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進普洱茶之易武「七村八寨」:班章為王,易武為後,長文解說易武茶的歷史在哪裡?

走進普洱茶之易武「七村八寨」:班章為王,易武為後,長文解說易武茶的歷史在哪裡?

易武,是普洱茶無法逾越的一個地方,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百年前,易武是古六大茶山的集散地,是貢茶產地,是至今猶存的百年老茶的誕生地。百年之後,當普洱茶全面復興以後,易武從一個凋敝的邊陲小鎮,再次變成普洱茶商的必爭之地,甚至成為很多愛茶人的朝聖之地。易武茶在普洱茶江湖的地位,依舊極受茶人追捧。每到春茶季,易武古鎮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彷彿重現「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萬人」(清《滇海虞衡志》)的盛況。隨著易武茶的熱賣,易武古鎮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易武古樹在海拔656-2023米之間。海拔差異大,形成了立體型氣候,具有溫濕、溫暖型兩種氣候特點,不同的小區氣候條件形成了不同的生態環境。易武產區,位於西雙版納州勐臘縣易武鄉,易武是西雙版納歷史上的一座古城,位於勐臘縣東北部,距縣城約110千米,地處山區,坐落在山脊之上。易武茶山位於六大茶山東部,緊靠中老邊境,面積約750平方公里,是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大的茶山,它包括易武正山、曼撒茶山、曼臘茶山在內。

大部分茶友,提起易武茶,腦子裡大多會湧現這麼幾個詞:易武正山、麻黑、颳風寨,一年前,提起彎弓還都挺神秘,偶爾朋友問我喜歡易武哪裡的茶,我會回答:薄荷塘、白茶園、同慶河、一扇磨。

易武茶,村寨、山頭林立,不要說消費者,就是常去收茶的茶商,未必能鬧明白,舉例來說,麻黑、落水洞、曼秀、三丘田、田壩、高山、三合社、大漆樹、颳風寨、楊家寨、三家寨、丁家寨、颳風寨、一扇磨、彎弓、白茶園、麻拐塘、薄荷塘、同慶河、帕扎河、白沙河、冷水河、鄭家梁子、黑水梁子……具體應該怎麼區分呢?

易武,是普洱茶無法逾越的一個地方,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百年前,易武是古六大茶山的集散地,是貢茶產地,是至今猶存的百年老茶的誕生地。百年之後,當普洱茶全面復興以後,易武從一個凋敝的邊陲小鎮,再次變成普洱茶商的必爭之地,甚至成為很多愛茶人的朝聖之地。易武茶在普洱茶江湖的地位,依舊極受茶人追捧。每到春茶季,易武古鎮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彷彿重現「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萬人」(清《滇海虞衡志》)的盛況。隨著易武茶的熱賣,易武古鎮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從2010年起,每年四月舉辦「易武鬥茶會」的時候,易武古鎮更是熱鬧非凡,萬千賓客雲集。

曼灑村

曼灑村在一個山脊上,從遠處看,像一條升騰的巨龍。曼灑平均海拔很高,視野開闊,是個觀山覽景的好地方,站在這裡可以看到蠻磚、莽枝、倚邦、易武幾個茶山。曼灑村的茶葉條索緊結、勻整、烏黑油亮,茶湯橙黃透亮、滋味醇和,杯底香氣持久,口感細膩、水路順滑。

曼秀村

曼秀村距離鄉政府3公里,是一個純漢族村,是到麻黑村與颳風寨的必經之路。曼秀村制茶仍然保持傳統制茶工藝,生產出的茶葉條索緊結、完整、灰褐顯毫,茶湯略帶金黃,香高而持久,讓人回味無窮。

落水洞村

落水洞原名曼落,後因寨子中有個內連地下河常年不滿的大洞而得名「落水洞」。該村的地形四周環山,村背後有一株知名度很高的大茶王樹,那是愛茶人必去的地方。落水洞村是一個漢族村,茶馬古道從村中穿過,所產茶葉品質極佳,加工工藝地道,條索緊結、勻整、油亮烏潤,湯色金黃透亮、口感甜潤、密香突出,茶韻幽深、回味無窮,令人愛不釋手。

