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你想先聽哪個?

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你想先聽哪個?


出處:吳曉波頻道


ID:wuxiaobopd

1




中國有一句成語「朝三暮四」,它講的是,宋國有一個老人,喜歡猴子,把它們成群養著,養猴的老人寧可減少他與家人的食物,也要滿足猴子的需求。不久後,他家裡的糧食出現短缺,因此不得不限定猴子的食量。


 


但是,老人害怕猴子們不順從自己,就跟猴子商量:「早上給你們三根香蕉,晚上四根香蕉,可以嗎?」猴子們都站了起來惱怒地抗議。老人又說:「那早上四根香蕉,晚上三根香蕉,可以嗎?」猴子們聽後非常高興,都服服帖帖了。


 


其實,每隻猴子每天只有七根香蕉,養猴人只不過換了一下表達順序,就讓猴子改變了態度。


 


這個現象包含了一個行為經濟學原理:

框架效應

。框架效應是由美國的行為經濟學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它是指

相同的信息,採用兩種不同的表達,會產生不同的決策判斷。




2




2008年,美國爆發了次貸危機,聯邦政府為了刺激經濟,無所不用其極。美聯儲主席在國會上宣布:明天,我要坐著直升機到華爾街去撒美金。


 


聯邦政府則決定對全體公民實施一種「退稅」政策。該政策議定完後,隨即就有專家指出,如果政府的目標是希望民眾增加消費,那麼就應該將這筆錢稱為「稅收紅利」,而非「退稅款」。

 


因為「退」字,意味著這筆錢曾經是屬於你的,現在它回來了,你便更傾向於「維持現狀」,而不是將它花出去;而「稅收紅利」意味著這筆錢是「額外增加」的,那麼,你會樂於將這筆錢花掉。所以,用「稅收紅利」替代「退稅款」更能夠刺激老百姓的消費。




3




框架效應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比比皆是。比如,超市中的牛奶,商家大多會標明「95%脫脂」,而不是「含脂肪5%」。雖然兩者的脂肪含量並沒有區別,但不同的表述,會使得消費者對同一盒牛奶,產生不同的心理期許。

 


根據框架效應,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理查德·塞勒提出了四個「公布消息」的原則:


 


第一,如果你有幾個好的消息要發布,應該把它們分開發布。

因為分別聽到幾個好消息所帶來的愉悅感,要大於把這幾個好消息一起宣布帶來的愉悅感。


 


第二,如果你有幾個壞消息要公布,應該把它們一起發布。

因為幾個損失結合起來所帶來的痛苦,要小於分別經歷這幾次損失所帶來的痛苦之和。


 


第三,如果你有一個大大的好消息和一個小小的壞消息,應該把這兩個消息一起告訴別人。

這樣壞消息帶來的痛苦會被好消息帶來的快樂所沖淡,負面效應也就少得多。


 


第四,如果你有一個大大的壞消息和一個小小的好消息,應該分別公布這兩個消息。

這樣好消息帶來的快樂不至於被壞消息帶來的痛苦所淹沒,人們還是可以享受好消息帶來的愉悅感。


 


所以,人是一種複雜的生物,但也是一種容易被欺騙或者願意自我欺騙的生物。




本文根據《每天聽見吳曉波》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年文摘 的精彩文章:

這組冷笑話漫畫的腦洞也太大了!我整個笑點都不好了哈哈哈
我爸超酷,他不怕我嫁不出去

TAG:青年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