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了十幾年學,為啥沒人教過我這個?

上了十幾年學,為啥沒人教過我這個?

剛畢業的時候機緣巧合見過一個牛人,能夠在一周之內通過閱讀學習一個從未涉及的領域,開一門課程講給別人聽。他說他一天就能把十多本同主題的書籍重點看完,後邊的時間都可以用來打磨課程。

當時的我覺得他簡直就是天才,是普通人一輩子不可能企及的神一樣的存在。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我依然是原來的我,生活沒有因為見過牛人發生一絲絲的改變。

當我看到一本書《高效能閱讀》,才突然想起來那個閱讀大神,他哪裡是天才,不過是高效閱讀的技能掌握純熟而已。

而純熟的閱讀技能,顯然不是學校教出來的,而是刻意練習出來的。就像球隊訓練一樣,練習任何技能之前,我們必須要知道這個技能所需要的方法論。

《高效能閱讀》就是這樣一本提供高效閱讀方法論的書。作者原尻淳一是日本龍谷大學經濟學部的客座教授,為了寫這本書,他閱讀了百餘本閱讀方法的書籍,所以這本書可以說是閱讀方法精華的集合。

這本書中有三個點讓我很受啟發,也是我認為對於提高閱讀質量最關鍵的三個點。

第一,學會速讀。

很多人對速讀是嗤之以鼻的,認為讀書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速讀就像囫圇吞棗,速度是快了,結果看完更是忘的一乾二淨,因為沒時間過腦子。

這種想法顯然是對速讀的誤解。因為這裡說的速讀並不是快速的從頭到尾讀完一本書,而是快速的找到一本書的重點內容。

如何找到重點呢?原尻淳一給出兩個標準:快速「發掘關鍵詞」和「假說驗證」。詳細的閱讀步驟可以分三步:

首先,掃讀目錄。

掃讀也成為「檢索閱讀」,想像一下你拿到一張A4紙大小的滿滿一頁通訊錄,要在其中找到一個人的名字,這個時候你一定不會一個一個完成讀一遍來尋找,而是會分行或者分列的掃視,最後鎖定自己要找的信息。掃讀目錄也是這樣一種方法。

掃讀目錄可以說是發掘關鍵詞的第一步,從目錄中找到關鍵詞,預判自己應該著重閱讀哪些部分。然後進行假設,假設是指在目錄中確定關鍵詞的時候,把自己當成作者,想像自己針對這個關鍵詞會寫一些什麼內容。

其次,根據目錄,對特定章節進行跳讀。

跳讀是略讀的一種,很多人知道一本書不用從頭讀到尾,也想跳讀,可是不知道需要讀哪裡,放棄哪裡。原尻淳一給出一個方法:閱讀標題和黑體字。大部分實用性書籍都會在作者想要著重表達的位置用「黑體字」進行強調,所以我們通過閱讀大標題以及黑體字內容,就能輕鬆完成跳讀。

除此之外,在跳讀的這一步驟里,我們還需要在「這裡必須讀」的位置上貼上便利貼作為標記,以便於過後仔細閱讀。 便利貼還可以使用不同顏色的,並分別賦予不同的含義。比如紅色的可以作為作者強調部分;藍色便利貼可以用作與自己業務相關的啟發性部分;黃色便利貼可以用來表示詞句表達上值得借鑒的地方。

最後,仔細閱讀便利貼的前後部分。

掃讀略讀進行完,最後一步就是精讀了,精讀更不需要閱讀全書,只需要將便利貼標記的重點關鍵詞附近的內容進行精讀就可以了。這時候就用到了原尻淳一提到的找重點的第二個標準,假設驗證。具體做法是,將掃讀目錄時對關鍵詞做的假設與正文內容對照,找出「差異」。 也可以把自己仔細閱讀後的意見、新的創意等記錄下來。

經過以上步驟,我們會發現,閱讀一本書也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而且重點內容也不會漏掉。

總結一下《高效能閱讀》中介紹的速讀方法:懷又問題意識找到線索後,在其帶動下進行「快速、多次閱讀」。 書中一個圖例很詳細地呈現了速讀的整個流程, 詳見下圖:

