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科學「追上」科幻,從霍金的擔憂說起

當科學「追上」科幻,從霍金的擔憂說起

事實還是虛構?不管怎樣,外星人似乎仍然威脅著我們。

2018年3月14日,被譽為「我們時代最著名的科學家」、「一個名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理論物理學中的米克·賈格爾」的理論物理學家霍金逝世,享年76歲。

霍金對我們看待科學的方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因與彭羅斯爵士在宇宙奇點方面的工作而著稱,他們認為宇宙起源於大爆炸,而終結於黑洞。他的工作對尋找一個把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聯繫起來的大一統理論具有重要啟示,在理論物理學界仍然持續上演著關於霍金工作的大量討論。除了在提高公眾認知黑洞方面做了傑出貢獻,霍金還通過在公開場合發表演說或撰寫文章來表達對自己研究領域之外的議題的看法。他曾就人工智慧可能會給人類帶來的影響以及搜索外星來客是否明智等問題表達了自己的關切。

他是在表達新的擔憂,還是這些觀念早已深深地植根於先前的科學中,或存在於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通過科學和科幻之間複雜的關係來探尋這個問題的答案。

幻想科學簡史

曾幾何時,科幻作家也許想像過他們是在探索未來前沿。當科學趕上了幻想的腳步,在很多情況下甚至超越了幻想,二者之間的關係就會出現天翻地覆的變化。科幻的持久主題——讓我們在科學災變的影響下倖存下來,包括霍金感興趣的地方——把我們置於機器的擺布之下,讓我們與宇宙中非人生命或現象進行溝通交流。而這些宏大的場景:有知覺的機器、外星來客以及黑洞正挑戰著我們的常規認知。

科幻作者通常習慣於描述推測未來技術的益處。從30年代到50年代,視頻電話、原子彈和會思考的機器是他們推測的美好事物,除此之外,沒人確切地知道宇宙中還有些什麼東西。

《驚駭科幻小說雜誌》,1950年12月刊:飛行都市

羅伯特·海因萊因(Robert Heinlein)談到了月球上由自由意志論者靠慣性滑行運行的基地,艾西莫夫(Isaac Asimov)則寫到了未來的星際跨越,建立起星系尺度上的人類帝國。外星人造訪是常有之事——無論是好是壞——自從30年代中期以來,窮凶極惡的大破壞就貫穿於太空的黑暗虛無之中。你甚至能讓城市飛起來。

科學超越了科幻

1957年,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Sputnik),也許這是科學幻想時代終結的開端。

在細心謹慎的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全身心投入於《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時,沒有人確切地知道月球表面會是什麼樣子。該影片於1968年上映,今年也恰好是它上映50周年。

《2001太空漫遊》影片中在月球上看地球升起

庫布里克得到了國家航空航天局和其他太空技術專家的大力支持,並且這些技術方面的協助在他對影片的設計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當時甚至國家航空航天局都不知道月球表面是充滿了岩石,還是非常柔軟,也無法確認月球上是否會出現地球升起的畫面。

在太空中給地球拍攝的第一張照片出現於1946年,但是直到1968年聖誕前夜,阿波羅8號才拍攝了地球在月球上升起的高質量的彩色照片。儘管庫布里克獲得了當時最有效的信息,但是電影中的影像與真實圖片之間還是存在較大差異。

阿波羅8號拍攝的地球升起. NASA

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中有現代科幻電影中無法找到的現實主義的元素,然而,在《2001太空漫遊》這部影片中,給人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這種現實主義,而是HAL這個發生了故障的有知覺的機器。

《2001太空漫遊》觸及到了對霍金來說非常重要的話題——人工智慧,接觸外星人,甚至是時空中的蟲洞,或者當鮑曼(Bowman)穿越星際之門時所發生的任何事情。然而,這仍然是以臆測為基礎而呈現出來的——有人可能會認為這部電影試圖儘可能切合實際地描繪了太空旅行和相應的技術,所以它的上映也標誌著科幻的發展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阿波羅探月行動展示出地球是一顆蔚藍色的星球,正如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認為的那樣:當你看到有人踏上月球並且成功地返回時,在一個「有廚房和淋浴間的兩居室公寓中」,魔力和奇蹟可能已經蒸發了。這恰如充滿傳奇色彩的試飛員查克雅格所冷嘲熱諷的:宇航員或許真的只是「一盒罐頭中的午餐肉」……

