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多識仁波切:對格魯見解置疑的回答

多識仁波切:對格魯見解置疑的回答

研究佛教的學者首先應該知道,佛教的理論觀點必須「契經合理」。「契經」就是合乎「經典教義」,但佛是方便說法,即「隨處、隨時、隨其根器為說法」(見《華嚴經·初發心品》)。

因此,佛經的內容,從字面上看並不一致。如:有時說萬法實有,有時說萬法俱空,有時說境空識有。又如:有時說眾生具「五種姓」』,有缺善根的「一闡提」,有時又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藏佛性」。就意識的分類來說,就有一識、二識、三識、五識、六識、八識、九識等說,器世界也有三千大千世界說、華藏世界說、時輪世界說等等。而且,諸說都有佛經根據。碰到這樣的問題總不能憑自己的好惡分判是非,說這個對那個錯,而需要一個理性的分判標準。所謂「理」,指的是事物的自然規律。這種自然規律佛教稱之為「法性」。

佛是法性的發現者、宣說者,而不是創造者,故在《金剛般若》中說:「佛無論出世與否,法性不變。」佛是如理說法者,而且,理不分教內教外,信佛與不信佛,只要合理,任何人都會信服。在科學發達的當今世界,有人信佛者,其根本原因就在這「理性」二字上。因此,要分辨佛教理論觀點的正確與否,光靠佛經上的片言隻語不夠,要靠合乎邏輯的推理分析。所謂「理高於經」的順理觀,便源於此理。

根據「依法不依人,依事理不依文字」等「四依」、「四不依」解經原則,說法的不論是什麼人,只要說得有理就信,若不合理,雖是佛說,也不盲從。比如,承認阿賴耶識,就要必須承認「外境(物質客觀世界)非有」的唯識觀,但否定外境的物質性存在,不但違背世人的實際經驗,也違背「心生於境」的佛語。應成中觀奉行「隨順世法」的佛語(如「隨順世法度眾生」,出於《華嚴經·賢首品》),堅持「事諦上境識具有,理諦上境識俱空」的觀點,這是合乎理性原則的,怎能侮蔑為外道邪說呢?恐怕把阿賴耶識當作佛號念誦的唯識家們,在空談「阿賴耶識化現萬物」的教條之餘,也要面對一個由住房、用具、水和麵包等組成的非精神的外境物質世界。這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就會無情地撞碎那個「外境非有」的「高超理論」的玻璃球。至此,是非真假,就會一目了然,何必費舌爭辯?

又從「空與不空」的觀點上捏造出一條莫須有的理由,說什麼「黃教明目張胆地踐踏龍樹善說」。這真是可笑之極!我黃教祖師根據龍樹《中論》「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之理,建立「緣起性空」的龍樹中觀理論,是佛學界人人皆知的事實,豈容瞎說「踐踏龍樹善說」。老實告訴你,除提婆、法護、月稱等印度中觀論師外,真正研究繼承龍樹中觀者漢地只有僧肈、智者和藏地只有宗喀巴而已。宗喀巴的《中論大疏》和《入中論大疏》兩本泱泱百萬言中觀巨著尚無漢文譯本。

漢地的學佛者想拜讀原著也無此因緣。怎能只憑斷章取義的片言隻語就敢輕浮地否定一個學術巨匠呢?在無信仰,且抱有極深民族和宗教偏見的人們的眼裡,宗喀巴別說是稱「文殊」,就連正常人的資格都不具備可以任意地進行誣衊攻擊。如果是一個有良知的人,讀過許多佛教論著之後,再讀宗喀巴論著系列,就會認識和感悟到宗喀巴的鶴立雞群似的高尚人格和超人的智慧境界。格魯弟子說了不算,看看藏傳佛教別的教派和教外學術界對宗喀巴的評價:噶舉派教主第八世噶瑪巴《宗師贊》中稱宗喀巴為「雪域解空第一人」,寧瑪派大學者居米旁在宗喀巴尊者贊中說:「正確解說空理者,除您之外還有誰?」

漢地現代著名佛學家呂瀓在其《西藏佛學原論》中說:「至宗喀巴時,不事泥古,善為改組,合密乘四部之法次第修習,總攬無遺。故所立說,實乃宗貫印藏所傳顯密諸說,非盡因襲,非盡獨創,以其特殊體系,六百年來久而不弊,非無因矣。」

「宗喀巴之說組織完滿超越古今,推論正宗獨繫於此。試舉以與漢土流行之佛學相較,則其得失短長,實有不容輕議者」。

美國著名佛學家Elizabeth Napper在其《緣起與空性》的論著中說:「源於印度大學者龍樹的中觀學派是大乘佛教的核心,而中觀學派在西藏的探索與發展,又把這學派的精密性與細緻度提到新的水平上。由於其深細難握,中觀哲學常被置於諸多不同的詮釋內,甚至有些還落入斷滅邊的惡見。十四、十五世紀之交,偉大的西藏學者宗喀巴在謹慎地以印度佛教疏釋為據的情況下,發展出對中觀學的優秀的闡述」。

