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英倫四強不能組成英國隊?是他們不愛國嗎?
「危機恰恰在於,舊的正在消亡,新的尚未誕生,許多病症紛紛在這青黃不接的事情冒出頭。」——安東尼奧-葛蘭西(Antonio Gramsci,1891-1937)
記者:「首相,您聖誕節想要什麼禮物?」
戈登-布朗(Gordon Brown,1951-):「我希望2012年奧運會,有一支代表英國的球隊。」——2008年,唐寧街記者會
布朗首相為組建一支英國代表隊操碎了心
「四國分立」有緣由
在哈布斯堡王朝日漸衰落的年代,波西米亞(Bohemia)以獨立國家身份申請加入國際足聯的會員,希望國際間認可其在運動賽場上的主權,有意以此作為捷克獨立建國的序曲。一個多世紀以來,巴塞羅那和畢爾巴鄂競技(Athletic Bilbao)兩支俱樂部一直是加泰羅尼亞和巴斯克地區建構民族認同,與西班牙王國對抗的主力角色。1991年南斯拉夫解體,克羅埃西亞的薩格勒布迪納摩隊(Dinamo Zagreb)和塞爾維亞的貝爾格萊德紅星隊(Red Star Belgrade)也在足球場上拉開克羅埃西亞獨立戰爭的序曲。這不是比喻,他們真的開打,球賽演變成一場全武行。克羅埃西亞極端分子群體攻擊他們的塞爾維亞對手和南斯拉夫聯邦警察。
薩格勒布與貝爾格萊德的比賽引發足球戰爭
除了上述案例,想像的共同體也曾在更正式的場合上演其它形式的公開行動,但很少能像足球一樣盛大且自動自發。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推行過更多有意識的文化介入和文化發展,但就某種程度而言,只有真正回到大眾層面,國家才是活的,才能夠被發明出來。
新時代的國家意義為「想像的共同體」
在大英帝國的垂暮之年,不列顛群島的足球場內也上演著追求國家認同的政治觀。並非所有徵兆都是病症,但期間不乏短暫的新氣象,但衰敗的跡象確實存在。一個堂堂奧運主辦國,足球是國民運動,怎麼會連組織一個國家隊都這麼困難?對英國這個病人來說,更大的警訊在於,這件事竟然是首相最大的政治願望。這有部分固然證明了布朗首相對足球的熱愛,以及他孜孜不倦鑽研細節的工作狂傾向。但他這番話並不只是作秀,還表現了深謀遠慮的政治觀,如同布朗本人曾主張的:「關於英國的未來,所有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幾乎都與『何謂英國』脫不了干係。」
旗幟之下,何謂英國?
當初之所以會產生國家隊爭議,乃是因為世界足球的運動地理學脈絡,與奧運的發展有所不同,不列顛群島的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的足球總會分別成立於1863年至1880年間。當年似乎沒有誰會建議足球應該照一個英國的基礎經營,新成立的足球總會如同聖公會(Anglican Church)一樣,皆依循文化/國家的界線組成。英國的這四個構成國,被很古典的合稱為「家國」(The Home Nationas)。
嚴格上講,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代表隊並不是國家隊,而應被稱為「家國隊」
整個19世紀,所謂國際足球就是這四個家國間的競賽。1886年,他們共同組成國際足球規則的制定機構,國際足球協會理事會(International Football Association Board,簡稱IFAB)。現今統籌世界足球賽事的國際足聯則一直要到1904年才成立,創始國也未包含英國。眼見7個歐陸國家足球機構才剛展開翅膀,就孵出這樣一個礙眼的計劃,四個家國講好聽是不感興趣,講難聽則是心懷敵意。剛剛萌芽的國際足聯不像現在地位崇高,他們急欲拉攏英國的所有構成家國入會員。四個家國向來沒有認定會合併成一個「英國足球總會」。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會享有如此待遇。波西米亞要求脫離奧匈帝國加入的提案遭到拒絕;德國要求按照每個 「邦」都有一個席位,同樣也遭到駁回。
