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擇校:變成討厭的人,也要讓孩子獲得最好教育?

擇校:變成討厭的人,也要讓孩子獲得最好教育?

· 4.18行動劇場 幸福研習社首推 見二條 ·

01

誓要進入精英學校

印度電影《起跑線》在內地上映了,其還有個印度片名是《印度中產》,說的正是當今的熱點——中產教育的問題。

故事從拉吉和米圖,這對開了一家服裝店的夫婦開始講起。拉吉從小生活在貧民區,靠自己白手起家過上了富裕的日子,堪稱勤勞精明的富一代。

這對夫婦有一個寶貝女兒名叫皮亞,即將進入小學學習。

媽媽米圖對女兒入學的問題十分焦慮,一定要進入私立精英學校,爸爸則無所謂。但是,爸爸超級愛媽媽,一切都以老婆高興為第一原則,所以兩個人把全市最好的五個學校都考察了一遍。

有唱著歌兒學算術的學校。

有像五星級酒店一樣的貴族學校。

還有入校就等於進入了精英群體的、排名第一的德里文法學校。

想要進這些學校,從考試開始。像所有沒有上層背景的人一樣,一大清早天還沒亮,爸爸就去排隊領報名表。去了才發現現場之慘烈:有人12點就在那排隊,帶著睡袋來排隊!

好不容易領到了幾個學校的報名表,遞交資料、面試過後,才失望地發現報名了四所學校,他們都沒有被錄取。

於是,他們把唯一的希望放在了排名第一的德里文法學校。這次他們不再盲目應試了,而是找到一家專門進行入學培訓的中介機構。

專業的服務人員告訴他們,這家學校入選的條件非常苛刻:

第一,你必須在學校3公里以內的範圍里有住房。(這簡單,他們決定搬家)

第二,孩子要能力突出。(服務人員說,別人都是從懷孕就來培訓,你們已經太晚了!)

第三,要培訓不只是孩子,還有父母。(what?我們還要培訓)是的,父母不精英,孩子還想去精英學校?

在服務人員的培訓下,父母要把時裝品味從一身名牌的土豪風,換成低調奢華的貴族風,並且學會了說,「分享就是獲得」,處處表現對人類的大愛和關懷…… 然而,結果很慘,儘管彆扭地改造了自己一遍又一遍,最後他們還是沒能通過面試。

02

孤注一擲

眼看著希望的大門要關閉。他們決定孤注一擲,於是,拉吉來到學校給校長送禮、媽媽去找人寫推薦信……但所有招數都沒用,入學還是宣告失敗。最後,他們偶然得知了每所貴族學校每年都會把25%的學位留給貧困孩子,喪氣之中,他們決定鋌而走險冒充窮人。

在跟中產社區的鄰居們說一家人打算去歐洲旅行後,他們喬裝打扮舉家搬到了貧民窟中,打算在這裡應付完學校對貧困家庭的調查,把作假進行到底。

貧民窟的生活,給夫婦兩人帶來巨大的衝擊:

這裡基本的生活物資匱乏,環境髒亂差,晚上只能睡在爬著老鼠的地上,爸爸忍受著外掛式交通,去無視工人權益的餅乾廠從事最簡單重複的流水線勞動,而媽媽要在家裡跟一大群婦女以粗暴的方式搶奪僅有的水、大米這些極少的物資。

但是也是在貧民窟,他們得到了鄰居希亞姆一家的真誠幫助,這才堅持下來。

學校的調查人員來了,他仔細查看了一家人的生活狀況,最後通過了家訪檢查,宣布拉吉的女兒得到了貧困生入學入圍資格,現在可以去抽籤了。然而,雖然學費不要交了,調查人員告訴他們需要另外繳納兩萬多元的課外活動費。

鄰居希亞姆,因為擔心拉吉去偷去搶(不知道拉吉是富人),最後用碰瓷的方式,為拉吉的女兒籌措到學費。這深深震撼了拉吉。「誰會用不顧生命的方式,去獲得錢呢?」但是窮人卻可以。他們的生命從來不算什麼。拿著好友用生命換來的金錢,拉吉陷入了深深的內疚和思索。

在最後的入學資格抽籤中,皮亞幸運地中籤了,但是同是參加抽籤的希亞姆的兒子卻落選了。拉吉感到一點都高興不起來,認為是自己的欺騙偷掉了兄弟兒子真正改變命運的機會。

他將如何選擇呢?