又說什麼「『善惡無別』是維摩經不二法門的『妙旨』」,說什麼「六祖亦用『不思善,不思惡』見本來面貌的智慧,讓慧明禪師瞬間開悟」,說什麼「寧瑪派蓮花生大師和龍欽巴尊者均說過類似言教」。說「格魯派如果認為『善惡無別』不對,那漢地的禪宗藏地的寧瑪派不都成錯誤的了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要給對方提個問題:先把誰如何說放在一邊,用自己腦子好好想一想:『善惡有別』和『善惡無別』兩種觀點、兩種說法中,哪個符合佛教宗旨?哪個有利於四眾弟子的修行?哪個有利於廣大眾生的幸福安樂?

兩種觀點、兩種行為將造成怎樣的兩種後果?是否在「不思善」、「不思惡」的情況下所產生的殺人放火和救人性命的行為就沒有善惡之分和善惡之報應呢?既然「善惡無別」比丘是否就可以破善戒,行殺盜淫妄而不必懺悔呢?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道理何在?,既然,「善惡無別」,還要不要信善惡報應的教理呢?對這些問題的是非對錯分辨,不需要具備高深的教理知識,只要略知佛教性質,便能分清。

佛教分辨是非上遵從「四依、四不依」原則。其中第一條是:依法不依人。就是說分辨思想觀點的對錯時,如果符合佛教的基本教理、符合真理,雖是魔說、外道說都要接受,如果不符合佛教的基本教理、不符合真理,雖然是佛菩薩和大德高僧說,也要分清了不了義和是非對錯,絕不盲目迷信。所以,在辯證教理時,抬出某某教派、某某大師的片言隻語是起不了論證作用的。

下面我們就以對方的「善惡無別」論,做出如下的推論:「諸惡莫作,諸善奉行,凈化自心,此乃佛教」的佛教總定義肯定是錯誤的了。因為,善惡無別論是正確的。因為,「善惡無別」就沒有什麼可禁止(莫作)和可提倡(奉行)的事了。既然,沒有什麼可禁止和可提倡的事了,戒惡行善為宗旨的十善戒、別解脫戒和菩薩戒就可以不受,可以放棄了。因為善惡無別,所以,殺人的兇手,和救人的菩薩沒有什麼區別了,也沒有什麼可承擔的罪業和可獲得的福報了。因為,善惡無別,所以,可以肯定佛陀的善惡因緣教言是一派胡言了。「分清善惡,棄惡行善」是佛教立教之本,既然善惡無別,佛教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從「善惡無別」大前提推論,就會得出如此的結論。

再來看看「不思善、不思惡」的說法。如果「不思善、不思惡」是正確的解脫道的話,有思想、有智慧的高級生命——人類見性成佛的條件遠不如天生無思維能力,故不思善、不思惡的畜生道眾生。無思維,故不思的動物,尤其是那些單細胞動物,更具備瞬間開悟的良好條件。故薩迦班智達曾說:「愚人修習無思禪,成就轉生畜生道,或者轉生無色界」。

在八世紀時漢地禪僧摩訶衍與印度高僧蓮華戒在拉薩進行了一次著名的論戰,史稱「僧辯」。辯論的主題就是「不思善、不思惡」的無思禪是不是正禪和合理的問題。正方蓮華戒對此說問難時,反方摩訶衍為「不思善、不思惡」提出了八十條經文作證。蓮華戒說:經文有了不了義與對機與不對機的區別,雙方持有彼此相反的經文時,同是佛說,難分對錯。正理只有一種,要以理辯證。當時禪僧除經文外舉不出別的理由,蓮花戒以「你連『不思』也不思嗎」的邏輯悖論,使得禪僧無言以對。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思並非無思,想「不思」便是思。人活著就有思想,只有屍體才無思想。

因為意識的存在形式就是「恆思量」,按唯識論的說法,第六識除五無心位不會斷,第七識除無餘涅槃和八地前不會斷絕恆思量。英國哲學家笛卡兒曾說:「我思故我在」。佛陀教導煩惱如賊寇,以慧眼察之,以慧劍殺之。當賊寇入侵時,閉目不思賊寇,是否賊寇就不會傷害,自動撤走呢?

