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商業教父的時代命運 創始人在1984

中國商業教父的時代命運 創始人在1984

陳潤


過去十年間,陳潤長期從事公司史研究,幾乎每年寫作一部公司史或企業家傳記作品,華潤、聯想、小米等中國頂級企業都是他的研究對象。

過去的365天,陳潤團隊都待在美的採訪、調研、寫作,創作美的50年發展史。他們與何享健的親朋好友以及美的早期創業元老、現任高管及中層幹部、普通員工、政府官員等數十人交談。美的還對他們開放了全部檔案,在檔案室有十幾個大鐵皮柜子,裡面的文件包括美的從1980年代開始記載的會議記錄、財務報表、業績報告、何享健講話手稿及傳真、政府批文、營銷合同、榮譽證書、法律訴訟案卷、廣告文本、圖片和影音資料等。他們反覆查閱自1991年2月10日創刊以來的每一期《美的報》,挖掘有價值的歷史故事。經過四輪修改,終於在2018年1月底完成作品。

陳潤,新一代企業史作家,財經雜誌專欄作家,北京潤商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辦人兼CEO。曾擔任中央電視台證券資訊頻道特約評論員,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研究領域包括企業史、企業家傳記、品牌建設等。主要作品有:

《「全球商業史系列」》《全球商業一百年1914-2014》《雷軍傳:站在風口上》《超預期:小米的產品設計及營銷方法》《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周鴻禕:人生就是不停的戰鬥》《賺錢是一種信仰》《大逆轉:大敗局之後的復活密碼》等。

最近兩年寫成兩部企業史作品(尚未出版):

《卓爾故事1996-2016:中國民營經濟20年的生存與發展樣本》,湖北首富閻志、湖北最強民營企業卓爾集團企業史,已完稿;

《何享健與美的:1968-2018》,2017年受美的創始人何享健和董事長方洪波邀請,帶領團隊在廣東順德創作美的50年企業史。

斯蒂芬·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中滿懷深情地描述:「一個真正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刻——一個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刻出現以前,必然會有漫長的歲月無謂地流逝而去,在這種關鍵的時刻,那些平時慢慢悠悠順序發生和並列發生的事,都壓縮在這樣一個決定一切的短暫時刻表現出來。這一時刻對世世代代作出不可改變的決定,它決定著一個人的生死、一個民族的存亡甚至整個人類的命運。」

在中國商業史上,1984年就是這樣的關鍵時刻,也是值得紀念的偉大年份。


這一年柳傳志40歲,在北京的寒風中「腳踏兩隻船」,以中科院的身份和資金,在不到20平方米的傳達室內創辦聯想,每天帶著同事像無頭蒼蠅一樣倒賣冰箱、電子錶、旱冰鞋甚至運動褲衩,還因為倒賣彩電被騙走20萬元資本金中的14萬元。

在青島,市二輕局科級幹部張瑞敏被排擠,下放到荒蕪安靜如墳場的破落工廠,「8點鐘來上班,9點鐘就走人,10點鐘時隨便在大院里扔一個手榴彈也炸不死人」。一年後的「大鎚砸冰箱」事件,更像是與舊體制、老思想決裂宣言的憤怒表達。

這一年,33歲的王石還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愣頭青,依託著深圳經濟特區發展公司下屬的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經營攝像機、錄像機、投影機、複印機及部分辦公文具,說白了就是倒賣外匯留提成。

……

這些教父級企業家和世界級企業的誕生,無疑為「1984年——中國現代商業元年」的論斷提供了最有力的論據。這些人雖然擁有鮮亮的身份和地位,甚至紅色後代的背景,卻無法否認城市邊緣角色的尷尬事實。對個人前途命運的焦慮與迷茫,演化成對體制內機會的失望與絕望,他們本該擁有與能力和野心相配的舞台,既然組織給不了,只能另起爐灶,從頭搭建。

不過,他們還不是中國最早的一批創業者。1968年前後,比改革開放還要早十年,魯冠球、何享健、吳仁寶、年廣久等農村能人就已經冒著「殺頭」的危險偷偷創業。1965年,魯冠球借3000元錢辦起米面加工廠,四年後又辦農機廠生產農具。1968年,何享健集資5000元創辦「北滘街辦塑料生產組」,生產塑料小瓶蓋。1969年,吳仁寶抽調20個村民辦起小五金廠,白天當農民,晚上當工人。年廣久在1960年代開始販魚、賣水果、炒板栗,後來因「傻子瓜子」名震天下。

