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春天,走進一所「美」的學府

在春天,走進一所「美」的學府

來源:新華視界(ID:xinhuafoto)

江南四月的朦朧煙雨中,

一所以「美」命名的學府,

度過了90歲生日。

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

林風眠、潘天壽、黃賓虹、吳冠中

……

這些響徹中國藝術史的名字,

都曾是它90年風雨的見證者。

《國美春秋——清明》 許江 孫景剛 鄔大勇

它承載著大師厚望

1928年的這個時節,

西湖畔,孤山下,

水光瀲灧,亭台樓閣。

「國立藝術院」

(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創立。

1929年3月16日,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國立藝術院在杭州孤山校址開課,全體師生課後合影留念(上)。2018年3月16日,師生們在原址合影,一如九十年前開課第一天。

校址由蔡元培先生親自選定,

開學儀式上,

他振臂疾呼:

「……在西湖設立藝術院,

創造美,

使以後的人都移其迷信的心為愛美的心,

藉以真正地完成人的生活。」

1929 年下半年,國立藝術院部分師生在校舍一角哈同花園合影。

1931年5月22日。

另一位新文化運動的大將,魯迅。

寫就了一篇雜文

《「一八藝社」習作展覽會小引》。

當時,國立藝術院已更名國立杭州藝專。

而這所學校的熱血青年組成的「一八藝社」,

當時正在上海舉辦

中國首個新興木刻作品展。

這些青年學生,

得到了魯迅的大力支持――

「現在新的,年青的,沒有名的作家的作品站在這裡了,以清醒的意識和堅強的努力,在榛莽中露出了日見生長的健壯的新芽。」

它記憶著「為藝術戰」

以美術來喚醒人心

在這個歷程中,

中國美院聚集和培養了一批美術大師。

幾代人用美術生命,

踏出一條內涵豐厚而又特色鮮明的路。

林風眠擔任首任校長的時候,

他才28歲。

在此之前,他留法學習西洋畫,

探索中西調和道路。

林風眠(左一)與國立藝術院首任教務長林文錚(左二)、首任西畫系主任吳大羽

林風眠是蔡元培

「以美育代宗教」理論的追隨者,

也是藝術救國思想的實踐者。

至今,他的口號「為藝術戰」

仍令人熱血沸騰。

觀眾在參觀林風眠師生聯展。 新華社發

他認為藝術要有個性、民族性、時代性,

「藝術是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的,

形式應該服從內容的需要。」

這些見解,

在當時的中國藝術界還是很可貴的。

林風眠在《民間》《人道》《人類的痛苦》

等巨幅作品中

表現了當時人民痛苦、抗爭、追求的面貌。

他的《春晴》《江畔》《仕女》等作品,

走出了東方,融進了西方。

《仕女》林風眠

圖為林風眠的作品《漁村的豐收》新華社記者李鵬攝

吳冠中是林風眠的弟子。

在林風眠「中西調和」的框架下,

他一方面推動油畫本土化,

另一方面促進中國畫現代化。

88歲那年,他最後一次回到母校辦展,

對年輕的校友說:

「真正激動的感情,才會有震撼人心的作品。藝術是『修道院』,是要捨棄生命的!」

吳冠中巨幅油畫作品《周庄》 新華社記者李鵬攝

《長江山城》吳冠中

吳冠中說:

我有兩個觀眾,

一是西方的大師,

二是中國老百姓。

二者之間差距太大了,

如何適應?

是人情的關聯。

我的畫一是求美感,

二是求意境,

有了這二者我才動筆畫。

它主張著「東方美學」

潘天壽一生兩度擔任這所學院的校長

他特長工筆花鳥、山水畫,兼擅指墨畫。

風骨遒勁、清朗明豁的宏章巨構,

在中國畫史上獨樹一幟。

1963年,潘天壽給國畫系花鳥班學生上課

《小龍湫下一角》潘天壽

他認為,

「一民族之藝術,

即為一民族精神之結晶。

故振興民族藝術,

與振興民族精神有密切關係。」

他以自己的創作駁斥了對國畫的輕視。

在他的帶領下,

學院建立了完備的國畫和書法高等教育體系。

《雁盪花石圖卷》潘天壽

中國美術學院的象山校園,

每每會在國內的「最美大學」

排行榜榜上有名。

它的設計師是美院建築藝術學院的院長

王澍教授。

這位喜歡臨摹法帖的建築師,

甚至把《溪山行旅圖》的意象都融入了校園。

2012年,

他榮獲了有「建築學界諾貝爾獎」

之稱的普利茲克建築獎。

頒獎辭說:「他的建築獨具匠心,

能夠喚起往昔,

卻又不直接使用歷史的元素。」

象山四季·春

象山四季·夏

象山四季·秋

象山四季·冬

2016年,

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在杭州舉行。

「美學江南――中國人的生活藝術」展

吸引了中外貴賓的目光。

在中國美院美術館裡,

書法、國畫、青瓷、水印版畫、絲綢服飾……

展現了中國人日常生活中

最精微的品位和審美。

峰會的會標也由學院教師設計,

意象來自西湖上的座座拱橋。

設計團隊說,

希望優雅而詩意地展示中國。

「美學江南-中國人的生活藝術」展

G20主題花壇燈光璀璨。新華社記者張鋮攝

在王澍設計的校區里,

日本建築師隈研吾

設計了展現中國民眾生活藝術的民藝館。

普利茲克獎得主阿爾瓦羅·西扎

則設計了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

重點收藏來自德國的包豪斯作品。

在這裡,中西藝術沒有對立,

而是更主張東方美學。

圖為民藝館

圖為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

「藝術教育最重要的,

是要有很強的中國文化的主體精神,

要樹立『東方學』為思想核心的文化信念。」

作為中國美術學院的現任掌門人,

許江教授多年來一直強調東方美學的意義。

「通過美育教育培養一批人,

通過這些人將凝結『東方美學』的文心發散出去,

傳播出去,感染他人。」

《葵峰》 許江

九十年風雨中,

這些相聚在西湖之畔的藝術家們,

代代相傳,矢志不渝。

正如國立藝術院西畫系主任吳大羽教授當年所言:

「懷同樣心愿者,無別離!」

策劃:何玲玲、方益波

記者:朱涵、馮源

圖片:中國美術學院提供(除署名外)

監製:易艷剛 | 責編:雷琨 實習生李蔚瑄| 校對:趙岑

東方美學,源遠流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快訊:許其亮、張又俠為中央軍委副主席
極其罕見的28張照片,看完有點吃驚!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