IFAB目前也在正常運作
1947年,「大不列顛隊」(Great Britain)與「歐陸聯隊」(The Rest of Europe)舉辦了一場友誼賽,為戰後經費拮据的國際足聯募款,同時慶祝家國回歸國際足聯管轄。他們在兩次大戰間期兩度脫離足聯,整個1930年代都避不參與國際足聯事務及世界盃足球賽。國際足聯本來有「一國一隊」的規定,但作為交換回歸的代價,國際足聯制定的新章程破例允許聯合王國的四個家國分別加入,成了規定的唯一例外。從此之後,「大不列顛隊」只再出現過一次,1955年他們穿上北愛爾蘭的球衣對陣歐洲聯隊,慶祝北愛爾蘭足總成立75周年。
最近一次英國代表隊出戰於1955年
奧運會與我無關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創立於1894年,沒有比它更早成立的奧運委員會需要它去協商,也沒有任何機構比它更悠久、更有實力,需要它去配合。事實上,是先有國際奧委會,各國的奧委會才應運而生,不像國際足聯只需要管好足球,國際奧委會要管的運動項目範圍更廣,但其中多項在英國已有全國性的組織。國際奧委會成立之初,就與國際政治情勢有更密切的關係,向來處理國家認可的問題,必須步步為營。因此,在國際奧委會由上而下建立了全球運動秩序的同時,派隊參加奧運會的,一向是英國奧委會,而不是英格蘭和蘇格蘭奧委會。其中,英國的足球代表隊在其他本土足協的默許下,歷年都又英格蘭足總主持出賽。但因為奧運足球賽的形式尤未成熟,賽事的重要性也低,也沒什麼好讓任何足球行政官員操心的事。況且英國代表隊表現太差,1860年是最後一次通過資格賽,1972年後更索性放棄參賽。
英國媒體曾幻想出2012年強大的英國代表隊
2012年倫敦奧運會,英格蘭足總小心翼翼的支持組成「英國代表隊」的構想,但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的足總並無此打算。不止如此,他們還堅決反對這個構想,理由也很充分。因為過去30年來,英國在統管足球的委員會裡佔了太多席次。國際足聯高層不論於公於私,都已經對此表露出明顯嫌棄,英國不只一個國家內又有四國四隊,而且每個家國還必須保證擁有副理事長的職位,在國際足聯理事會八個席次中就佔了四個,理事會又到現在還是足球比賽規則的監管單位。英國的各個足總十分在意這種指責,即使職業球員在1984年獲准參加奧運會(不過只能組成U23隊伍),四個家國都表示絕不參賽。1992年和1996年奧運會,蘇格蘭隊兩次靠著U21青年隊在歐洲賽事的表現取得奧運資格,但拒絕出賽。英格蘭隊在2008年也是一樣。
英格蘭青年隊相當具有競爭力
儘管國際足聯發出聲明,布朗首相也在三保證,凱爾特地區足總(The Celtic FAs)一樣不領情,認為自己要是現在低頭,合組了英國奧運足球代表隊之後,在奧運以外的賽事壓力也會節節攀升。對某些人而言,這攸關的並不只是個別足協的存亡。前蘇格蘭教練克雷格-布朗就說他「寧可以蘇格蘭的身份輸球,也不想以英國的身份贏球。」蘇格蘭足總明確表示,足總不會阻止任何蘇格蘭球員加入英國代表隊,但是球員會受到「教育」,讓他們知道在球迷眼中,這是叛國的行為,是為了一己之利罔顧群體利益。
蘇格蘭球員被警告不得代表英國隊出戰
從英國最後一次參加奧運足球賽至今,半個世紀以來,很多事都有所改變。一方面四家國在國際足聯內的地位越來越岌岌可危,使得英國代表隊的提議在凱爾特地區足總眼中都像是「誘人上鉤的騙局」。除此之外,自從愛爾蘭獨立以後,「英國特色」從未像現在一樣,那麼泛政治化且爭議重重。布萊爾與布朗首相執政期間,在蘇格蘭與威爾士推行權力下放,在愛爾蘭也推動和平發展有所成就,使移交政府重回北愛爾蘭的議會大廈。
