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航天日,一起來追「星」

世界航天日,一起來追「星」

世界航天日,一起來追「星」

今天(4.12),是第8個國際載人航天日,也是人類首次載人航天飛行57周年紀念日。

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在完成繞地球飛行一圈後,乘坐返回艙成功返回地面,成為人類進入太空的第一人。

在此之後,人類對太空的求知慾日漸膨脹,各國開始爭相進入太空探索模式。越來越多的宇宙奧秘被我們解開,越來越多的天體被我們發現。

所以,今天蝌蚪君想給大家介紹幾顆宇宙中的「明星「。

J1407b

距離地球420光年的地方,有一顆行星叫做J1407b,它的樣子有點特別,它和土星一樣也有星環,不過它的星環要比土星大的多。

想像圖

看到圖中間那個的小點了嗎?這可不是你們的屏幕髒了,而是J1407行星的本體。J1407b總共有有30多個星環,星環總直徑達1.8億公里,是土星環的200多倍。

稍微放大一點。

又是想像圖,圖自水印

總之一看到它,蝌蚪君腦海里就會出現這樣的畫面。

據科學家推測,J1407b誕生於約1600萬年前,是一顆年輕的星球。J1407b行星的光環在未來幾百萬年里會逐漸變厚,最終消失,凝聚成許多大的衛星。

55 Cancri e

55 Cancri e,距離地球大約40光年,它還有個非常響亮的外號「鑽石星球」。因為它主要是由碳單質和碳化物構成的,而且三分之一可能由純粹的鑽石組成。

還是想像圖

這顆鑽石星球,半徑為地球的兩倍,重量是地球的9倍,也就是說這顆星球上的鑽石可能有三個地球那麼重。

不過呢,這顆星球人是上不去的,因為它的表面溫度高達2150℃,但也正是由於這種極熱以及高壓環境才使得這個星球能夠產生大量的鑽石。

TrES-2b

TrES-2b是NASA利用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在銀河系中發現一顆行星,跟木星差不多大,距離地球750光年。

它最大的特點就是——黑,甚至比煤炭還要黑,是迄今發現「最黑的行星」,儘管它距離中央母恆星僅有大約300萬英里(約合483萬公里)。

它的第一發現人大衛·凱平說:「這顆星球的反照率低於煤炭和最黑的亞克力油漆,這使它成為迄今發現的最黑的行星。」

「如果我們能有幸目睹這顆行星靠近,我們就感覺那隻不過是一團黑色的氣體,裡面夾雜著一種淡淡的紅色,真的非常詭異。」

依然是藝術想像圖

北落師門 & 北落師門 b

北落師門竟然是一顆恆星的名字,而且它還很亮。雖然不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但也能排進前二十(排名第 17 位)。

在北落師門周圍,距離北落師門133至158個天文單位的地方(1天文單位=1.496x10^8千米),圍繞著一圈由冰塊、塵埃以及石塊組成的塵埃雲。

是不是非常像魔戒中的「索倫之眼」?

讓科學家們疑惑的是,這個橢圓形的碎片環並沒有以恆星為中心,而且有一個比預期更明顯的內側邊界。

於是,2005 年時科學家們做出了推測: 這片里應該已經誕生了一顆行星,正是這顆行星的引力作用擾動了那片塵埃雲。

到了2008年,終於有天文學家在哈勃拍攝的照片上找到了一個小光點,而且在相隔2年拍攝的照片上,這個小光點的位置還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天文學家的推測似乎得到了證實,這個小光點成了第一顆在可見光波段被直接拍到影像的外星行星——北落師門 b。

北落師門 b 的大小約與木星相彷,質量約是木星的三倍。

哈勃望遠鏡 2012 年的觀測結果,合成圖像

然而,到了2011年底,一些天文學家對這個光點是不是一顆行星提出了質疑,理由有不少,但最重要的一條是——他們在紅外波段拍攝的照片上根本就找不到這顆行星!

講道理,一顆3倍木星質量的年輕行星,在紅外波段應該比在可見光波段看起來會更加明亮才對!

2012 年底,天文學家重新研究分析了哈勃望眼鏡拍攝的照片,認為那個光點就是一顆行星。之所以紅外波段看不到這顆行星,可能是因為它並沒有天文學家們推測的那麼大。

而且北落師門 b 可能還帶著像土星一樣的漂亮星環,遮擋著它的紅外光芒。

也正因為如此離奇的「身世」,科學家將這顆行星取綽號為「殭屍行星」。

KIC 8462852

KIC 8462852是一顆恆星,又名塔比星,距離我們將近1500光年。

它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它的亮度變化曲線與眾不同。

我們都知道,當一顆行星掠過恆星時,恆星的亮度發生對稱變化。比如當木星掠過太陽時,雖然我們看不出來,但時間上太陽的亮度是減少了大概1%的。

然而,塔比星卻不一樣。首先它的亮度變化並不對稱;其次它的亮度變化最高曾達到了22%;最後根據科學家的觀測,那裡沒有行星做周期性的軌道運行,只有一堆不規則、找不到特定模式遮光的形狀。

於是乎,有人就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這怕是個「戴森球」吧?

「戴森球」又是啥?

「戴森球」,是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就提出的一種理論。所謂「戴森球」其實就是直徑2億千米不等,用來包裹恆星開採恆星能的人造天體。

戴森球模型

弗里曼·戴森認為地球這樣的行星,本身蘊藏的能源是非常有限的,遠遠不足以支撐其文明發展到高級階段。

而一個恆星-行星系統中,絕大部分能源來自恆星的輻射——都被浪費掉了,目前我們太陽系各行星只接收了太陽輻射能量的大約 1/10^9。

戴森認為,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必然有能力將太陽用一個巨大的球狀結構包圍起來,使得太陽的大部分輻射能量被截獲,只有這樣才可以長期支持這個文明,使其發展到足夠的高度。

圖自水印

所以,如果將來真的證明KIC 8462852是個戴森球的話,那麼也就是說在1500光年外住著一群文明和科技程度不知道甩了我們幾個地球的外星生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泡泡網科技 的精彩文章:

英特爾:打造技術與商業的閉環 把數據搞「活」
惠普3D列印解決方案攜手春立醫療,首次進入中國手術導板製造領域

TAG:泡泡網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