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閑讀《三國》蜀國為什麼早亡——之關羽

閑讀《三國》蜀國為什麼早亡——之關羽

[蜀國為什麼早亡?因為它成天只講道德,不講規則,滿口的"仁義",孔孟之道,而無鐵律來以制衡,約束。制定的制度,條例,甚至法律,猶如一紙空文。舉個實例,看看關羽守華容道,那可是立下軍令狀的,在放走曹操時,兒子關平還提醒過關羽,"父親,您在軍師面前可是立過軍令狀的。"結果還是把人放走了,說明這一紙軍令狀在關羽眼裡,連個擦屁股的衛生紙都算不上。]

一個國家的建立或滅亡,原因是很多方面的,各種偶然和必然因素摻雜在一起,導致新生或者滅亡。我們聊聊蜀國為什麼最先滅亡,找找理由,說四個人,關羽、劉備、諸葛亮、劉禪。

在《三國演義》里,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講,劉備集團是最弱小的,內部是最不團結最分裂最不和諧的,暗地裡各懷鬼胎,相互爭鬥,你看不起我,我不欣賞你,有事或者說一起做事,不論事情大小,都不是相互支持,而是相互拆台。

信手拈來,舉幾個例子來加以佐證。就不說什麼五虎上將之排序和爭誰夠資格上,誰沒資格和誰平起平坐這些小事。

首先看看關羽的人生最後重頭戲——敗走麥城。關羽敗走麥城,除了自身的毛病,比如狂妄自大,目中無人之外,還有聽不進他人言,完全的一言堂,自己說了算數等,還有其它原因。讀原文即可知,陸遜對關羽的評價:「雲長倚恃英雄,自料無敵,所慮者惟將軍耳。將軍乘此機會,託疾辭職,以陸口之任讓之他人,使他人卑辭讚美關公,以驕其心彼必盡撤荊州之兵,以向樊城。若荊州無備,用一旅之師,別出奇計以襲之,則荊州在掌握之中矣。」再看隨軍司馬王甫和關羽的一席話:「將軍一鼓而下襄陽,曹兵雖然喪膽,然以愚意論之,今東吳呂蒙屯兵陸口,常有吞併荊州之意;倘率兵徑取荊州,如之奈何?」雲長曰:「吾亦念及此。汝便可提調此事;去沿江上下,或二十里,或三十里,選高阜處置一烽火台,每台用五十軍守之;倘吳兵渡江,夜則明火,晝則舉煙為號。吾當親往擊之。」王甫曰:「糜芳、傅士仁守隘口,恐不竭力;必須再得一人以總督荊州。」雲長曰:「吾以差治中潘濬守之,有何慮焉?」甫曰:「潘濬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任用。可差軍前都督糧料官趙累代之。趙累為人忠誠廉直。若用此人,萬無一失。」雲長曰:「吾素知潘濬為人,今既差定,不必更改。趙累現掌糧料,亦是重事。汝無多疑,只與我築烽火台去。」王甫怏怏拜辭而去。

一個五虎上將之首,被對手看穿性格,脾氣,說白,就是看透了你的格局,做事的風格,你在對手面前沒有任何的「隱私」和「秘密」,你的每一步都在別人的掌握之中,再加上又不願意採納下屬意見之人,剛愎自用,一意孤行,怎能不敗,不敗不合天理。最後的結果就是荊州丟失,蜀國的水路沒有了,諸葛亮的隆中大計「以向宛洛」受損,成空,就像鷹折了一條翅膀。雖然可以不馬上傷命,但再也不可高飛。

筆者時常想,要是關羽聽進王甫的話,換了守將,荊州沒有丟失,關羽斬殺了龐德,擒獲于禁,為後來的蜀國立國,劃魏,不知應該算多大的功勞。歷史到底不是科學論證,沒有假設,只有事實,為關雲長長嘆一聲,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意蒼茫 的精彩文章:

閑讀《三國》,曹操的「記性」(上)

TAG:天意蒼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