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晚清的 GDP 世界第一,是日本的 5 倍,為什麼還打不贏日本?

晚清的 GDP 世界第一,是日本的 5 倍,為什麼還打不贏日本?

中國在甲午戰爭的失敗,十分明顯地就是制度全方位落後所造成的,無論是經濟、財政、軍事制度都完全比不過日本,所以才會失敗

同時,到了1894年,「晚晴GDP世界第一」早已經是多年前的老黃曆了,當時中國真的是一個貧弱的農業國

中國GDP世界第一是在鴉片戰爭之前,那時候從英國開始興起的工業革命還沒有完成,中國憑藉著自己4億人口的體量,勉強壓過了那些歐洲國家。但是在鴉片戰爭之後,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西方國家的國力發生了飛躍式、爆髮式的發展,晚晴作為一個農業國還停留在原地,所以被西方越甩越遠。

在甲午戰爭爆發時的1894年,GDP世界第一的是美國,而且其國力遠遠超過了中國,而英法德俄等歐洲強國,其GDP也早已經超越了中國。

同時,GDP數字並不能夠完全代表一個國家進行戰爭的能力,一個國家能夠將多少錢投入到戰爭當中才更能夠決定戰爭的勝負。

晚晴是一個農業國,其物質和經濟產出大部分被自己的龐大人口消耗掉了,能夠拿出來進行戰爭的財政盈餘並不高,在1890年代,政府一年歲入是8000-9000萬兩白銀(這還是有相對廉潔的海關保障了穩定收入的情況下,否則以晚q清官場的習性,歲入會更低。),摺合約為5-6億法郎、3000萬英鎊。

而法國當時政府一年歲入多少呢?

30億法郎。

英國政府當時一年歲入多少呢?

超過一億英鎊。

也就是說,當時英法政府一年的歲入是大清這個泱泱大國的數倍。

那麼日本呢?

日本當時一年的歲入是1.5億日元左右,摺合白銀為8-9000萬兩左右!

也就是說,在甲午戰爭爆發之際,一個四億人的泱泱大國,和日本政府的財政收入是差不多的。

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結果?

因為日本開啟了近代化和工業化的進程,其重商主義政策和政府的近代財政體制,使得政府的稅收能力大大超過還停留在農業社會的中國。

同時,更讓人痛心的是,中國還根本沒有建立起現代的財政體系,也沒有成型的、西方式的財政和國債制度,所以在進行戰爭時,根本比不過已經建立了相應制度的日本。

日本1894年10月在廣島召開的第七屆臨時議會通過的預案是臨時軍事費用1.5億日元和發行戰爭債券1億日元。但是實際上的軍費支出並沒有達到2.5億日元。截至1896年3月,日本公布其實際支出的戰爭款為20047.6萬日元,這其中還包括了甲午戰爭後日本對澎湖和台灣用兵的軍費支出。

也就是說,甲午戰爭中,日本使用的軍費尚不到2億日元。所以日本並沒有也無必要大規模向外國借貸以充戰費,即使繼續打下去,日本在用完2.5億日元的預算後,其財政也不至於崩潰,比如,李鴻章前往日本馬關議和之時,就得到過詳細的情報「第一次國債洋一百五十兆元中,有五十兆元股票尚未銷售,其八十兆元股票雖經售出,而銀洋究未收齊」。可見,如果繼續打下去,日本還有相當的戰費潛力可供使用。

反觀清政府,籌措的戰費只有日本一半不到,但已經有58%是舉借外債。不但內部潛力已經挖盡,外部資金來源也日趨枯竭。比如1894年7月,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受清政府委託,以6%利息和海關稅收作擔保,向英格蘭銀行遞交貸款申請,以籌措戰爭經費。最後英格蘭銀行以不明中日戰爭內情和戰爭風險難以評估為由,拒絕了清朝的貸款。最後,清朝只有以更高昂的利息向滙豐銀行取得以7%利息的1000萬兩白銀的貸款即滙豐銀款。對內已壓榨殆盡的清朝對外獲得借款的路已經非常狹窄了。

由此可見,這場戰爭真的繼續耗下去,最先財政崩潰的只能是清政府。所以,財政制度和能力上的落後,已經註定了大清在甲午戰爭當中的敗局。

另外,大清在軍事上的落後已經有多本專著來進行闡述,篇幅所限我就不多贅言了,總之清國輸得一點都不冤枉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甲午戰爭的失敗,正是由於大清在社會、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全面制度落後所造成的,有什麼理由去否認這樣的結論呢?

【聲明:所有內容均來自網路,編者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並不對文章觀點負責。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追風箏的人 的精彩文章:

日本入侵琉球國
寫作是一種生活方式

TAG:追風箏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