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湮滅」中的「微光」到底是什麼?

「湮滅」中的「微光」到底是什麼?

作者/莉婭

前不久,中國科幻界迎來一個爆炸性的新聞,那就是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將由亞馬遜投資拍成美劇。

說到《三體》就是一把辛酸淚,電影版已經殺青3年,但被小說粉天天祈禱永遠不要上映,電視劇版只有新聞還沒啟動。

雖然暫時等不到《三體》的影視化,但當年在星雲獎上打敗《三體》,獲得最高獎的《遺落的南境》卻已被改編成了電影,並在本周上映了——

《湮滅》

本片導演是亞歷克斯·嘉蘭,這是他的第二部導演作品。

而他的處女作就是在奧斯卡上擊敗《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星球大戰:原力覺醒》獲得最佳視覺效果的《機械姬》。

《湮滅》由派拉蒙和網飛聯合出品,北美2月已經上映,上映兩周後,網飛就在官網放出了高清資源,我們的大腦門更是迫不及待的就找資源看了。

關於《湮滅》的劇情,大腦門已經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深度分析過了:

親眼看著五個女人自殺,我卻無能為力

不過這部爛番茄新鮮度86%的電影上映不到1天,口碑開始斷崖式下降,評論區更是一場大戰,有怒打一星氣得直斥爛片的,也有五星好評高呼神作的。

而爭論點,就主要在於對「科幻」的理解上。

說實話,把本片看成單純的「科幻」片是對它最大的誤解。

非典型科幻片

其實所謂科幻片,無非兩種,一種是建立於科學理論的「硬科幻」,這類科幻片涉及到的更多是「外星人」,「宇宙」,「探索」這些向外延伸的概念。

例如《星際穿越》對蟲洞、時間維度的重新理解;《地心引力》完全讓你置身宇宙,感受宇宙的浩瀚和人類的無力。

另外一種就是借用科幻片的形式來講一些抽象、形而上的主題。

這類科幻片最容易引起口碑分化,喜歡的高呼神作,不喜歡的直接為它們開闢出了一個新的類型片概念——「太空神棍片」。

本片就是典型的第二種文藝科幻片。

在本片的低分評價中,最集中的就是吐槽本片科幻設定上的不合理,例如以下幾點:

其實本片也有點冤,雖然原著小說《遺落的南境》和《三體》競爭星雲獎,但其實《遺落的南境》的文學分類是定義為新怪譚小說,《華盛頓郵報》對它的評價也是:

《遺落的南境》是一部成功的驚悚小說,也是一部有著古典風格的哥特式恐怖小說。

驚悚、古典、哥特,可以說小說身上具有的特點和科幻完全是背道而馳的,所以你們明白了吧?把它理解成硬科幻是對它的最大誤解。

本片雖然有個高概念的科幻設定,但骨子裡其實是個「神話片」,更具體點說,它其實是部克蘇魯神話體系電影。

克蘇魯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沒聽過,但對於好萊塢創作者來說,它就是個巨大的靈感來源和IP。

克蘇魯的造型是章魚腦袋、蝙蝠翅膀,全身覆蓋鱗片,傳說它一直沉睡在南太平洋海底的城市拉萊耶,是宇宙的「舊日支配者」,等到繁星運行到正確位置,它就會再次蘇醒,給地球帶來浩劫。

克蘇魯神話的看待人類命運是非常悲觀的,簡單來說,就是在地外文明,還存在一個古老而強大的文明體系克蘇魯,人類科學在他們面前無比弱小,人類更是不堪一擊,甚至於人類只要看上他們一眼,就會瘋狂。

近幾十年來,很多好萊塢電影都受到了「克蘇魯」神話的影響,包括《加勒比海盜2》中的幽靈船船長戴維·瓊斯外形就是完全copy的克蘇魯。

而《蝙蝠俠》系列中的「阿卡姆瘋人院」就是出自克蘇魯系列中經常發生恐怖事件的「阿卡姆鎮」。

神劇《真探》中反覆提及的「黃袍國王」,是克蘇魯神話中的舊日支配者哈斯塔。

最近的例子,是今年奧斯卡最佳電影《水形物語》。

《水型物語》導演陀螺瘋狂迷戀怪物大家都知道,而他最崇拜的作家就是克蘇魯神話的作者洛夫克拉夫特。

《水形物語》的故事靈感可以說就是出自《克蘇魯神話》中的短篇《印斯茅斯的陰影》。

在印斯茅斯鎮上,有一個邪教組織,他們將女人獻祭給海底的邪神「大袞」,以換取豐富的魚群來捕撈。而大袞的形象就是魚型人身。

神棍還是神作?

