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房價再跌,也別賣房

房價再跌,也別賣房

先講個朋友賣房的小故事。

2012年,朋友在杭州郊區買了套小戶型的房子,70萬,當時沒什麼錢,就想著房價以後會漲,怕越遲疑越買不起。

這種想法當然是沒錯的,不過呢,他買房的時機和地點,現在看來都值得商榷:那時正是「四萬億」之後的房價高點,他的房子方圓3公里內既無大型商場也沒有地鐵規劃,由於是新房,甚至連拆遷的希望都沒有。

現在說這些可能是馬後炮了,但事實就是,2012年他花70萬買的這套房子,經歷了2016年的大行情之後,也僅僅是漲到了90萬。

看到別人的房子都是翻倍式上漲,我這位朋友的心態可能也有點失衡,在2017年二季度,眼看著一系列限售限貸政策出台,他一咬牙一跺腳,決定做一把「高拋低吸」——先把這套房子賣了,等房價跌下來買套更好的房子。

雖然理想很豐滿,但現實總是很骨感。房價在政策的高壓下,在專家一片看空的觀點下,在成交量等數據指標不利的情況下,硬是挺住了這些利空,有些城市即便房價同比下跌,也只是百位數級別的下跌。

至於朋友所在的杭州,更是誇張,關注樓市的朋友可能都注意到了,今年一季度火得不行,從拆遷戶全款搶房到通宵達旦的土地拍賣,不跌反漲。

朋友一年前不到90萬賣掉的房子,現在中介已經報價110萬了。

回頭再反思朋友的這次交易,他錯了嗎?挖財君並不這麼覺得,他賣房是基於房價會下跌的預期,是理論指導實踐的一次行為,這個預期至少在一年前看來,也是符合大部分人的判斷的。

可惜現實就是現實,房價拋棄你的時候,連聲再見都不會對你說。

現在的他進退維谷,雖然沒有自住房了,但由於有貸款記錄,再買房要算二套,首付比例要求更多,也許只能指望娶個有錢老婆了……

關於這件事,挖財君也一直在思考,也許就中國目前的市場環境來看,賣房子仍然不是一個好的決定,原因有二。

資產是有優先順序的,房子在頂層

我們一直都在強調資產的均衡配置,但有時候,這種尋求平衡的思想並不能套用在房子這種特殊的資產上。或者說,在中國,房子可能是資產均衡配置觀點中的一個例外。

很多人可能都看過前段時間,關於北京一個手握9套房的老太太的文章。

文章中,這位老太太篤信房子獨一無二的文化價值,她的理論也能代表很大一部分中國人對房子的態度:

不管是丈母娘也好,小媳婦兒也好,女嬰兒也好,都是女人,是女人她就喜歡房子,小寶寶也有長大的一天,沒辦法,這是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古代一聽地主婆,就十分嚮往。現代也一樣,一個坐擁幾套房產的人,踏踏實實當包租婆,就是有底氣。

在中國,只要有中國女人,就不會對房子沒需求。

這篇文章的作者則附議道:

古代家庭,幾十口人都可以在一個屋檐下擠著,現在的家庭,越拆分越小。現在的夫妻,要有自己獨立的房子,不但自己有,他們給孩子,也都要一人備一套房子。古代重男輕女,沒人給女兒準備房產,現代人沒那毛病,給女兒準備房子,簡直成了剛需。

有房子的女人體會到了有房子的優勢,沒房子的體會到了沒房子的痛苦。在下一代身上,都希望自己孩子具備這個優勢。生了兒子的,要給兒子準備房子,這是文化傳統。生了女兒的,要給女兒準備房子,這是新時代新需求。

所以中國人日益增長的獨立空間需求,至少能和人口下降對房子的影響互相抵沖。沒辦法,別怪女人愛房子。房子給女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就是別的東西替代不了的。住著自己的房子和住著租來的房子,完全不是一個感覺。

挖財君覺得,這是一個很典型的觀點,沒聽說過股民熱愛股票,但要說熱愛房子,在中國幾乎沒有人不愛。

這種熱愛直觀地反映到房子上,便是神州大地各種房價的花式上漲,一旦貨幣放水了,一旦政策有利好預期了,這種熱愛便如同泄洪般一擁而上。

至於政策的利空預期?不存在的,有房的人可以做鴕鳥,沒房的人想的是如何利用利空趁機買房。

在這種社會環境下,你還能把房子當做一種普通的金融資產看待嗎?在中國人的資產配置概念里,房子是第一位的,而其它資產,都只能歸類為「其它」。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熱愛有點像炒幣者常說的信仰,真正理解比特幣價值的人可能沒多少,可以說比特幣的價格就是靠「信仰」炒上去的,這種精神力一旦亢奮起來,是比基本面和技術指標更可怕的存在。

現在房子在各類資產中的地位有多高呢?高到房價已經可以成為一種接近人民幣的度量衡了。

比如,某上市公司一年利潤不夠買北京一套房,某連續創業者賣房創業N年後賺的錢終於跑贏了房價漲幅,在類似的社會新聞中,房價實際上已經成了資產計價的單位。

順帶一提的是,挖財君認識的那些炒比特幣賺了大錢的人,套現後的第一選擇也是先買房——沒想到吧?即便在追逐區塊鏈技術革命的弄潮兒眼裡,房子也是他們優先考慮兌換的資產。

北京五環內的房價,不知道有多少是靠比特幣之類的資產價格的上漲撐起來的。

理解房子在交易中的局限性

理解了房子在資產配置中的特殊性,你就會明白守住一套房子意味著什麼了。

除此之外,如果從金融資產交易的角度來看,房子也存在很多不利於交易的局限性。

最大的一個局限性便是流動性差。

假如你的目的是炒房,從盯上一套房子,等待上漲,再到脫手,至少需要半年時間。這日新月異的半年裡,滄海桑田,什麼都有可能發生,曾經你認為正確的決策,可能在半年後已經自我否定了。

況且,資產交易的手續費是與流動性成反比的,看看房產中介去年多麼吃香喝辣,而券商機構還在為利潤而掙扎,我們就不難明白這個道理。

如果說買房還有「信仰」支撐的話,為賣房這種操作承擔大量的交易成本更划不來。

另一個局限性,對於習慣投資股票、基金的人來說可能更好理解。由於大部分人只持有一兩套房,而房子是無法分割一個房間一個房間賣的,無形中讓你坐上了必須一把梭的牌桌。

你無法像基金定投一樣穩中求勝,同樣也無法在可能的高位逐步分批賣出,你的選項幾乎只有All in或者清倉,這樣的選擇看上去簡單,但卻是投資高手並不樂見的——因為操作空間太小,試錯成本太高。

投資高手追求的,從來不是對基本面和技術指標摳得多細,而是勝率。

何謂勝率呢?這把牌,我能承受的損失有多少,我可能獲勝的概率有多大,這都是需要算計的。把不同比例的籌碼分攤到不同勝率的決策里,那麼10把裡面贏了6把,即便輸了4把也依然是贏家。

但在房子這個只能一把梭的牌桌上,規則的限制讓你計算了也是白計算。你可以有80%的信心押注房價會跌,但籌碼必須一次性拿出100%,那你押還是不押呢?萬一賣錯了呢?

所以,如果你不像北京老太太那樣擁有兩隻手才能數的過來的房產,房價再跌,也別賣房。

不說了,我去看房了。

牢記「房住不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挖財 的精彩文章:

年後有錢了,一次性補繳社保划算嗎?

TAG:挖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