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探尋遵化麒麟山的歷史與傳說

探尋遵化麒麟山的歷史與傳說

1、康熙敕封麒麟山

遵化馬蘭關村東有一座山,雖然不高(海拔391米),名氣卻很大,據《昌瑞山萬年統志》一書記載,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皇帝在東陵祭拜先祖之後,興緻勃勃親自登臨此山,深為該山秀麗景色所陶醉,一時龍心大悅,特敕封該山為麒麟山,從而使該山名聞遐邇,傳遍京東,這就是麒麟山的由來。

2、二郎神擔山趕太陽

麒麟山俗稱平山頂,山上平平坦坦,有二十畝地大小,地勢非常開闊。相傳,遠古時,該山也為尖頂,二郎神追趕太陽時,欲拿此山壓住太陽,將此山山頂鏟下,裝入竹筐繼續追趕,終未趕上,就將山頂臨時放在途中,成了順治皇帝孝陵的朝山,叫金星山。而那個尖頂山經過二郎神剷平後就變成了現在的平山頂,即麒麟山。麒麟山地勢十分險要,山前為萬丈懸崖,山後為80度花崗岩斜坡,蜿蜒曲折的長城從山後穿過,成為一道天然屏障。山左、山右,長城腳下,有羊腸小路,通向山頂。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3、山上古剎住有梁老道

山上有古剎一座,大殿、配殿一應俱全。至於古剎何時建、由誰建、供奉哪路神仙,歷經幾代高僧(道長),均不詳。據揣測,建剎當在長城之後(古剎在長城腳下,如先有古剎後有長城,則長城無法施工,必將毀剎而建長城),即長城在先,古剎在後。據傳,該寺高大巍峨,雄偉壯觀,寺前蒼松翠柏,院內高台供桌,終日香火繚繞,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寺前右側,有一口水井,丈八深,水質清冽,可供僧眾飲用、做飯、洗浴;再往右,是一盤石碾,可碾米、碾面,確保眾僧熬粥有米,窩頭有面,生活無憂。如今,那石碾碾盤還在,碾砣卻已不知去向。至於那水井,早已乾枯,廢棄不用。

解放後,古剎逐漸頹敗,香客稀少,盛景不再。只有一位道長,還在苦苦相守,不肯離去。這道長,人稱梁老道、梁當家的,道號靜虛。老人家鶴髮童顏,身高體胖,極像南極仙翁。既是道長,就會畫符,山下人家每有疑難雜症,都上山去求道長。道長也不推辭,拔腿就走,醫好方回。從不收銀兩,管頓組茶淡飯即可。上世紀50年代末,梁老道撒手西去,就葬在寺前80米遠,一處鑿好的花崗岩墓穴。不幸的是,文革中,紅衛兵小將以「破四舊」為名,撬開墓上的石板,意欲尋點值錢的文物。誰知,除去幾十卷經書外,竟一無所獲。不過,那古剎卻在劫難逃,毀之一旦,至今仍未修復,讓人唏噓不已。

4、黑毛洞白毛洞洞天福地

令人不解的是,古剎作為寺廟,是佛教朝拜的場所,理應供奉釋迦摩尼或觀世音菩薩,可這裡,卻成了梁道長出家的地方,可謂鳩佔鵲巢,不知是何緣故。

麒麟山最神秘之處,是山前的黑毛洞、白毛洞。其實,準確地說,這兩座石洞並不是洞,而是屋,方方正正的石屋。石屋長約4米,寬約3米,高約2.5米,形狀相似,大小相當。之所以叫黑毛洞、白毛洞,是因為兩洞一為黑,一為白,黑白分明。兩洞相隔約30米,中間有小路相通。兩洞洞內四壁、頂棚非常光滑、平整,靠北面,為5尺高、二尺寬石台,據說是高僧們打坐、修禪的地方。遙想當年,高僧端坐此台,手拿拂塵,雙目緊閉,面壁思過,四大皆空,那是何等的境界!兩洞皆坐北朝南,其中白毛洞洞口右側有石碑,鐫刻著當年開鑿石洞的石匠姓名,但沒有註明年代。洞口兩側曾有楹聯:麒麟山洞天福地,馬蘭鎮物阜人安。現已不存。

兩洞之外,是懸崖峭壁,往上看,刀劈斧削,高不見頂;往下瞧,壁立千仞,深不可測。唯有東邊一條小徑,曲曲彎彎,通向懸崖。先人們為方便去往洞口,特地在崖壁上鑿出了一串腳窩。如果想去探險,必須手腳並用,匍匐爬行,就像猿猴一般。這時,即使再膽大的人,也會腿發抖,心發顫,渾身緊張,大汗淋漓,歇幾次才能爬過這段艱難的路程。這就應了那句話:「無限風光在險峰」。

5、雷公劈死王八精

有山就有傳說,麒麟山也不例外。話說麒麟山西面有一巨石,名為王八石。該石吸收日月精華,竟成了精。有一年,麒麟山路過一位仙女,被這裡風景所傾倒,流連忘返之際,恰被王八精所撞到。王八精一看,天仙果然美貌,就動了花心,對仙女百般挑逗,多方輕薄。仙女忍辱負重,回到天庭,向玉帝梨花帶雨,告了一狀。玉帝大怒,特派雷公風婆,前來緝拿王八精。一時間,麒麟山電閃雷鳴,風雨大作。王八精自知罪孽深重,就跑進黑毛洞,再也不敢出來。雷公無奈,對準黑毛洞口,啪啪啪,一連三掌巨雷,只見洞口火光驟起,石門轟然倒塌。再看那王八精,早已一攤膿血,死於非命。

【遵化文史總第207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遵化文史 的精彩文章:

撫摸遵化古城老衚衕,穿越畿東歷史幾百年(一)

TAG:遵化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