有人可能會問,說了這麼多,克蘇魯神話和本片有何關係?

之所以把本片歸到克蘇魯神話小說體系下,從外在來說,是本片借用了克蘇魯神話的氛圍描寫,著重渲染「對未知的恐懼」。

最典型的就是「微光」到底從哪兒來、怎麼造成的,從頭到尾都是留白,沒有給予解釋,任大家理解。

包括本片中犄角長出梅花的雙胞胎白鹿、透明的魚,海邊的結晶樹木,甚至身體炸開後五彩斑斕的骷髏,都有一種貼近克蘇魯神話的變態美感。

從內在說來,是因為本片繼承了克蘇魯神話的核心觀點,徹底顛覆了「大人類主義」,呈現的世界觀是未知地外文明的能力遠超於地球,但他們的力量無善無惡,並不在意人類的死活。

而建立於這個觀點,本片就展開了一個討論:

如果人類遭遇比自己更加先進、更富有創造力的文明,它甚至不一定有惡意,那麼人類應該抗爭、還是接納?

其實本片的劇情設置很明顯受到了塔可夫斯基的科幻神作《潛行者》的影響:

同樣也是一個小隊進入因隕星墜落而毀滅的死亡之地「The Zone」,心懷不軌的小隊成員在探險過程中審視著自己的潛意識,尋找能實現人類內心慾望的「The Room」。

《潛行者》改編自小說《路邊野餐》,小說中有一句名言:

「外星人路過地球進行野餐,臨走不小心落下了他們的泰迪熊。」

《潛行者》中的「The Zone」,以及本片中的「微光」,就是這個泰迪熊。

而「泰迪熊」的意義,不是與人類形成二元對抗,是作為一個反射人類內心慾望的鏡子。

本片中進入「微光」區域的五位女性,包括生物學家莉娜,物理學家喬希,心理學家文崔斯,地理學家卡斯和醫生安雅,他們分別就代表了人類的五種態度。

莉娜是抗爭,喬希是接納,文崔斯更是主動把人類帶給外星人獻祭,安雅是懷疑人類、殘殺人類,卡斯是自毀。

所以,很多人對劇情和人物設定的吐槽既有理也無理,它確實存在邏輯硬傷,但原因是這些都不是導演對劇情設置的首先考慮。

嚴格來說,她們五個人更像是個五個符號,功能不在於反抗和研究外星文明,導演希望呈現的,是她們作為人類,面對外星文明的思考和態度。

霍金曾警告人類:

「假如外星人什麼時候拜訪我們,我認為,結果會跟克里斯托弗·哥倫布首次登陸美洲差不多,那對於美洲土著人來說,並不太妙。但人類不要努力去尋找外星人,根據地球文明的發展歷史,人類最好不要跟外星人接觸,以免被外星人征服。」

而本片,則提供了一個更加大膽的想法,如果一個外星文明來到地球不是毀滅,而是創造,那麼人類應該抗爭,還是接納呢?

在這個角度來說,本片不一定是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但至少是今年最大膽的科幻片。

最後提醒一下,本片的引進方中影和北京電影發行分公司在本片上映前,發布了一份《湮滅》觀影提示通知: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促進法》及相關規定,2018年4月13日上映的進口影片《湮滅》需在所有售票窗口(包括影城售票窗口及電商平台等)顯著位置標明:『小學生及學齡前兒童應在家長陪同下觀看』。」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導演幫 的精彩文章:

導演一定要懂的畫面情緒剪輯手段!
電影分鏡頭腳本製作的6個要素!

TAG:導演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