麻黑村

麻黑村是易武所有古茶山中茶葉面積最廣、產量最多的一個村。該村山山有茶園,處處有森林,自然景觀極佳。麻黑村所產茶葉葉面寬厚、墨綠,條索緊結、勻整、黑亮超群,香氣突出、茶氣足,茶湯清明、透亮、經久耐泡,可持續20~30泡,具有越陳越香的歷史認可。

高山村

高山村是一個純彝族村,至今保存有諸多古茶園,茶樹高大,勻需搭架攀爬才可採摘。高山村近些年茶葉製作技術提升很快,加上優質的茶原料,產品非常走俏。該存產品條索緊結、完整度好,湯色金黃透亮、密香濃郁持久,滋味悠長、回甘持久、空杯留香,是普洱茶愛好者的珍品。

三合社村

三合社村的古茶園與麻黑古茶園隔河相望。三合社村是一個純彝族村,該村茶園四周植被保護極好,所產茶葉葉寬、肥厚,呈墨綠色,產品條索完整,茶湯橙黃透亮、香高,回甘、生津、持久,滋味柔和。

易比村

易比村在易武鄉政府西南,易武著名的老字號「安樂號」就出在這裡。易比村茶葉條索緊結、烏潤、勻整度好,開湯茶湯金黃明亮、滋味醇正、茶氣足,杯底帶濃濃蜜香味,香氣持久,茶葉耐泡。

倮德寨

倮德寨是距離鄉政府最遠的一個村委會,自然環境非常好,其茶葉外形條索緊結油潤、顯毫、香氣正,開湯茶湯金黃透亮、滋味醇和,回甘、生津,杯底有濃郁蜜香味,經久耐泡,葉底肥厚、柔軟。

新 寨

新寨易武最古老的一個少數民族村寨,他們自稱「本族」,其祖先是發現和利用茶葉最早的民族之一,每年春茶開採前,在祭師的帶領下還舉行隆重的祭茶祖儀式。該村至今還保留著傳統的手工制茶工藝,茶葉多采自古茶山、古茶園,茶葉條索勻整、湯色橙黃、明亮,香氣純正,茶氣足,回甘、生津。

舊廟寨

舊廟寨與新寨是同一民族,兩村相距3公里,相同的茶文化,相鄰的茶園,相同的製作工藝,不同的是制茶人的心情和技術。茶葉條索勻整,湯色橙黃、滋味醇和,香氣純正,回甘、生津,葉底色澤黃綠。

大 寨

大寨是一個被茶園包圍著的寨子。光緒初年大寨還有二百多戶人家,摘茶的季節每天殺三頭豬還不夠摘茶人吃,民國初年大寨有七八家茶號。這裡產的茶葉芽毫顯露肥壯、條索鬆緊適度、色澤烏潤,湯色淡黃明亮、滋味甘醇、香氣高顯,葉底肥嫩、完整柔軟。

張家灣寨

抗戰以前,六大茶山北部所有村寨的茶商去往越南萊州都要經過張家灣寨,馬幫在這裡歇晌休整:從張家灣到萊州有十多天的路程,茶到萊州後上船沿水路到海防,再從海防轉香港、廣州。這裡產的茶條索鬆緊適度、勻整顯毫、色澤銀白,湯色金黃,滋味醇和、香氣高,葉底柔嫩。

丁家寨(漢)

丁家寨(漢)現在採摘的茶園叫一扇磨和香椿林,這裡的茶樹是六大古茶山目前發現的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樹之一,所產茶葉外形條索粗壯緊結,灰褐、顯毫,茶湯透亮、橙黃,香氣有陳韻,滋味醇厚回甘。

丁家寨(瑤)

丁家寨(瑤)是一個瑤族村寨,分為上、下兩寨,採摘茶園地名叫彎弓,彎弓在清咸豐年以前,擁有400多戶人家,有漢族寨和回族寨,是漫撒山最大的寨子。彎弓這裡產的茶葉,外形條索緊結、勻整、色澤烏潤,湯色金黃,香氣純高,葉底條索肥壯柔軟,是愛茶人難求的茶中極品。

颳風寨

颳風寨是一個邊境純瑤族村,與寮國接壤,距離鄉政府31公里。這裡的茶園均分布在國有林內,颳風寨的茶王樹茶園所產茶葉是易武最為出類拔萃的,古茶樹樹齡大多在500年以上,茶葉極具霸氣。茶氣沉鬱飽滿,回甘強、生津快、層次感豐富,極為耐泡,湯色明亮通透,是罕有的茶中極品。

