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白話春秋:一顆甜瓜引起的血案 為何說齊襄公活的像個孩子

白話春秋:一顆甜瓜引起的血案 為何說齊襄公活的像個孩子

在齊桓公成為霸主之前,除了庄公、僖公這兩位為齊國奠定了稱霸的基礎,其間還有位君主,就是齊桓公的哥哥,導致齊國內亂的那位齊襄公。

作者:柳樹下

齊襄公在歷史上風評不好,是個「德國骨科」,生活作風有大問題。不知道小時候受了什麼刺激,長大了情緒很不穩定。《左傳》對他的評語是「無常」,言行和準則讓人頭疼。聰明的君主都可以用這兩個字來形容。有些君主用「無常」來統御權力,比如曹操、漢武帝、嘉靖皇帝等。有些發揮不好的就成暴君了,比如孫皓、高洋、朱溫等。

但是咱們這位主角我只能說他還真不是聰明,反而政治上有點白痴,簡直就是個心裡沒發育成熟的孩子。殺他國國君搶情人這種事他想都沒想就幹了,為了妹妹搞死了妹夫魯桓公,要知道春秋時代的歷史是魯國人寫的,那你說能有他好果子吃嗎。被罵了個透透的,儘管齊國的動亂有很多原因,但是《左傳》卻說了個小事,而這件事直接導致了齊國的內亂:

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問不至。請代,弗許。故謀作亂。 ——《春秋左傳·庄公八年》

事情大概是這樣的,連稱、管至父兩位大夫在葵丘這個地方戍邊,條件艱苦又遠離都城,按照那時的規矩,戍邊的將領應該是一年一換,《尉繚子》有「兵戍過一歲,遂亡,不候代者,法比亡軍」,所以這兩位是度日如年,唯一的盼頭就是新將領來換班。他們在出發前見過國君,那時候他們就說自己不想去葵丘,估計那時候齊襄公正在吃甜瓜,於是想都沒想就說,來年瓜熟的時候我就派人把你們替回來。國君都這麼說了,那連稱、管至父也就沒話說了,等著來年瓜熟就能回來了。葵丘這地方是邊塞經常打仗,而打仗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兩人就自己種起了瓜,熟了還能當土特產帶回家。

盼著盼著,等到來年瓜終於熟了,兩位大哥等了幾天發現國都沒有任何消息傳來,他們以為國君忘了,於是派自己的弟弟帶著兩車瓜送給國君,藉此刷下存在感讓國君想起來我倆還在葵丘呢。沒想到,齊襄公瓜也吃了,人也誇了,就是不提換崗的事。在別人的提醒下,沒想到齊襄公除了說些虛頭巴腦國家榮譽之類的空話,讓他們繼續在邊境種瓜,搞個蔬菜大棚什麼的,或許某一年吃瓜的時候就讓他們回來了。遠在葵丘那兩位徹底絕望了,一想與其跟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老死終生,不如帶著兵回國弄死這個荒淫無道的暴君。

齊襄公不知道自己臣下的秉性脾氣,什麼都沒過腦子,「無常」對外處理國際事務這叫權謀,「無常」處理對內屬下的關係這叫弱智。齊襄公這個國君當的很任性,周圍國家有內亂他不顧道義立馬出兵,想和妹妹重溫舊情直接把妹夫弄死了,非常情緒化,大臣們一個個都不敢直諫。他老爹齊僖公給他留下的底子太好了,讓他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以至根本看不清自己,也不能看清自己下屬,一味在下屬面前狂妄自大,到頭來給自己挖了個坑。連稱、管至父二人有怨氣也不敢說,直到感覺自己被戲耍了才一不做二不休。

春秋時期的君臣關係和後來的日本武士道很像,其實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就是脫胎於中國春秋時期的君臣思想,戰國時期的孟子總結這種思想用了兩句話「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仇寇。」怎麼解釋,君主如果不尊重自己的臣下,臣下可以反了做掉主人,這種事咱也有,不過區別是做掉了主人不是為了讓自己做主人,和中國後世的下克上演變成篡位不太一樣,或者也可以成為浪人,就是不鳥你我自己走了。中國春秋時的君主和臣下沒有絕對的忠誠和信任,那時候權力是分散的,沒有後世那麼強烈的依賴關係。有的只是利益上的互相依賴,就是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在那時候華夏民族是個尚武的民族,利益交換和價值取向都很簡單,那時候的人也很簡單,沒有那麼多束縛,是屬於有大義無小節的那種。

對於齊襄公這樣的人,活的像個孩子,根本不了解世事人情。不了解國際形勢,也不了解自己的下屬,還好他只當了12年國君,沒把老爹留的本都敗乾淨。為後面的齊桓公留下了足夠的發展空間,為日後的爭霸騰出了寶貴的君位。

(原標題:一顆甜瓜引起的血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刺客列傳寫的哪4個人,有什麼故事?
中國古代死得最窩囊的帝王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