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自認此物是國寶,去聯合國申遺,中國一文物出土,不敢申遺了

日本自認此物是國寶,去聯合國申遺,中國一文物出土,不敢申遺了

從中日交往的歷史看,日本是一個「愛學習」的民族。當然了,他們的這種學習,就像魯迅筆下的孔乙己一樣,叫做拿來主義,而不是偷盜剽竊。所以他們努力學習漢朝、學習唐朝和宋朝,如饑似渴,幸虧當年沒有什麼專利保護措施,否則日本奈良城市建造,完全就是唐朝都城長安的翻版,直接可以告他們侵權了。

不過對於日本這個民族來說,厚臉皮習慣了,既然「學來的東西」,只要沒人提意見,那就是自己的東西。而且他們還有著非常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就像我們的鄰國韓國一樣,喜歡將別人的東西佔為己有,他們抱著的理念就是「不是我的也給我放那,我不怕丟臉」。

因此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隨著人們對老祖宗東西重視意識的提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倡導下,在全世界範圍內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請活動,以起到對各個國家古老文明的保護作用。

日本當時的經濟發展不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也非常強烈,他們得知消息後,自然喜出望外,周身上下打量了一番,覺得日本的和服和木屐是一項最為代表特色的國粹,別的申遺不申遺都無所謂,這個必須申遺。

所以一番緊鑼密鼓,日本人就將他們的和服和木屐作為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給申請了上去,然後毫無懸念地坐等聯合國的批准。中國對日本的行為有些看不慣,問題就在和服和木屐上,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就有這些東西,只不過是被日本人學走了之後,稍加改造的產物。

如果說和服還能體現日本民族特色的話,那麼木屐就純粹是一種抄襲,古往今來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在外觀造型上和我國古代三國兩晉時期的木屐幾乎一樣。但問題是,歷史記載有這種日常器物,可是一直在考古活動中沒有真正的實物出土,這也難怪,一件小小的生活用品,又非銅非鐵,如果沒有合理的保護,自然很難有實物流傳下來,因此對日本洋洋得意的行為,也只能看著沒辦法。

不過很快一座古墓的偶然發現,讓我們的考古專家興奮了起來。這座古墓是三國時期朱然的墓穴,朱然很多人不知道,其實當年的他,曾是截殺關羽的吳國大將,由此讓這裡不太有名的歷史人物青史留名,這也算是「傍名人效應」的好處體現。

在朱然墓穴中,考古人員赫然發現了三國時期漆木屐的實物,證實了中國老祖宗的東西,其實是被日本人學走的,並非是他們的發明原創,因此消息傳出來之後,日本人還不信,專門派專家來中國實地驗證了一番,確認這就是貨真價實的木屐。

消息得到證實,日本只好將木屐的申遺計劃書悄悄地撤了回來,他們心裡也清楚,如果不這樣做的話,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狠狠打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慕楓歌歌 的精彩文章:

此國愛拿中國的東西申遺,曾挖到一文物,怕中國人嘲笑,埋了回去
李敖靠什麼發財,緣何輸了官司也可以生財?

TAG:慕楓歌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