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機翼下的絲綢之路

機翼下的絲綢之路

原標題:機翼下的絲綢之路


THE SILK ROAD


機翼下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一路西行,經過隴東地區,進入到河西走廊。它連接著古埃及,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國文明,是一條延續了幾千年、橫跨亞歐非得世界交通幹道。


本期視線,讓我們跟隨攝影師王金的鏡頭,用前所未有的視角,從空中領略古絲綢之路的偉大神奇。


陝西宜川黃河壺口瀑布



古人用雙腳丈量大地,歷經艱辛,走出了一條橫貫東西、跨越千年的絲綢之路。今天,就在古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和商埠重地——甘肅,攝影師王金同樣為絲綢之路費盡心血,歷盡艱辛,奔走在鳥瞰絲路的航拍之路上。


提起航拍,對於王金來說,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由於王金所在的甘肅省嘉峪關市熱氣流條件好,日照時間長,土地廣袤,被國家體委和甘肅省體委選中,共同投資建成了一座滑翔基地,與澳大利亞、南非並稱世界三大滑翔基地。1992年、1993年,嘉峪關市人民政府連續舉辦了兩屆國際滑翔節,吸引了世界各國的空中健兒前來參加表演和比賽。一時間萬人空巷,動力懸掛、無動力懸掛、高山傘、輕型飛機、超輕型飛機、滑翔機、運動飛機、熱氣球等這些國人以前很少見的飛行器雲集嘉峪關上空,讓人目不暇接。作為當時電視台台長,王金曾多次帶領攝製組報道了節日盛況,並製作了大型紀錄片《飛天之夢》。從那時起,他就和航拍結下了不解之緣。


十多年前,一次去敦煌雅丹地貌航拍的經歷,讓王金無意間和幾位朋友閑聊中萌生了航拍絲綢之路的想法。而在當時,無人機尚未在國內普及,航拍在民間也還是一項難以實現和富有挑戰性的項目。最初;王金約了朋友們,策划了路線、拍攝點,租了拉三角翼的廂式貨車,準備一起系統地航拍絲綢之路。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空管、起降場地、軍事管制區、機場、敏感區域等安全問題一一浮出水面,朋友畏於困難,最終放棄了計劃。


中國境內的絲綢之路總長4000多公里,要系統地拍攝是一個浩大的工程。21世紀初的幾年裡,王金趁著為周邊地區和青海西部地區拍攝畫冊租飛行器航拍的機會,化整為零,逐個區域地拍攝,陸續完成了絲綢之路甘肅河西走廊段和青海段的拍攝任務。


航拍期間,王金往返於絲綢之路東線、西線60多次。拍攝路程單程長達5000多千米,有的拍攝點往返三、四次之多。除了要面對技術上的難題,還要面臨著天氣、風向、障礙物等各種想像不到的困難。



甘肅永泰龜城遺址

2016年冬天,正是三九天,零下二十七八攝氏度,王金和三位年輕夥伴去陝西壺口瀑布和甘肅平涼崆峒山航拍。為航拍到滿意的雪景,他們凌晨五六點就到景區等光線,手腳基本凍僵了。由於氣溫太低,回傳信號時不時就會消失。一個多星期跑了5000多公里路程,由於勞累過度,加上寒冷刺激,眼睛反覆充血,王金三四個月沒敢看電視。這是冬天的寒冷,還有夏天的酷暑。20177月,王金和朋友帶著無人機,再次造訪了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一新疆霍爾果斯、帕米爾高原。到了吐魯番,地表溫度估計已達攝氏50多度。由於經驗不足,起初幾次航拍下來,無人機電池因溫度過高,全部鼓包報廢……但這些困難都沒有阻擋王金航拍絲路的腳步


在航拍的過程中,獨特的視角讓王金記錄下了不一樣的絲綢之路,同時也讓他深有感慨:曾幾何時,在這條綿延了7000多公里古絲綢之路上,驛使飛奔,駝隊往來,聖徒西行,互市繁榮;又曾幾何時,金戈鐵馬,刀光劍影,一個個城池灰飛煙滅,又一個個王國就此誕生。鏡頭中那一座座空曠的故城不就是歷史的最好見證嗎?從空中鳥瞰,那一條條改道的河流,一處處乾涸的湖泊,毀滅了多少昔日顯赫的城市,消失了多少曾經剽悍的民族。由於人口的增加,又有多少綠洲桑田變成沙漠荒原。時過境外遷,物是人非,倘若不趕緊將這些遺址、遺迹記錄下來,恐怕我們的後輩連他們的影子都看不到了。


