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消失的東方臉孔

消失的東方臉孔

大凡貧農要餓死了才會起義造反,只有活不下去的人才會冒險。在林則徐禁煙行動後,中國廣東大量的勞動力迫於生計,簽下了賣身契,被送往世界各地。他們沒有名字,在瘦骨嶙峋的後背上烙了目的地首字母,像牲口一樣被填塞在船艙內,逼仄骯髒的空間里臭氣熏天,四分之一的人還沒有踏上陸地就被熏死了,無名屍體被拋進大海,而剩下的那些中國人,留在了殖民地,等待他們的是數十載賣命的苦役,對於這些倖存的華工而言,只要有口飯吃,其他的白眼和冷落,都成了輕描淡寫的背景。

古巴是西班牙的第一個海上殖民地,在19世紀中葉,古巴曾富甲一方,依靠蔗糖業成為全世界最矚目的殖民地,這裡當然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支撐。說起來也諷刺,古巴曾經的土著部落族人的人口足夠應對這些勞動,但是西班牙殖民者都將之趕盡殺絕,到最後,只能再從海外連蒙帶騙購買奴隸。1847年,載有206個中國勞工的小船駛達古巴首都哈瓦那的港灣,這是古巴第一批華人。

古巴華僑不僅在這裡推動了古巴的經濟發展,在古巴第一次革命戰爭時期,還有不少自由華人支持古巴獨立,在歷史上湧現了好多華人高級官兵,他們對抗西班牙殖民者,英勇善戰,在古巴社會主義特色下,華人也積極捍衛古巴政府,為社會穩定付出了血汗。「華裔古巴人中,沒有一個革命的叛徒,沒有一個革命的逃兵。」這是一百來年後卡斯特羅對華人最不失公允的評價。

今天走在哈瓦那的唐人街,幾乎看不到中國面孔,零星的幾個漢字招牌也都是七歪八扭,這裡有改良後的古巴式春卷,盒飯,其實哈瓦那不缺正宗的中餐館,但這裡的百姓一般消費不起。如果按照古巴人口統計中數字,如今在古巴的非混血華人後裔僅有100多人,而古巴人口中約11.4萬人有華人血統,在哈瓦那的華人後代應該也有上萬名,但大街上華人的面孔模糊不清,中文和中華文化早已在此脫節。

在古巴大混血中,你聽不見一句華語,走在街上的人們或許曾有過來自東方的祖先,卻也記得不再真切。就像在中國的猶太人後裔,雖然不吃豬肉,卻不再有人記得為什麼不吃豬肉了,那只是祖上傳下來的習俗,像哈瓦那的春卷一樣,只是人們依樣畫葫蘆的一種形式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陽光下的幣海 的精彩文章:

TAG:陽光下的幣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