第二,加快理解。

在各種信息唾手可得的時代,我們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感受越發深刻,好書太多,時間太少,根本讀不完,好遺憾。所以我們都想學習速讀,然而僅僅知道速讀的技巧就夠了么?這裡面我們忽略了一個隱含的前提是:你的理解能力足夠快,才能將速讀的技巧充分發揮。李笑來曾說過,「在我眼裡,沒有閱讀速度,只有理解速度,理解速度快,才能有效提高閱讀量。」理應如此。

《高效能閱讀》既然講了速讀,肯定不會放過理解,原尻淳一提出一個加速理解的方法叫「類比讀書法」。

營造「思考的主場」——垂直型閱讀。

有一個問題被爭論了很多年:我們到底要培養專才還是通才?其實越來越多的牛人給出了答案:先專後通

原尻淳一同樣持有這樣的觀點,他認為必須花大力氣主攻專業閱讀,不僅能夠掙錢自己的職業競爭力,還能打造自己「思考的主場」。當你遇到各種問題不得其解時,都可以回到「主場」來思考。這種在一個領域主題式深入閱讀的方法,叫做垂直型閱讀。

很多人學習了很多領域,每個領域都是淺嘗輒止,其實這樣恰恰南轅北轍。實際上,當你鎖定一個主題,深入思考的時候,使不得不同事思考其他很多事情的,

發揮「客場」的力量——水平型閱讀。

和垂直型閱讀相對應,水平型閱讀就是指我們日常說的通識領域,通過這種水平型閱讀,能使主場的知識掌握進一步深化。非專業領域的讀書,有時候會意外地為我們提供新的視角。

當我們形成一定的專業能力,擁有主場思維的時候,這種水平型閱讀對我們的作用可能就會更加明顯。

頭腦風暴式讀書。

《高效能閱讀》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思考技術與寫作技術》一書的作者板坂元先生每當思路滯塞或者覺得生活單調乏味時,就會去購買二十幾本雜誌,用兩天時間徹底讀完。買雜誌的時候,不能慢慢去看每一本雜誌的內容,拿起哪本就買哪本,盡量不要仔細看雜誌名稱。最後,他會買到股票、時尚、漫畫、體育、汽車、思想、烹飪 、旅行等各行各業主題的雜誌。當他把這些雜誌讀完時,通常就能夠從其他角度重新審視此前無法解決的問題。

說的誇張一些,戲劇的表演方法里可能就存在做演示的關鍵,團體運動的練習中就有總結業務項目的訣竅。

綜合以上三種方法,原尻淳一建議每個人讀書遵循「70:20:10模式」,這個模式原本是谷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公開的谷歌公司的投資基準比。現在用到讀書中來,是指我們需要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投入70%的資金和精力,在專業周邊領域投入20%的資金和精力,在完全未知的領域投入10%的資金和精力.

這樣的閱讀配比方式能夠讓我們的知識立體化。

第三,產出閱讀資料庫。

對於很多人來說,一本書看完就束之高閣了,腦海里記住的才是這本書的精華,這就足夠了。然而現實很殘酷,幾年之後這本書的殘留在腦海里的精華也會消失殆盡,真真是「雁過無痕」。這樣的讀書方法,即便讀了500本,當你要調取的時候,可能仍然需要搜腸刮肚。

要改變這種狀況也很簡單,原尻淳一建議每個讀書人都建立自己的「讀書資料庫」。

這麼說吧,假如你現在需要查找一個資料,第一反應是什麼?一定是找百度、GOOGLE之類的搜索引擎。建立自己的「讀書資料庫」的意思就是,將每一本讀過的書都進行精華提取,用合適的工具整理,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搜索引擎。

原尻淳一重點介紹了日本比較盛行的卡片式閱讀法,成果比較卓著的是日本作家梅棹忠夫的卡片系統以及鶴見良行的讀書卡、日記、照片系統,同時,他也極力推薦了網路上建立資料庫的幾種工具,比如像Evernote這種筆記軟體、像Facebook這種社交平台。

我們不一定都要使用書中提到的方法,但是產出閱讀資料庫這個概念我認為值得大力推薦。畢竟,隨著知識的日益增多,想靠大腦記住所有已經是妄想,當我們需要一個以前曾經整理到「資料庫」中的信息,通過搜索就能夠快速找到,為我所用,也是大快人心的一件事!

說白了,《高效能閱讀》就是教我們在讀書活動中做少得多的方法論合集,雖然個人感覺有些方法值得商榷,但是整體上還是值得一看,尤其是閱讀基礎差的同學可以看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西談書 的精彩文章:

TAG:西西談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