未來已來

此後,科幻有兩種選擇。第一種是做真實的科學,把科學表述準確以避免人們的口誅筆伐(在葛瑞格·貝爾的作品的基礎上甚至產生了一篇學術論文)。第二種就是超越科學。創造一種猜測性的科學,以使其自身無法被斷然否決。

《高堡奇人》:在菲利普·迪克的平行宇宙中,軸心國贏得了二戰

英國新浪潮科幻作者J·G·巴拉德(J.G.Ballard)認為,未來已來,我們之所以對未來表示擔憂,是因為它可能只會成為現在的翻版,並且乏味透頂。就他本人而言,巴拉德在極其平凡的普通環境和平行宇宙中探討了人類心理學的「內心世界」,這種方法使得某些科幻作家的作品以科學的可信性為基礎而規避了批判。

科幻需要對未來設立一種願景,而這種願景不應該與現實如出一轍。隨著人類知識的進步,以及把知識應用於技術方面的進步,發現真正具有啟發意義的科學話題也變得越來越困難。

《2001太空漫遊》在「有史以來最乏味的電影」名單中名列第12位。

人工智慧

在成熟度和意識層面,科幻中描述的人工智慧——有可能會引發霍金所提及的擔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蘋果公司的前首席科學家拉里.泰斯勒(Larry Tesler)認為這會一直是人類思考人工智慧的方式,因為「智能畢竟是機器尚未做到的事情。」

在預測建造有意識的機器,讓人類走向邏輯的終點方面,霍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我們可能會就近期機器對我們做了什麼而表示擔心,但是1863年,塞繆爾·巴特勒(Samuel Butler)就鼓勵我們應該在成為機器的傭人之前奮起反抗。他預測說我們對技術的日益依賴會讓我們最終淪為機器的服務員,而非機器服務於我們,並且在機器成為不可或缺的事物之前,科學和技術越是進步,我們就越依賴它們。巴特勒的動議深深地鐫刻在了科幻之中,因為在弗蘭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1965年影響深遠的小說《沙丘》中,反智能機器聖戰(Butlerian Jihad)里提出的訓令是:

「汝不可造可像人類心智的機器」。

《沙丘》封面

如今,過度依賴於機器的跡象已經出現在我們周圍,並且瀰漫開來,無法察覺——大多數人都在使用智能手機以及其他設備。

因為幾方面的原因,人工智慧會讓人感到有些擔憂。比如機器將取代我們的工作,或者能比我們做的更多,因而讓我們變得多餘。在很多製造業領域,機器人已經這樣做了。但是,可以想像,能夠思考的機器人可能同樣會讓人類的思考變得沒有意義,就像我們的體力勞動一樣。

當前的人工智慧項目包括機器人醫生、股票經紀人,當然也包括武器。

然而,這些並不是人工智慧的「聖杯」——這些案例充其量應該被視為模擬人類能力的「專家系統」,就像你的冰箱要預定更多的牛奶一樣,因為它意識到自己的牛奶存量不多了。

最近一項更加讓人不安的情況是,在人類的協助下不斷進展的演算法和專家系統,使它們有能力來影響公共輿論和選民的意願。當機器比人類更會玩撲克牌時,就要求我們去認真思考機器還能做哪些不依賴於人類思考的事情。

人們通常認為真正的人工智慧是那種實現了「一般智能」的,即具有了與人類水平相當的能力,這也被稱為「強人工智慧」。這種類型的人工智慧經常出現在科幻中以及霍金的擔憂之中。

強人工智慧是科幻夢魘中的素材——就像《2001太空漫遊》中的HAL,《機械姬》(Ex Machina)里的伊娃(Ava),以及顯然更仁慈但同樣令人不安的《她》(Her)中那個能夠通過和人類對話來不斷豐富自己的意識和感情的虛擬伴侶。

冷漠的面孔:《機械姬》里的伊娃

也許在人工智慧方面,我們面臨的最大議題是它的倫理問題——並非在於實現人工智慧是否符合倫理,而是在於人工智慧是否會成為依賴道德責任共有觀念的人類倫理環境的一部分。

不管我們如何看待人工智慧,它們是否對人類負有任何感情責任?如哲學家尼克·博斯特羅姆(Nick Bostrom)所認為的那樣,當人工智慧發現,做某些無意中傷害人類的事情是非常的便捷的時候,我們靠什麼來阻止人工智慧通過消滅所有的人類來充分地獲取資源?又或者如何阻止它們堅持對它自己有利的固有選擇?

