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的精神科醫生,你們還好嗎?
發現醫生居然是病友,你會怎麼做?這個話題的前提是,精神科醫生也可能患抑鬱症、雙相障礙或者精神分裂症等等疾病(要是這些疾病也有「疫苗」就好啦),就像胸外科醫生也可能得肺癌一樣。

Domestic Pressures
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Jóhann Jóhannsson
00:00/00:00
那麼,有雙重身份的醫生就一定在其專業領域毫無建樹、就應該滾出醫療行業嗎?當然不是。
相信很多看過《躁鬱之心:我與躁鬱症共處的三十年》的朋友都知道,其作者凱·雷德菲爾德·傑米森擁有躁鬱症患者和精神科醫生的雙重身份。拋開她的學術成就不說,堅信「大聲疾呼都比繼續保持沉默更好」 的她撼動了(他們的)社會對心理疾病患者的偏見,並且推動了美國心理疾病患者的保險平權進程。
類似地,心理疾病患者並非不能系統學習心理學/精神病學。
下面這位TED講者Eleanor Longden在大學時期產生幻聽後被確診為精神分裂症患者,她甚至被其醫生吐槽說「你要是得了癌症還好些,精分可要難治多了!」
也許是得益於她的支持系統和知識體系,在她看來,這些聲音其實是在響應過去的傷痛、幫她看清那些並非無解的問題,而不是與她為敵。基於這樣的認知,她在治療後重返學校,獲得了心理學碩士學位,後來更是成為國際聽聲組織的籌劃人員之一。
TED | 內心的喧嘩
因為不少病友有人格解體和幻聽的困擾,此處我們不妨跑題一下。
很抱歉,我在換醫生、被確診了人格解體之後,僅僅把這個名詞帶入病友群體的詞典,卻沒有強調醫生和我的共識。我們一致認為,人格解體(尤其是身體解體)是一種常見的保護機制,並不需要刻意治療。
視頻中,講者認為聽聲(我們所謂的幻聽)是一種生存策略、一種在異常情境下的合理反應,而不一定是旁人需要包容的精神病性癥狀。在遵醫囑的前提下,我們也許可以用類似的認知來重新審視自己的「癥狀」?
#讀者留言#
小可愛:
很正常,還可以和ta交流心路歷程、互相鼓勵。讓ta從醫生的角度講講自己的感受,ta應該會樂意說的。
Emile:
這是個美好的想法,不過也許醫生有自己的考量(職業生涯等等),所以在國內還沒有公開病情的醫生?我們公眾號特別希望收到精神科醫生的投稿~想聽到更多元的聲音!
羅密歐是她的:
這樣會更加不信任好吧!深知自己發病的時候判斷有多不靠譜,結果醫生也不靠譜?
Emile:
確實會引發信任危機,所以還是不要知道的好[捂臉]。不過,關於自己的醫生是不是精神病患者,我們是否應該擁有知情權?
羅馬數字控:
①一個人不能同時擔任我的醫生和病友這兩個角色。病友是沒法做你的主治醫生的。相信醫生也有自控能力,不站在病友的角度跟你交流。就算醫生病了,也不會告訴面診的病人。
②和病友在一起,也不能徹底拯救自己。抱團取暖能得到什麼?憑什麼說醫生病了才能理解你?
③「如果醫生是病友」這種問題就是白日夢,想想的資格都沒有,別做夢了。
Emile:
①類似於諮詢師和來訪者會避免雙重關係,我們和自己的醫生確實沒必要發展成相互交流的病友關係。
相信醫生不會在面診的時候展現自己作為患者的那一面,和我們一起「瘋」到不自知。
②大部分病友在交流的時候不會傻到期望對方能拯救自己。雙相這個共同的標籤不能掩蓋個體之間的差異性,你和一個病友能否成為好友的概率跟你和一個室友的差不多。有人覺得醫生不能理解自己、醫生是在用想像力治病。其實,想像力就夠用了,肯發揮想像力就可能激發出同理心。
③這也許是個不明智的問題,但比起沒收提問權抹殺好奇心,我寧願討論問題。今天剛好去複診,我問醫生「精神科醫生裡面有沒有患者呀?」她一如既往地說話口吻特別酷:「沒必要問不利於你的治療的問題。」畢竟,「有」會導致我猜想那個有病的醫生是不是她,「沒有」會導致我評價她不誠實,怎麼回答都會招致我對她的不信任。
漂浮的喵星人:
那隻能換個主治醫生,然後叫這個醫生不要當醫生了。
Emile:
信任破滅了,換醫生當然沒問題。
你的忠告讓我發現,我們一直在呼籲社會接納精神病患者,但是自身卻不一定真正接納這個群體。
心理疾病有生理基礎,有心理疾病不等於喪失理智變成傻瓜,這些觀點就像是我們去污名化的一個有力武器。同樣相信這兩點的你,為什麼不會懷疑得了肺癌的外科醫生的專業能力,卻會質疑得了心理疾病的精神科醫生?
我並不認為前文中的兩個例子屬於倖存者偏差。醫生畢竟是專業出身,也就更清楚怎樣做對自己的病情有利。其次,他們通過系統的培訓,能一路走到可以獨立出診的階段,相信大腦發育程度還是不錯的,預後表現也許高於平均水平。
當我們談論雙相患者,我們在腦海里、在語境中往往不包括得了雙相的精神科醫生。生病的精神科醫生,你們還好嗎?
炸彈:
以引誘他發病為己任。
泥石流:
講真,我想怎麼做完全取決於主治醫師長得好不好看。如果他是個大帥比,我就安安心心就診吃藥,然後不擇手段地掰彎他再(v.)了他!或者直接就(v.)了他! 如果他是一個大丑比,那麼就醫患關係好了。要什麼手錶?要什麼自行車?我繼續做我的泥石流,他愛幹啥幹啥去。女大夫不在考慮範圍內。
Emile:
社會社會,惹不起二位...
醫學生爆料:
醫學生表示這話題應景極了。猶記得當初我去學校附屬醫院的精神科看病,醫生一聽說我是本校學生,立刻眉開眼笑,一通宣講,大意是精神科歡迎你!將來選精神科吧!我們這裡將近五分之一的醫生都是你的病友呢!當時感覺就是誤入傳銷現場......
Emile:
_(:з」∠)_真的嗎......
歡迎醫學生、精神科醫生、心理學系學生和心理諮詢師來投稿啊!!!
編輯:Emile


TAG:雙相躁鬱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