又,「不思」若是解脫道,佛經上為什麼說無想定是只能暫息煩惱,不能根除煩惱的外道禪呢?無思智是見道後的定中現觀直覺,見道前,資糧、加行二道中人必須經過聞思修(修止觀),獲得有分別聞思修三智,進而獲得瑜伽現觀智慧,才是契經合理的道路。不經過聞經學道(不立文字),不經過對「四諦」、「二無我」等教理的認識思考(不思),對教理既無知識,也無實修體驗的一般弟子,就憑大喝一聲,或者頭上敲上一棒,就能開悟見性、立地成佛的話,的確十分神奇。

後來的禪宗弟子認為「見性就是成佛」。從禪宗教義和將馬鳴(十二祖)、龍樹(十四祖)、羅睺羅(十六祖)等列為法脈傳人推論,禪宗當屬般若宗。如此則應以《般若經》所示三乘境、行、果理論為準。龍樹、彌勒、無著所建立的中觀、唯識二宗成道次第均以《般若》、《華嚴》為依據建立了三乘境、行、果及五道、十地(二乘八地)成道理論體系。按此成道理論,見性(見真如實性、見空性)開悟(如暗屋開窗「破壁」,獲得出世第一智——般若正智),在三乘見道位(也稱通達位),見道之後進入一地到十地的修道,(二乘一到八地)斷修惑、積福慧資糧,二障斷凈,色法二身功德圓滿後,進入十一地(無學地)便是成佛。《壇經》說:「頓悟漸修」,已說明「頓悟、開悟」不是成佛,悟後還要經過積資斷惑的「漸修」過程。如果「開悟見性」就是成佛的話,「佛」是修證圓滿者,為什麼還要「漸修」?這是其一;

二,二乘四聖果(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也要見性,否則,斷不了三界煩惱障,出不了三界。見性的小乘阿羅漢是否也是「佛」呢?對方說:「大乘菩薩與二乘聲緣智慧不一樣,而黃教卻一反常識,硬說大小乘見地一樣,不用談中觀、唯識、禪宗那樣高深的問題,就連這基本的佛教常識,黃教也要弄錯」。這正如三歲小孩兒嘲笑八十老兒不懂事一樣,太低估我格魯派學術水平了。「反常識」並不能證明就是「錯」。「無理數」對小學生的數學常識來說就是「反常識」,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是反牛頓物理常識的,你感到奇怪嗎?

應成中觀否定眾說,提出聲緣二乘見性證二空,二乘羅漢智慧境界等同七地菩薩的不共見,既不是「不懂常識」,也不是強詞奪理的「硬說」,而是根據《般若經》「三乘學人皆修般若波羅蜜多而證得聖果」之經文和不悟見性正智,不能破除遍計執、俱生二惑之原理,進行周密論證的結果。呂瀓教授說:「宗喀巴之說組織完滿超越古今,推論正宗獨繫於此」。這樣一位嚴謹的佛學大師,怎麼會輕易做出這樣的結論呢?在毫無顧及、信口開河地批判一個像宗喀巴這樣的龍象論師時,若有一點保持自己尊嚴的良知,就應該像治學嚴謹的學者那樣認真研究其每一種觀點所依理論根據,若想推翻其觀點,必須推翻其理論根據。胡攪蠻纏、不講道理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

三,如果「開悟見性」就是「成佛」的話,那麼,毫無疑問,達摩、慧可至六祖惠能的袈裟傳承者都是佛了,因為,他們都是公認的開悟者。如果中土禪宗六祖都是「佛」的話,那麼,從初祖摩訶迦葉至二十七祖般若多羅的印度祖師不用說都是「佛」了,但這樣以來就有個問題。初祖摩訶迦葉是佛陀大弟子,二祖阿難是佛陀的弟弟,十六祖羅睺羅等都是佛經中有明文記載的「阿羅漢」並非「佛」,在「五百羅漢」中也有他們。十祖脅尊者、十二祖馬鳴大師、十四祖龍樹、二十一祖婆修盤頭(世親)都是大乘論師,見於印度佛教史。其中只有龍樹被稱為「八地菩薩」,其餘都稱為「尊者」,連聖菩薩稱號都沒有。對此問題應作如何解釋呢?是不是印度的羅漢、菩薩、賢位尊者在中國的禪宗中被升格為「佛」了呢?或者說,前二十八祖印度祖師都根器低劣未能見性成佛,而中國禪宗袈裟傳人,根器特優,各個都成了「佛」了呢?除了這兩種解釋,還有別的解釋嗎?