在那個商業活動被禁止、被打擊的年代,他們的企業即便戴上「紅帽子」依然難以存活,只能在地下悄然生長,唯一的個體戶年廣久因「投機倒把」「牛鬼蛇神」兩度被抓,失去自由。到1984年,這些野蠻生長的公司已初成氣候,吳仁寶領導的華西村總產值突破一億元,何享健的美的已進軍空調行業,魯冠球的萬向做起外國人的汽車零配件生意。

1984年是充滿意外與驚喜的年份,農村呈現出比城市更開放、更活躍的蓬勃景象,鄧小平曾把鄉鎮企業稱作農村改革中「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最大收穫」,「異軍突起」激動人心。與1968年的「鄉鎮一代」不同,1984年的「鄉鎮二代」的農民身份有所淡化,退伍軍人、「下海」幹部、返城知青、高中畢業生等城鎮邊緣人成為主力。

在四川新津,劉永言、劉永行、劉永美(陳育新)、劉永好四兄弟「脫公服」回農村養雞的消息在小縣城炸了天,1984年差點因為貨款拖欠血本無歸。32歲的朱新禮承包村裡的解放牌汽車,不到兩年積累幾十萬財富,1984年他卻「放著大汽車不開」,回到窮山溝當村主任,帶著村裡人種葡萄,一年後村裡湧現400多個「萬元戶」。在浙江台州,李書福因皮鞋漏水臨時去一戶家庭鞋廠訂做,卻意外發現做冰箱元器件異型鐵片很賺錢,興奮得連訂做鞋子都忘了,回家就開始搗鼓。福建的曹德旺去武夷山遊玩,被司機責罵之後了解到汽車玻璃大有可為,如拿到藏寶圖一般喜出望外。李經緯的健力寶在8月的洛杉磯奧運會上大放異彩,這種橙黃色飲料的味道幾乎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潘寧用手錘、銼刀、萬能表等簡陋工具手工打造出容聲冰箱,成功後悲喜交加地獨自衝進雷雨中嚎啕大哭。無論是做官還是辭官,僥倖還是偶然,草根創業者發家致富的消息到處流傳。

1984年,鄉鎮企業無疑是這個國家最美麗的奇葩。

無論柳傳志、王石還是魯冠球、何享健,或者劉永好、李經緯,在1984年,這些體制外的創業者都不是中國最耀眼的企業家。浙江海鹽襯衫總廠廠長步鑫生打破「大鍋飯」,實行「聯產計酬制」,成為家喻戶曉的「具有獨創精神」的廠長;在河北,石家莊造紙廠的業務科長馬勝利毛遂自薦當廠長,推行「層層承包,責任到人」的管理機制,「馬承包」舉國聞名,「一包就靈」的奇蹟吸引成百上千家國有造紙廠前來請求被承包。除「南步北馬」兩大明星之外,雲南的褚時健在當地聲名鵲起,這一年,他豪賭2300萬美元引進國外先進捲煙設備,而玉溪捲煙廠的固定資產當時只有7000萬元,這次搏命的冒險成為褚時健和玉溪捲煙廠的命運轉折,「紅塔山」風靡大江南北。

在1984年,還有一群不能被遺忘的青年人——大學生。雖然他們身處校園,只是創業的見證者與旁觀者,但當時的經商氛圍和市場環境足以影響他們的人生選擇。這年6月,潘石屹被分配到河北廊坊的石油部管道局,月薪46元。馮侖從中央黨校研究生畢業,主動要求下放到武漢鍛煉。史玉柱離開浙大回故鄉,進入安徽省統計局農村抽樣調查隊工作。張近東告別南京師大,到國企豪威集團當文員。儘管他們因分配進入體制,但創業之火始終未滅,在1992年的下海潮到來時,他們奮不顧身,傲立潮頭。

畢業生豪情滿懷,新同學滿眼期待,無論歸去來,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青春氣息,那真是個激情燃燒的年代。1984年9月,馬雲經過三次高考終於走進杭州師範學院,每天激情澎湃地東奔西跑。東莞的王志東考入北大無線電電子學系,第一次接觸到計算機。熊曉鴿從湖南大學考上中國社科院研究生,夢想成為新華社知名新聞記者。等互聯網時代到來,這些人將成為新的商界領袖。

屬於老中青三代企業家的榮耀,從1984年開始緩緩綻放光芒。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最大的進步就是企業家階層的崛起。而1984年,正是從無到有的「元年」。


據《中國1978—2008》一書統計顯示,1984年個體工商戶達到590萬戶,比上年增長126%;從業人數達到746萬人,比上年增加133.4%。關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數據表明,1984年之前該指標長期維持10%左右,到1984年增長達19.4%,一年後增長31.1%。「下海」潮不僅讓1984年成為中國現代公司元年,還引發全民創業之風,重商主義和市場經濟得以復甦,整個社會的商業活動空前活躍。