易武古樹茶湯純厚甘甜、梅子香與蜜香中滲透著幽瀾香,而且香氣掛杯且持久。苦澀弱,回甘生津快、長且持久、水性細膩,有「茶中皇后」之美譽!易武茶以香揚水柔,刺激性較低,口感香甜,回甘生津明顯等品質特點而著稱。從清代中期的貢茶,到清代末期作為古六大茶山的產制加工與交易中心,以及流傳至今的號級、印級等傳世名品,易武茶區作為頂級優質普洱小產區,已為業界公認。

易武種茶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已有古濮人在易武居住種茶。清乾隆年間是易武茶業快速發展的時期,從乾隆初年開始,普洱府對茶葉的壟斷經營放寬,上萬的漢人湧入易武,尤其以石屏人居多,在易武改造老茶園,開建新茶園。經過四五十年的拓墾,易武新增茶園3萬畝以上,到乾隆末年,百里易武,山山有茶園,處處是村寨,商旅來往不絕,一派興旺景象。光緒年間,倚邦因戰略和瘟疫衰落,易武取代倚邦成為古六大茶山的茶葉加工、集散中心,易武茶遠銷東南亞、香港,並建立多個「字型大小」品牌。在清嘉慶、道光時期茶業發展達到頂峰,易武茶區包括漫撒茶山,一度成為雲南六大茶山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各種商號、茶莊、店鋪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可謂商業繁盛,馬幫不絕。主要茶莊有同興號,大約創辦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79年),是易武建立最早的茶莊,還有同慶號、乾利貞、同昌號多年形成四強之勢。其他茶莊還有東和祥(義興祥)、泰東祥、宋興昌、元泰豐、鴻慶號等。商業的繁榮與茶葉產量的猛增,還讓易武成為了「茶馬古道」的始發地,那一時期,以易武為中心的茶馬古道朝四方散射開去,主要的有易武—寮國—越南—香港;易武—寮國—萬象;易武—寮國—泰國;易武—大理—拉薩;易武—昆明—北京。

貢茶是易武的一張名片。在易武古鎮十字街村,至今保留著易武貢茶進京的起運點——公家大院。這裡的榕樹枝繁葉茂,距今已有300多年,圍徑達10米左右,高20餘米,樹榦上都長著一些青苔。由於常年雨水沖刷,水土流失,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老榕樹的根部,已經高出地面一米多。「馬幫貢茶萬里行」的石碑一方一圓,已有斑駁之色。公家大院是普洱茶輝煌歷史的遺迹。百年前,每到貢茶進京,都會先在這裡舉行隆重的儀式。選擇一個良辰吉日,在鞭炮和鑼鼓聲中,當地的官員、官兵、茶莊老闆、制茶的師傅以及當地的老姓一行人等,先是到關帝廟拜祭關羽。關羽當年過五關、斬六將,拜祭關羽也希望這趟進京之路能一路平坦。拜祭完關羽後,眾人來到公家大院,向貢茶磕頭、行大禮。此時,已到中午時分,隨著令箭一聲令下,馬幫帶著貢茶正式啟程赴京。

1936年,越南的法國殖民者阻撓中國茶進入越南,易武茶往東南亞的銷路被阻斷;到抗戰爆發,易武茶莊倒閉、茶農流散,而南京政府財政部控制的中茶公司則選擇佛海(今勐海縣)建茶葉中心,易武日趨衰微。此時生意雖散,但茶樹還在,直至20世紀70年代,茶農廢茶園種糧食,易武茶區元氣大損,只有深藏於深山老林的古茶園得以倖免。至於茶馬古道,也由於年久失修、交通改道等原因,現在只有少部分殘留下來。如今易武鄉境內尚且保留的青石板茶馬古道有19段,總長10617米左右,是尋古探幽的好去處。「雲南迄南之利,首在茶。而茶之產易武較多。」橋碑上的記載,以及散落在易武茶山的浮雕、石碑、匾牌、古茶莊遺址,都在訴說著一個茶葉王國繁盛的篇章。

歡迎關注諮詢和了解更多普洱茶諮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拿起放下,不僅是喝茶的姿態,更是一種人生態度!
賞花、品茶,讓這個春天過得更有「春味」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