但工黨政府這時候發現,自己官方上領導的大不列顛王國,不論人口組成或制度面上都越來越英格蘭化。由於極端的英格蘭種族民族主義規模雖小,但活動頻繁。工黨政府一方面擔心這一點,一方面又清楚知道,若是少了威爾士和蘇格蘭的廣大民意支持,只有英格蘭的政治體制,對工黨大為不利。布萊爾和布朗因此都積極提倡所謂的「英國特色」。他們最成功的策略是和王室成員保持友好,下自帶安娜王妃去世後進行公開操作,上至熱情舉辦2002年女王在位50周年的紀念活動。相較之下,面對盛極一時的「酷不列顛尼亞」(Cool Britannia)風潮,工黨政府笨拙的想加以利用,試圖靠文化產業在商業上取得的成功,重新打造英國的品牌形象,結果並沒有那麼順利。更失敗的是千禧年空洞的慶祝活動,活脫脫只是在強調倫敦不成比例的財富和權力,在這樣的時空脈絡下,組成一支英國足球隊參加英國奧運會的想法,不僅來得太晚也過於理想化。
「酷不列顛尼亞」在年輕人中很受歡迎
布朗首相不在其位之後,還是收到他的聖誕禮物。2011年,英國奧委會宣布四支足球家國隊達成了一項「歷史性協議」,2012年將能夠看到英國的男女足球代表隊出賽奧運會。飯可以亂吃,但話不能亂講。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足總一聽到就立刻跳出來打臉說:「根本沒有和我們討論,哪來的什麼歷史性協議。」事實上,組成英國代表隊是英格蘭足總單方面的責任,國際奧委會和國際足聯都通過了這項動議。
英國最終派出了一支沒什麼競爭力的球隊出戰倫敦奧運會
代表隊制度上的英格蘭特色,在任命斯圖亞特-皮爾斯(Stuart Pearce)出任主教練以後昭然若揭。球員時代的皮爾斯以身披英格蘭戰袍時如瘋狗般兇猛的表現文明,自家院子里還會定期豎起巨大的聖十字旗。當時的女子隊教練霍普-鮑威爾(Hope Powell)是個倫敦黑人女同性戀。這就是英格蘭。保守黨的體育大臣休伊-羅伯特森(Hugh Robertson)被迫拉下臉乞求:「我知道有政治因素,我知道道德敏感,但拜託行行好,我們能不能先把政治擺在一邊,專心談談運動員的事。」他的懇求沒人理會,各家國的球迷團體也都猛烈反對這項計劃。某些地方也是聽得到支持者聲音的,尤其是英格蘭與蘇格蘭混血的族群,他們不屑於支持英格蘭隊,認為英國代表隊會是更自在的歸屬。只是他們的族群人數太少,分布也太稀疏。
皮爾斯來當英國隊主教練,這個意圖太明顯了
辦奧運,激發愛國情
2012年倫敦奧運會必然會為想像的英國共同體帶來集體回憶,但這個角色不會由英國足球代表隊來扮演。事實上,成功粉碎英國民眾對奧運會的淡漠嘲諷、麻木無感和批評炮火,激起人民情感與愛國潛力的根本不是運動賽事。西蒙-庫珀在觀賞開幕式典禮時形容:「我發覺自己怪怪的,胃裡面一陣翻江倒海,一開始還以為是運動賣場的可疑雞肉三明治害得我吃壞了肚子,但後來我認出了那是什麼感覺,那是英國人的愛國情操,我第一次有這種感覺。」
著名足球作家西蒙-庫珀
導演丹尼-鮑伊(Danny Boyle)別出心裁的用英國庶民文化史上的種種場景,編排出一連串表演場面,運用了電影、有線電視和馬戲團的視覺語言,半是浩大的西區音樂劇,半是壯觀的搖滾演唱會。典禮開場首先出現的是一段英格蘭鄉野的景象,好像兒童頻道會看到的一樣,諷刺味十足。接下來進入現場表演,用音樂劇《霧都孤兒》(Oliver!)的風格展現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艱苦與奇蹟。之後快速帶過戰爭與哀悼,有凱爾特諸國串場演出,由蒂姆-伯恩斯-李(Tim Bernes-Lee)代表的英國科學研究者也登台亮相。不過,情感最高峰是留給了王室與名人,流行音樂和公費醫療:魔法保姆瑪麗-包平斯(Mary Poppins)與國民保健署聯袂現身,詹姆斯-邦德帶來的女王跳傘入場,貝克漢姆划船傳遞火把,保羅-麥卡特尼和憨豆先生粉墨登場。到頭來,整場表演的意義含糊,但看起來和聽起來都十分像是民眾日常對於「英國特色」的片段認知,因此能引起共鳴。
女王跳傘成了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的重要噱頭