人工智慧研究者認為,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不僅僅是要有一個切斷電源的硬體,尤其重要的是,我們不能讓人工智慧擁有自主控制任何事物的權利。

當然,也有一些建議,可以讓我們在人類的意義上對人工智慧進行編程,以使其符合倫理——這不僅僅涉及到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這個定律的靈活性和漏洞是阿西莫夫有關機器人的大多數作品的基礎。

不管我們多麼認真地對人工智慧進行編程,以避免它對我們做「它認為正確的事情」,但是正如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所顯示的那樣,人工智慧內部仍可能會存在例外。決定論和複雜性理論也表明,對我們製造的複雜機器會無條件服從我們的指令深信不疑,可能註定是要失敗的。正如霍金提醒我們的那樣,失敗並不是一種選擇。

外星房產中介

霍金其他的警示性語言是有關接觸外星人這個話題的——其邏輯前提是外星人能夠接收到我們發送的信息,而且造訪地球的任何外星人都擁有改變時空的力量,而這對於我們來說簡直有些不可思議。理論上可行的超光速飛行的方法在現實中仍然有很多障礙需要克服。

包括「曲速引擎」在內的、理論上可行的方法要求我們創造出一種「奇異的」物質。

扭曲的時空泡:如果我們可以找到一種如此對待時空的方式,那麼我們就能比光速更快

此外,這裡也出現了倫理問題——為何一個高等的外星文明對人類感興趣,或者認為應該對人類負責任?關於這個問題,科幻中有著大量的警示故事。一個特別恐怖的案例就是詹姆斯?提普垂(James Tiptree Jr.)撰寫的《蠅之滅》(The Screwfly Solution),該作品於1977年獲得了星雲獎。劇透一下: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發現對人類可怕的大屠殺可能只是某些外星房產中介在賣房前打掃後院。

科幻作家和導演都喜歡用外星威脅這個比喻。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導演曾在《異形:契約》(Alien Covenant)中設想過,人工智慧可能會帶來一個可怕的後果,外星物種要比人類更應該倖存下來。

在雷德利·斯科特的《異形:契約》中人工智慧與排外的外星人結盟

有什麼理由讓我們相信到訪地球的外星人要比抵達美洲或太平洋島嶼的殖民者更崇高,或破壞性、敵意更少嗎?也許他們會認為地球是一個流放罪犯的好場所,就像澳大利亞的博特尼灣一樣。對生於斯死於斯的地球人而言,這可能不是一個好兆頭。

黑洞

霍金對科學做出的最重要貢獻當屬對黑洞的性質和特徵的研究。當霍金的作品在60年代末開始湧現出來的時候,黑洞成為了科幻作家們格外關注的熱門話題。

也許討論黑洞這個概念的最著名圖書就是霍金於1988年出版的《時間簡史》了。此前,黑洞這個概念也出現於一些大眾媒體中,甚至是1979年迪士尼的電影中,但是其中對黑洞的刻畫或描述並不太符合實際。

迪士尼電影中不太符合實際的黑洞

雖然已對黑洞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星際穿越》(Interstellar)中對巨人(Gargantua)黑洞效果的描述方面仍存在著錯誤,不過這足以引發公眾的興趣,並可以抵消大眾媒體報道對其進行的批判。同時,還由此產生了一篇學術論文,詳盡地描述了黑洞的真面目。

越來越真實的有關黑洞的意念圖像——a:《星際穿越》中的黑洞,c:論文中(更加)真實的圖像

黑洞也成為過音樂中的主角,有關黑洞的音樂名列音樂榜單前列。

超越無限

霍金和其他科學家發現了對科幻產生重要影響的東西了嗎?或者說他們只是做了作家和專家們已經知道的事情的宣傳員?

答案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顯然,公眾對「宏大科學」的理解,更有可能讓「非專家們」創造出更容易理解和討論的科幻作品。伴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這種情況也改變了科幻的本質——科幻作家和製片人不能再生產「懶惰的」作品,而是通過呈現未知的事物來避免這種情況,比如庫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遊》末尾所做的那樣。

即便霍金及其同時代的人提高了科幻受眾之外的人對人工智慧、外星人,甚至是黑洞的認知,但是早在霍金之前,歷史上對這些話題也進行過大量的討論。

然而,有一件事情是明確的:即便科學為很多歷史上已經過時了的科幻小說提供了前提,但是科學和科幻之間的聯繫仍然十分緊密。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思派 的精彩文章:

人工智慧整體技術體系和國內外發展情況
2018前瞻:存儲領域的五大發展趨勢

TAG:三思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