值得說明的是,1984年之前誕生的企業,包括許多後來名噪一時的民營企業在內,創業之初幾乎全都是集體或國有身份。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公私合營」成為建國初期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從1957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到1978年改革開放大幕初啟,甚至到1984年,27年間私營經濟幾乎絕種,公有制經濟一統天下。

政策動蕩起伏時,創業者戴上「紅帽子」無疑是最穩妥、安全的選擇,儘管由此獲得的便利和支持今天看來輕如鴻毛,但在當年卻重如泰山,有些人還從政府手中拿到原始資金、廠房設備、銷售渠道等,昔時恩惠在將來的產權改制中卻成為負累和羈絆,許多知名企業因此衰落、消亡。趙新先、李經緯、潘寧等人皆受創於此,能躲過牢獄之苦、全身而退者算是萬幸。難得的是,更多人依靠這點可憐的自主權和自由度,在計劃經濟的夾縫中迅速成長,並利用市場機制、政策機遇、資本運作逐步明晰產權,最終成為命運的掌控者。

1984年,從年初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南行講話到下半年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鄧小平一直在給政策鬆綁,鼓勵創業者大膽探索,經商熱潮席捲全國,「十億人民九億倒,還有一億在尋找」。據《中國青年報》調查表明,這一年最受歡迎的職業排名前三位是計程車司機、個體戶、廚師,最後三位是科學家、醫生、教師,正如當年流傳的順口溜所說:「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與6年前相比,1984年的改革開放局面和市場經濟形勢,無論從廣度、深度、力度還是活躍度來看,更顯得名副其實。

從商業史的角度看,1984年也是最重要的年份,企業家群體的形成由此分野:魯冠球、何享健、吳仁寶等「史前創業家」完成從農民向企業家的轉型;以劉永好、曹德旺、李書福為代表的鄉鎮企業家開始野蠻生長;柳傳志、張瑞敏、王石、趙新先等體制內邊緣人下海創業;馬雲、史玉柱、俞敏洪等第二代企業家在大學校園待時而飛。舞台邊緣,大幕之後,未來的主角令人充滿期待,他們將在互聯網時代各領風騷;李彥宏、雷軍、馬化騰、劉強東等1970年前後出生的第三代企業家正在成長;李想、戴志康、茅侃侃、陳歐等「80後」剛剛出生。

陳潤作品。當我們回望波瀾壯闊的中國改革開放史,解讀這些財富人物和公司起伏,一定會被思想解放與創業精神的浪潮所感動,彈指一揮間,歷史浩然遠去,卻又如在眼前。


1984年1月1日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明確提出:「不可把政策允許的經濟活動同不正之風混同起來,不可把農民一般性偏離經濟政策的行為同經濟犯罪混同起來。」受惠於此,以胡金林為首的「溫州八大王」陸續被釋放回家。1月24日,鄧小平在深圳登頂羅湖國際商業大廈時,王石停下自行車駐足圍觀,得知小平同志視察深圳後「噢」了一聲繼續趕路。4月6日,大連、秦皇島、天津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開放,海南島開發建設提速,冼篤信跳入倒賣汽車的熱潮之中,並在後來的地產熱中成為最早的海南首富。8月洛杉磯奧運會中,李寧一戰成名,「體操王子」享譽全球,他後來的恩師、伯樂李經緯憑健力寶如日中天。10月國慶閱兵,北大遊行學生高舉「小平您好」橫幅的畫面成為時代記憶。策劃、書寫和舉橫幅者都是陳九霖的同學,他對這段往事記憶猶新。當月20日,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兩天後鄧小平點名提及年廣久,市委來人告訴他:「『傻子』你不得了啦,看來以後沒人敢動你了!」11月1日,鄧小平號令「百萬大裁軍」,王健林因此脫去軍裝,轉業到大連西崗區政府擔任辦公室主任。12月19日,中英兩國關於香港問題《聯合聲明》的簽字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作為香港觀禮團嘉賓,李嘉誠親眼見證這一歷史時刻。

通過這些商業主角的枯榮起落、喜樂悲歡,可以清晰看到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人的經濟生活狀態,這些故事充分證明:改革開放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也是一部草根創業史。所有的沉浮與激蕩,光榮與夢想,無不證明市場化改革才是中國前進的方向。

陳潤著作《全球商業史》系列。「全球商業史」是一部大公司發展史,也是一部頂級企業家的創業史、成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齊魯周刊 的精彩文章:

霍金:在他的眼睛裡,看見整個宇宙
從敢於「克韓」到習慣「克韓」

TAG:齊魯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