03

選擇

成功拿到了入學資格後,回到了中產生活的拉吉夫婦,總感覺自己做了不道德的事。為了緩解內心愧疚,他們資助了兄弟希亞姆兒子所在的一所公立學校,幫那裡的孩子改變校舍,購買學慣用品。

希亞姆看到兒子的學習條件改善了,真心想感謝不知名的資助人,他從校長那裡得知了資助人的地址,準備上門來道謝。卻發現了資助人是拉吉,以及他冒充窮人霸佔入學資格的整個秘密。

氣憤之下,他打算去德里文法學校告發拉吉夫婦。然而他在路上遇到了天真爛漫的皮亞,他改變了主意。他對匆匆趕來的拉吉說「你知道你我的不同是什麼嗎?我從來不會因為自己的孩子傷害別人的孩子。」

拉吉聽了這話無地自容,他走向了校長室,坦白了所有冒充窮人的經過。他以為校長會開除他的女兒,把這個名額還給希亞姆的兒子。

然而,校長卻說你女兒該留下來,你才是這個學校真正歡迎的人。為什麼?校長坦陳自己的人生經歷,雖然自己出身貧困,是因為媽媽是學校的女僕才拿到了這所學校的入學資格,改變了命運。然而當年校長自己作為貧困人家的孩子,在學校卻受盡了被孤立的苦。她認為窮人進學校也不會幸福,其實也會被排擠的,這個學校就是為精英設立的。

拉吉想讓校長把入學名額歸還給希亞姆兒子的打算落空,他失望透頂,頭也不回地離開了校長辦公室。

他對妻子說,「一直以來,我想當一個好爸爸,好丈夫,但是如果我為了想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連一個好人都不是了,我怎麼做一個好爸爸,好丈夫?

他在家長舉齊的新學年迎新會上,他不顧保安攔阻走上台講述了自己冒充窮人獲得入學資格的整個經過。

他質疑了整個社會的教育不公:窮人的孩子不是只會偷盜,滿嘴謊言,我的女兒正是在貧民窟學會的真正的分享和真誠;窮人家的孩子也一樣有天賦,如果他們有同樣的教育機會,他們也會有精彩的未來。而你們所謂精英學校已經淪為一樁生意,校長只在意富豪家長對學校的捐贈和對擴大社會影響力的作用……

最後夫婦倆讓自己的女兒上了他們資助的那個公立學校,他們最終相信,人品教育大於任何知識教育,無論在哪裡讀書,他們只希望他們的女兒最終成為一個好人,而不再執著於進入精英的教育系統……

04

教育里的愛和焦慮

在中產的教育選擇里,愛和焦慮,總是如影隨形。這的確是當今社會的現實。

這部影片在中國上映後,評分也達到了8.1分。因為中國社會和印度社會有很像的地方,而印度的階層劃分則更加根深蒂固。

媽媽米圖是焦慮的代言人。很好笑的是每次她說到對女兒皮亞的擔心,最後都是吸毒(不知道她的經歷中這個吸毒是什麼意義。)「如果皮亞進不了好的小學,就進不了好的中學,如果進不了好的中學,就進不了好的大學,如果進不了排名在前的大學,就進不了好的外企,如果進不了好的外企她就生活得很艱難,她就會非常孤獨,非常難過,最後就會去吸毒…… 」

這像她的繞口令、緊箍咒,「如果不進入……就會…… 」。很像我們身邊很多焦慮的父母所想的那樣,精英教育是一個鏈條,你一開始沒有進入那個運轉的系統,就意味著被拋棄在精英的可能性之外。

真是有多少愛,就有多少焦慮。

05

教育不公是系統之果

階級在每個社會都存在,然而,在資本逐利的時代,資源掠奪式的社會大生產方式,建立起來一套激勵人的自由機制,但也帶來一大堆的弱肉強食、壁壘森嚴的資源型社會劃分。

校長對拉吉說「富人的孩子在我這,窮人的孩子在我這,警察、醫生、律師、政客的孩子都在我這,你能奈我何?」

一個精英圈層就是一個資源集合,資源天然抱團自我增長,當我們的社會還沒找到一個打破僵局的方式去平衡,貧富的問題就永遠不會解決。

希亞姆的兒子抽籤落選之後,他忍不住大哭起來,他的兒子並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但是他知道爸爸的難過,並且這難過和自己有關,於是他懂事地說「爸爸,是我錯了。」

爸爸聽了這話更受不了,他蹲下來捧著兒子的頭說「不,你沒錯,只是這個世界上,我們是不幸運的那一個。」

兒子說「爸爸, 我知道了,我總是不幸運的。」

爸爸已經不知道要怎麼解釋了,又連忙否認說「不是,兒子,你是幸運的,我們的兒子是最幸運的…… 」

貧窮的爸爸在教育中太捉襟見肘了,那種不堪無法直視。作為家庭資源的開拓者,他完成不了父親保護和托舉的功能,也不能在孩子面前崩潰。甚至他連自我可憐的時間都沒有。他對孩子說「窮人就是這樣,沒資格大喜大悲。」

貧窮對人的摧殘在於貧窮限制了我們對自我的評價,對父親和孩子來說都如此。這麼一個小小的孩子,他從小背負的是更多對父母的愧疚、對自我的否定,他已經過早地嘗到了人世的艱辛。他還沒有天然地張開自己的天分,就被命運死死地捶進了地底。

不平衡的教育是不平衡的財富系統所帶來的,跟毫無設限的慾望追逐和功利社會有關,你會發現其實裡面沒有人真正做錯什麼,人們只是在這個遊戲里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是遊戲規則讓彼此成為對立面,這才是電影揭露出來的貧富本質。

當窮人希亞姆在拉吉的豪宅中發現了他就是這裡的主人,他一直以來在冒充窮人。

他質問他「為什麼要搶走我兒子的機會」,拉吉只好說「我並沒有想那麼多,我也只是在做一個父親該做的事。」

富人和窮人可以在人心層面成為朋友,但是當我們成了一個社會裡不同部分的構成,加入了它的運轉機制,就成為彼此命運的造惡者,這種友誼也是一種殘忍,我們該如何去理解這樣的真相呢?接受這種命運的惡意捉弄呢?

