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位醫生墓志銘的生死智慧,發人深思!

這位醫生墓志銘的生死智慧,發人深思!

導讀

今天,我想說的是這些鐫刻在墓碑上的那些經典文字。

來源:醫脈通 作者:張雨雨

GIF

撒拉納克湖是美國紐約東北部的遊覽勝地,這裡原是一座伐木小鎮,1884年,醫生特魯多(E.L.Trudeau)在撒拉納克湖畔創建了美國第一家治療肺結核的戶外療養院,幫助和治癒了無數患者。

1915年,特魯多醫生去世後,埋葬在他生前所喜愛的撒拉納克湖畔。現在,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醫生來到這兒悼念特魯多,寄託哀思,重溫他的醫學情懷。

而今天,我想說的是這些鐫刻在墓碑上的那些經典文字。年華的流逝,非但沒有讓這些字跡變得斑駁,反而熠熠閃光,它不止鐫刻在特魯多醫生的墓碑里,還鐫刻在了每個醫生的心裡。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這是特魯多的墓志銘,卻一直激勵和感染著後來的行醫者,當我們迷惘、失望、痛苦、困惑的時候,它猶如大海深處的燈塔之光引領著我們,緩緩靠近海岸。

GIF

被治癒,讓我選擇了行醫生涯

高中畢業的時候,在志願一欄上,我毫無猶豫地選擇了臨床醫學,同學好奇,「你為什麼要去學醫,聽說學醫很累的?」

十四年以後,我已在臨床一線工作了整整九年,如果能夠回到過去,我依然會保持初心,在志願欄上,毫無猶豫地選擇臨床醫學。

有的人,選擇一種職業,是機緣巧合;有的人,選擇一種職業,是迫於無奈;有的人,選擇一種職業,是一種難以言喻的信念,有了信念,才會堅定,有了信念,才會熱愛。

從小體弱多病,母親每次背著我去附近的一家診所看病,醫生的細緻與溫和都讓我牢記在心。如果有這麼一種職業,能幫助別人解除病痛,為什麼不去選擇呢?

高考分數公布之後,我如願以償地讀了醫學院。

在那座溫暖的南方城市裡,我度過了漫長的五年時光,每天抱著大部頭醫學書不停鑽研,而一想到在不久的將來自己會成為一名醫生,內心立刻如同打雞血一般,瘋狂地跳動。

直到真正成為一名醫生後,才發覺一切並非那麼簡單。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僅僅有激情是不夠的,特魯多醫生用一生的時間悟出了行醫真諦,而做醫生,做得越久,就越能感到,這句墓志銘的真實、深刻,它充滿哲理,又滿是鼓勵。

GIF

用樂觀的態度、堅強的信念,常常去幫助

做醫生之前,我們認為所有的病都是能治好的;做醫生之後,做得越久,就越能知道,似乎能治好的病就沒有幾種,特別是作為一名內科醫生,這種困惑會更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腎衰竭等等,你說這些病能夠治癒嗎?事實上,它們依然是醫學界的難題,隨著人口老齡化,慢性病正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一大殺手,所以,有人常說,做內科醫生,往往沒有成就感。

一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能一年要住院四五次,即便每一次都有好轉,但是離開醫院卻維繫不了多久,所以內科醫生,常常面對的是熟悉的面孔

曾經,面對這些慢性病患者,我也充滿迷惘,在反覆的醫患溝通中,我甚至有些焦慮,我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但是當我一天天真的成長起來的時候,我告訴我的學生,我們要治病,但是直面的卻是患者,如果一個醫生時刻生活在悲觀、迷惘之中,那麼患者會怎麼辦,所以一定不能將消極的情緒帶到工作中來,患者需要的是醫生樂觀的態度、堅強的信念,那才會讓他們看到生命的曙光,讓他們增加抗擊疾病的信心。

而這,正是特魯多醫生所說的,常常去幫助。

GIF

當醫生久了,也別忘了總是去安慰

很多患者都是極為不幸的,一方面,他們飽受疾病的折磨,痛苦不堪;另一方面,他們的精神世界極度糟糕。久病床前無孝子,病久了,別說朋友了,甚至連至親的家人都可能不耐其煩。這時候,作為醫生,我們還需要保持一顆處處安慰的心。

在臨床工作中,經常能碰到晚期腫瘤患者,他們飽受身心痛苦的折磨,很多醫生甚至不願意去看這些患者,只是在他們喊痛的時候,開嗎啡等止痛藥物,讓護士去打。

曾經,一名晚期肝癌患者,在嗎啡止痛無效的情況下,我陪著他,儘力安慰著,直到他逐漸冷靜下來,連嗎啡都無法止痛,但醫者的人文關懷,卻能發揮很好的作用

只是更多時候,當醫生當久了,也變得越來越滑頭,很多醫生不願意把時間留給患者,三言兩語隨便打發,這樣的醫生,別說能夠安慰患者了,甚至會增加患者內心的負擔。

所以,我一直對我的學生說,來則安之,既然做了醫生,就得對得起良心,你平聲細語是說,不耐其煩也是說,為什麼不去選擇前者?

GIF

做醫生,要儘力治癒心靈

特魯多醫生說,有時去治癒,這是因為在漫長的行醫生涯里,他深知醫學的局限性。

有時,醫學更像是一把雙刃劍,化療能殺死腫瘤細胞,也能殺死健康細胞,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抗生素能殺死細菌,也會增加耐葯風險,如果一味濫用,還可能導致多重耐葯菌的發生。即便是一台小小的手術,切除了病灶,但也可能導致出血、感染等不良併發症。

所以,醫生的行醫環境充滿風險,必須得如履薄冰。

一個醫生,必須要保持三種心:愛心、耐心、初心。有了愛心,才會更加輕柔;有了耐心,才會更加細緻;有了恆心,才會不忘初心,一直保持良好的醫學素養。

在面對每一名患者的時候,即便有時複雜的病情讓我們束手無策,無法保證也難以保證能夠治癒,但是拋開病情本身來說,即便無法治癒疾病,我們也要儘力治癒心靈。

每一個患者,往往並不是單純的身體疾病,在長期飽受疾病折磨的時候,他們很容易出現複雜的心理問題,對疾病的恐懼、不安、悲觀、失望,甚至是絕望,這也是促使很多患者產生自殺傾向的重要因素。

所以一名合格的醫生,首先也應該是一名治癒系醫生。

我常常在想,做一名平凡的醫生,也許我們一輩子都默默無聞著,但如果你真正做到「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的時候,你會發現,那些美好的醫患瞬間,像一隻只熠熠閃亮的螢火蟲,溫暖你的心靈,照亮你前行的路,也讓你行醫的歷程充滿感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脈通 的精彩文章:

拿破崙、亞歷山大、大S,他們竟患有這同一種疾病
植樹節?醫護每天的工作量都能種出一片森林……

TAG:醫脈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