題,應當依靠良性發展倒逼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當前,既要看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艱巨性、長期性、複雜性,也要樹立堅定的信心和堅強的意志,按照黨中央的安排部署,穩步推進一系列改革措施,實現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我國要實現綠色發展,應至少堅持以下六個具體路徑:第一,理念引領,方針指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培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價值觀。第二,調整經濟、能源、交通、國土空間結構,優化布局。第三,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改善環境質量,築牢生態安全屏障。第四,做大做強環保產業,健全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第五,建立健全環境制度、法治和體制機制保障。第六,倡導綠色消費,引領全民參與。增強全民的資源節約和生態環保意識,形成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和共治體系。

摘編自《中國環境報》

【張毅:做好基礎教育創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北京市政協常委、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創新研究推廣中心主任張毅指出,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應該在基礎教育階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包括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社會責任感,等等。這些不僅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素質教育的目標。基礎教育創新發展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載體,嘗試讓中小學生置身於真實的生活情境,讓課堂與社會有機銜接,通過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探究問題,使學習更加立體化、綜合化。基礎教育理應突破短時思維和慣性思維,真正站在國家發展和個人成長相契合的角度,思考如何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培養更加全面發展的人才。未來,我們希望通過開拓教育資源、創新培養方式等實踐,使越來越多的「小雛鷹」能夠在更廣闊的天空翱翔。

摘編自《人民日報》

(光明網記者 劉丹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胡歌曬心形髮際線 答謝粉絲花式應援
厲害了:中國火箭可射10多輛特斯拉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