06

窮人生活的本質

窮人生活的本質是什麼?

他們每天在疾病瘟疫、髒亂差、資源爭奪、低廉人工剝削、擁擠不堪的交通、爭奪基本生存資源中消磨了所有意志,消耗了自我發展的可能。僅僅是活著,就已經拼盡全力了。

窮人生活的本質是失去了發展的機會,不是不努力,他們越努力越悲慘。他們不只是失去了資源,而是被整個社會視作了邊角廢料。

當一個孩子從小認為自己是不幸運的,他所見的生活場景都是暴力和爭奪,他所得知的關於自我的信息都是否定的信息,他會變成什麼樣?那些貧民窟的街頭混混流氓,生來面對一場場生活的殘酷,只能變得粗糲去適應生活。人生來平等的那一套東西,到底只是理論理想,還是真心認為我們可以為此做努力的東西?

電影里的主題歌曲唱道,生活有一百種可能,我們要把他們都實現。這首歌曲由公立學校的窮人孩子演繹了一遍,在迎新會上也由精英學校的孩子演繹了一遍,在這首歌里,潔凈歡快的童聲是一樣的純粹,童心是一樣的美好,他們在反覆表達,我們是陽光,我們有最美好的未來……感人至深,生命的本質是如此純粹一致,然而社會去向我們呈現了殘忍的一面。

電影末尾當然有個理想化的結局,在識破虛偽的精英理想後,主人公一家選擇了內心的人性,然而,現實中的我們呢?

這個選擇恐怕沒有那麼容易做出來。

07

孩子活成你這樣會如何?

媽媽米圖每每想到孩子長大了會變成自己這樣,就兩隻大眼睛噙滿了淚水「不,她長大了絕對不可以過我這種生活!」

爸爸拉吉說,我們的生活怎麼了?生活成這樣挺好的啊。

然而米圖媽媽不相信,她堅持認為,爸爸拉吉身上的街巷習氣太過讓人丟臉。她要把全家帶入更高的階層。

電影中展現了中產社區里媽媽們育兒過程中的明爭暗鬥。孩子上什麼學校,就是媽媽的社交圈,沒有精英學校的入學資格相當於媽媽沒有加入某個社交圈的資格。這也讓出身平民的米圖憋著一口氣,一定要讓女兒和她們平起平坐。

媽媽對生活惡化自我的不接納,也導致她們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孩子的教育上。

中產教育焦慮的主體基本都是媽媽們。這可能也因為女性在這個社會裡不能自我實現有關。她們的自我實現有賴於丈夫和孩子,自我評價不高,生命本身不完善。所以不能接受孩子成為自己,本質也是因為不能接受自己的樣子。於是,成了用愛和焦慮推動教育成為戰場的源動力。

在追逐成為「別人」的過程中,我們該如何評價自己?是社會身份讓我們變得更好,還是自己對生活變得更滿意後,能夠減少這種焦慮?

其實,當發現嚮往的精英生活也有偽善的一面,反倒有助於讓父母們戳破一個美好的幻想,讓一切價值判斷回到內心準則上來。

想起曾經有個同事,因為換了北京的學區房而從此被套牢,不敢抵抗上司不合理的工作安排,更對公司可能的裁員惶惶不可終日,而對於想成為一個繪畫師的自我理想更是擱置了數年……

誰都想當一個好爸爸,好媽媽,為此,我們拼盡全力,然而你為之拼盡全力的東西是什麼呢?是這個社會的系統之惡,是一個荒謬的所在,也是你一個內心的自我厭惡?當你看得更清楚,你還會如此義無反顧嗎?

電影海報上有一行話:

即使自己變成討厭的人,也要讓孩子獲得最好的教育。

每個父母都該問,這對嗎?

世界沒有你想的那麼糟糕,不進入什麼學校就會失敗;

但也更沒有你想的那麼好,成為精英階層就大功告成?

作為父母,「熱愛自己的生命」和「托舉孩子的生命」,也許是同樣的事,

「教育是生命對生命的陪伴和啟發」,我想起其實就在不久前,我們還是這樣談起教育的……

歡迎投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分心理 的精彩文章:

愛,是穿越痛苦的享受,而非迷戀
童年陰影真的會伴隨我們一生嗎?

TAG:十分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