四,「佛」是具色法二身不可思議無上功德者,佛的色身是經過三個無量劫,或多個無量劫修六度廣大善行資糧的福報形成的,故稱「報身」。如果「見性就是成佛」,那麼無量劫的廣大福德資糧是怎麼修的?如果福慧同修如釋迦牟尼,那一身是完不成的,看《佛本生記》便知。若是先悟後修廣大福資,這就說明,悟時尚無福報佛身,未成佛,還要繼續修道。

五,小乘修戒、定、慧三學證涅槃,大乘修六度廣大行成佛。特別是要想得到見性般若智慧,必經定慧止觀雙修,如《解深密經》、《圓覺經》等所示。悉達多苦修六年,達摩面壁苦修多年也證明了這一見性必經之道。後來的見性卻越來越容易了,師徒之間一次簡單的對話,就能使其「開悟成佛」,甚至先見到師父不用開口,對提問的人迎頭一棒,就可以打出個「佛」來。這種神奇的「成佛法」,可以稱作「棒喝成佛法」。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佛」的地位,對人們獨具魅力。但成佛的道路非常艱難,經過三個無量劫才修出了一個釋迦牟尼。釋佛又將他的成佛經驗足足講了四十五年。因為學道的艱難,很多人望而生畏,佛陀便開出人的善根信力,智慧毅力,成佛無望,故勸化大眾修方便凈土。凈土雖說方便,實際上並不方便,要受戒持戒,要一生保持善念,行善戒惡,坐禪觀想佛凈土,一生持誦佛號等等。看來在佛教中沒有比「棒喝成佛法」更簡便快速的成佛法了。這對不願學法(不立文字,無法可學),不願修行持戒(善惡無別,無行可修,無戒可持),想立地成佛,享受人天供養的現代派和尚最具吸引力。但這不懂道理、不分善惡,形同石佛泥菩薩的人們成佛後,對眾生能做出什麼樣的貢獻呢?這是我們心存的巨大問號。

凡是佛法都有佛經根據,若無佛經根據,不足以取信於世人。甚至有人說:「菩薩說了也不算,必須要有佛經根據。」如此看來這「棒喝成佛」之法定有佛經的出處,希望展示,以平息諍議。

六,這種「棒喝成佛法」定是佛祖所傳的了,若非佛祖所傳,不能稱為「佛法」。據說此法是佛祖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傳給大迦葉的。我絲毫不懷疑佛祖和迦葉有這樣的神通智慧。但使人不解的是為什麼大迦葉只證了個聲聞羅漢果,佛陀叫他待到第五佛彌勒說法時授記成佛。因此,佛教傳說大迦葉肉身不壞,定中坐在雞足山岩洞中,要待到彌勒出世,這是其一;

二祖阿難陀(即阿難)是佛陀親弟弟,隨佛出家後,作佛親隨,四十餘年,與佛形影不離,佛說法時沒有他不在場的,故稱「多聞第一」。但佛陀在世時,阿難未證羅漢果。佛示寂後,舉行第一次結集時,憑記憶說經者非他莫屬,但他不是羅漢,無資格參加結集,為了消除他的傲氣,懺悔思過,加速證悟,大迦葉當眾宣布阿難十二條罪狀,趕出僧團。阿難受這次屈辱後,反觀自己,證悟了二空真理,證得了阿羅漢果,然後,迦葉才請他主持結集,後來迦葉又把佛陀的衣缽傳給了阿難。既然佛陀有棒喝成佛之法,為什麼不對迦葉和阿難使用此法,讓他倆立地成佛呢?關於迦葉、阿難之事迹,有眾多史料為憑,並非我等虛構。

七,除上述問題外,禪門許多邏輯悖論也要禪門中人加以解釋。如禪門俗稱「不立文字」但卻歷史上留下了許多禪宗語錄,還有六祖《壇經》等文字,說「善惡無分別」,但禪門弟子也要出家受戒,戒惡行善。倘若善惡全然無別,為何要受殺、盜、淫、妄等禁戒?稱「不思善、不思惡」,是否也「不思出世」、「不思成佛」呢?若說不思,那麼為何要出家學佛?若說思「出世作佛」,這便是思大善,怎能說「不思善」?我等格魯學人是被譏笑為連佛教常識都不懂的傻瓜,正如對方所說,我等怎能懂得「無比高深」的禪宗妙理呢?以精通佛理自居而訓斥別人的人應該宣示奧理,消除我等無明眾生的上述疑竇,才不辱高傲。

對方以咄咄逼人口氣說:「你現在(對我的提問)理出了個頭緒沒有?」在下學淺識薄,理不出什麼有價值的頭緒來,只是以椎敲鑼,鑼不得不響。從我的本意講,除了為維護人間真理,對那些歪曲侮蔑佛教的惡毒的邪教言論進行毫不客氣地反擊外,對佛教內部見解分歧,抱著求同存異,各信其教,井水不犯河水的態度不願多說。但樹欲靜而風不止,有人卻氣勢洶洶的找上們來,與你非要見個高低不可。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啞巴也要逼得呀呀叫幾聲了。在這種情況下對一些主要問題回答幾句,其餘諸如小學常識範圍的問題不值得回答。

分享越多;福報越大!

佛陀智慧,共修善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多識活佛智慧 的精彩文章:

觀音菩薩聖誕日:念誦觀音勝贊可成就一切事業!
佛教四大真理與定律,您認同幾個?

TAG:多識活佛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