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牙刷發展史——揭秘古人為何「吐氣如蘭」

牙刷發展史——揭秘古人為何「吐氣如蘭」

1780年,英國人William Addis設計了第一支現代意義上的牙刷。1857年,美國人H. N.Wadsworth申請了世界上第一個關於牙刷的專利。「人類文明的第一把牙刷」的桂冠始終由歐美人佩戴。事實上,出土於我國唐代灰坑的骨簪刷比William Addis製作的骨柄鬃毛牙刷早了一千多年。

在牙刷發明之前,古人對牙齒的清潔、美觀就有了很高的要求。《詩經·衛風·碩人》描寫美女「齒如瓠犀」,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描寫東家之子「齒如含貝」。他們主要用鹽水漱口來達到這種要求,《禮記·內則》記載「雞初鳴,咸盥漱」。

佛教的傳入對牙刷發明起了決定性作用,《勞度叉斗經變》中描繪「外道」皈依佛法時進行剃度、洗浴、揩齒的情形。揩齒工具除手指和布外,還有咬軟的楊枝,西晉時的佛典《菩薩行五十緣身經》記載說:「菩薩世世持雜香水與佛及諸菩薩,澡面及楊枝梳齒,用是故,佛面口中皆香。」新鮮枝條被咬軟後,植物纖維蓬散開來,樣子仿若毛筆筆刷。早期出現的牙刷雛形,完全就是在模仿咬軟的楊枝形態。

唐遼兩代,真正意義上的牙刷被創造出來。成都市指揮街唐宋遺址出土的骨質牙刷柄,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植毛牙刷。其中一把頭部略寬,但較薄,中後部逐漸縮窄,同時增厚。其前端植毛部共有12個植毛孔,縱行兩排,每排六孔,孔與孔之間距離相等,其植毛孔上下相通,與現代略異。

成都中醫藥傳統文化博物館收藏的唐代牙刷

遼代牙刷有明顯的刷頭與刷柄。在遼附馬贈衛國王墓中發現的牙刷,頭部呈橢圓形,柄身為圓形,在製作上初現了頸部細節,整體變得更加修長、輕巧,形狀類似今天的竹筷。

遼代墓葬骨質牙刷柄

宋代牙刷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為方便使用,製造者改善了刷柄以及刷頭的造型,雖略大於今天的牙刷,但是,已經完全具有了現代牙刷的形態。刷孔的數量也比前代明顯增多,植毛數量和密度的增加,提高了使用時的舒適度。

杞縣宋代灰坑出土的牙刷殘品與宋錢

牙刷到了明代,設計逐步擺脫了簪形的局限,裝飾也由原來抽象的紋飾向具象的形體轉化,出現了佛手造型牙刷、禪形刷柄身鏤空、鳥頭魚尾刷、鴨形刷,每支造型都十分精美,堪稱中國牙刷設計製造史上的巔峰之作,牙刷生產開始從簡潔實用向工藝美學轉變。

明代牙刷

清代牙刷分為宮廷、官宦和民間三類。宮廷牙刷形制基本相同,柄身弧形上翹,尾部寬大呈直角,刷孔數量為史上之最。官宦牙刷頗具匠心,有琵琶型和扭絲狀柄身,仿玉製品,造型纖巧。民間牙刷製作雖沒有宮廷及官宦人家注重細節和裝飾,但線條簡練,方圓相濟,連接刷頭與柄身的頸部過渡自然,和現代模塑牙刷十分接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之學 的精彩文章: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中國古典文學?
為何潦草、草稿、草創、草草了事均與「草」有關?

TAG:國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