每當想到這些,王金航拍絲綢之路的想法和腳步就會更加堅定。於他而言,絲綢之路如磁鐵一般,始終吸引著他,成為他創作的一塊沃土,心中的一個聖地。


由於條件所限,絲綢之路上還有一些著名的名勝古迹,尤其是陝西段的名勝古迹王金還未航拍到,只能待條件成熟之後再完成。


回塑過去二十多年的航拍歷程,王金經歷了被熱氣球從中倒出、起飛時差點撞到障礙物、降落時失去平衡、航拍時刺骨的嚴寒、拍攝中被扣下、無人機機墜毀等等諸多難以細述的艱辛和風險。但是,其中也有獨特的樂趣。用他自己總結的一句話來說:「相同的是我們都用相機記錄這個世界,不同的是我們記錄的這個世界各不相同。」



甘肅平涼崆峒山


河西走廊


在今天的中國版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一條身居內陸腹地、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因為地處黃河以西,形似走廊,被人們成作——「河西走廊」。


這條通道東西長約12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東起烏鞘嶺,西至星星峽,以北是一望無際的騰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寸草不生,以南是白雪皚皚的祁連雪山,積雪中年不化。

獨特的地理布局造就了中原和西域的理想聯絡方式。從古至今,河西走廊一直都是中原通向中亞、西亞的必經之路,更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一條黃金通道。



甘肅瓜州鎖陽城遺址



甘肅張掖丹霞地貌



甘肅高台駱駝城



甘肅嘉峪關關城


甘肅金塔胡楊林



為抗擊匈奴、經營西域,漢代在河西走廊「列四郡,據兩關」, 兩關即陽關、玉門關。兩關皆在敦煌郡以西,是河西走廊的終點,出關即為西域。昔日象徵邊陲的關城早已蕩然無存,一座漢代烽燧寂寞地聳立在墩墩山上。



嘉峪關關樓盤踞在山谷高地上,兩翼的城牆彷彿張開的巨臂,橫穿沙漠戈壁,牢牢控扼住絲綢之路的咽喉。


石 窟


絲綢之路不僅僅是一條貿易之路,它在宗教和文化藝術上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宗教最先由印度傳入中亞,之後逐步通過絲綢之路進入中原地區。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武威山梯石窟、瓜州榆林石窟、張掖馬蹄寺... ...自魏晉北朝以來,這些密佈於絲綢之路沿線大大小小的石窟寺在隴原大地落地生根,歷千年而不毀,為甘肅贏得了「中國石窟藝術之鄉」的美譽。



甘肅敦煌莫高窟


甘肅武威天梯山石窟



甘肅瓜州榆林窟



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甘肅張掖馬蹄寺



甘肅永靖黃河石林——炳靈寺石窟


敦 煌

敦煌,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處於甘肅河西走廊西段。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敦煌這一偏遠的綠洲。「國當乾位,地列艮墟,水有懸泉之神,山有鳴沙之異,川無蛇虺。則無兕虎,華戒所交一個大都會」。從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這就是橫貫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上的敦煌,它已成為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和著名的文化符號。



甘肅敦煌月牙泉,鳴沙山



甘肅敦煌河倉城遺址



甘肅敦煌雅丹地貌



甘肅敦煌玉門關遺址


甘肅敦煌陽關遺址



甘肅敦煌漢長城遺址


新 疆


絲綢之路北道長安(今西安)出發,穿河西走廊,出玉門關,沿天山以南,循塔里木河西行,經高昌(今吐魯番)、庫爾勒、至疏勒(今喀什)、庫車,西逾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出大宛、康居,經裏海、黑海以北草原與歐洲想通。位於亞歐大陸東西交通與南北交通交匯點上的新疆,毫無疑問成為這條偉大道路的重要通道。



新疆巴音布魯克天鵝湖



新疆庫車大峽谷


新疆吐魯番高昌故城遺址



新疆吐魯番高昌故城遺址



新疆帕米爾高原



新疆阜康天山天池


青 海


在廣袤的疆域中央,曾有一條旺盛的商路,它與絲綢之路鏈接在一起,被稱為「青海之路」。當北方絲綢之路在4-5世紀陷於阻塞的時候,位於青海境內的古羌中道就開始繁榮起來,絲綢之路南道的作用因而凸顯出來,「青海之路」盛極一時。這條古經由今天的西寧、青海湖、都蘭、香日德、諾木洪、德令哈,貫穿廣袤的青藏高原。越阿爾金山的西域,最後進入新疆境內到達鄯善、且末、和田,然後與絲綢之路西段重合。


青海湖



青海烏蘭茶卡鹽湖



青海平安夏宗寺



青海都蘭霍魯迅濕地


來源:讀者欣賞2018年32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絲路遺產 的精彩文章:

葡萄的傳播與絲綢之路
秦漢櫟陽城遺址成功進入201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TAG:絲路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