這個國家已經準備好透過奧運看見自己,只差在賽場上獲勝就能讓剛燃起的愛國火苗熊熊燃燒。接下來兩個星期英國奧運代表團摘下了國家自1908年以來最多的奧運獎牌,包括29枚金牌。BBC運動台的愛國火力全開,董事長馬克-湯普森(Mark Thompson)甚至不得不提醒他們,奧運會有205個參賽國,別忘記多報道一些其他國家的動態。
一枚枚金牌激發了英國國內的愛國熱情
不過,對大多數評論者而言,英國特色突然竄紅,確實值得額手稱慶。桑德布魯克就是最開心的一個,他切身感受到那種喜悅,在《每日郵報》上寫道:「看到這麼多英國運動員,一邊聽國歌響起一邊抹眼淚,那麼多米字旗飄揚卻無需為熱情感到愧疚,實在是感人至極。」不論左派右派在報章媒體上都有許多相似的言論,奧運會與其展露的英國特色受到各種形式的讚美。奧運志願工作者無償勞動卻親切友善。軍人也展現出國家的團結與服務精神,與低劣又愛錢的私人企業G4S形成鮮明對比。G4S在該年夏天居然未能履行與主辦單位的合約,因而被刻畫成反派角色。
雖然被指「寒酸」,但奧運開幕式仍有震撼之處
賽場上的勝利要歸功於科技創新、技術專業結合上個人的努力,有時這也被視為是使英國製造業發達的國家強項。所有英國贏得的獎牌當中,索馬利亞出生的倫敦人田徑選手莫-法拉(Mo Farah)在長跑項目奪下的金牌,最能反映出新時代英國特色。桑德布魯克自然把莫-法拉摘金拿來影射政治:「後殖民年代,有什麼比一個團結包容的國家更有象徵意義?對於那些堅持英國特色已死,多元文化才是未來的人,這難道不是最好的回答?還有什麼比這件事更能打臉那些心胸狹隘的民族主義者?他們妄想分裂我們的國家,把英國拆成細小的碎塊。」
法拉為英國獲得的金牌成為新時期國家認同的一部分
被妖魔化的工人階級
在各界沾沾自喜、大放厥詞的時候,奧運足球錦標賽雖然也吸引了上百萬觀眾,但幾乎沒有擠進主流奧運報道。英國男子與女子代表隊雖然都通過了小組賽,但都在16強賽敗下陣來。此後足球就從奧運新聞和奧運論壇上消失,一切都要到奧運結束後製作第一篇回顧報道,英超賽季也開打了,足球才重新回到奧運故事當中,只不過這時候足球沒被當成「英國特色」的使者,反倒被視為索多瑪和蛾摩拉,是萬惡之源。傑弗里-惠考夫特(Geoffrey Wheatcroft)就惡毒的碎嘴道:「我們從自行車手、皮划艇賽手和長跑選手光明磊落的表現,回到一場巨大的嘉年華。那裡會充滿作弊、粗暴和貪婪,它名叫英超。」無數的文章曾責問道:「為什麼足球選手就不能和奧運選手一樣?為什麼足球觀眾不多效法奧運觀眾?」
英格蘭球員們被指粗野、貪婪,缺乏忠誠
這類說法當中,很多都存有隱而未宣的假設,奧運期間觸發的一項類似爭論說的比較明白。薩頓信託當時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英國奧運代表團內有近四成選手上過私立學校。奧運的國度儘管種族多元,偶爾也會出現工人英雄,但其實是中產和上層中產階級的活動。可是足球的主要觀眾,最重要的是所有足球運動員,都來自工人階級。在惠考夫特看來,既不文明也不愛國:「我們那些薪資破表、過度受寵的足球運動員對俱樂部都少有忠誠可言,對國家就更不用說了。哪裡像奧運會把愛國主義的污名打磨得煥然一新。」
相比足球運動員,奧運選手的社會出身更高,受教育更好
當代英國普遍將工人階級妖魔化,他們只不只被罵窩囊粗俗,現在還背負起叛國的指責。為足球與足球運動員辯護的人很少,《獨立報》的記者山姆-華萊士(Sam Wallace)是少數深入探討足球兒童生活的人。這些踢足球的孩子人生複雜且困難重重,從國內最弱勢的村鎮社區被徵召進進球隊,要在現代足球瘋狂的世界裡找到個人與職業生涯的道路。布朗首相的願望成真,倫敦奧運幫助形塑了新時代的英國特色,但在這樣一個英國,支持保守黨與自由黨聯盟的人遠遠多過於新工黨政府的支持者。英國特色未死,但以它現在的形態,不可能在足球界滋長。只要看看過去20年來英國四個構成國的國家足球認同,就能充分說明這一點。
奧運選手一定帶著愛國情懷去參賽的嗎?


※世界盃小眾巨星群英匯(一):巴西天才迪迪,落葉球鼻祖
※零身價的他成大巴黎最佳引援,前皇馬十號向俄羅斯發起衝刺
TAG:仰卧撐足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