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們失去了唯一的子女,卻活成了父母最應該有的模樣

他們失去了唯一的子女,卻活成了父母最應該有的模樣

前一陣子,《每日人物》報道了一位失獨母親的平凡生活。

68歲的聶和平在15年前失去了自己29歲的獨生子,兒子的去世給聶和平和丈夫帶來了很大的創傷,很長一段時間裡,她都把自己關在家裡,天天以淚洗面。

後來,她想去養老院安度晚年,可是又被養老院以「沒有子女簽字「的理由拒絕。於是,她決心成立「失獨家庭關愛互助協會」,把跟她一樣失去子女的父母聚集在一起。

如今,這群平均年齡60歲的失獨老人,在「失獨協會」的組織下,舉辦年夜飯,編排節目,參加舞蹈大賽,大家像一家人一樣聚在一起,相互關懷,相互鼓勵,重新找回了快樂,燃起了對生活的信心。

看到這個故事,我特別感動。說實話,「失獨家庭」一直都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

中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大力推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不僅造就了「獨生子女」這樣一個特殊群體,更是衍生出了「失獨家庭」等多方面的問題。

「失獨家庭」,顧名思義,就是指獨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願意收養子女的家庭。

根據中國致公黨發布的調查報告,中國15歲至30歲的獨生子女總人數約1.9億,這一年齡段的年死亡率為萬分之四。中國每年新增"失獨家庭"7.6萬個。2013年人口學家預計,中國失獨家庭未來將達到一千萬。

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政府可以通過各種扶助政策來使他們的晚年供養問題得到一些解決,可是,失去獨生子女對許多中國家庭而言,就意味著失去了他們的精神支柱。人到老年,又承受了這樣的喪子(女)之痛,他們的心理創傷又該由誰去撫慰呢?

聶和平說,剛剛失去兒子那會兒,她像瘋了一樣。後來,她跟自己說,必須要振作起來。於是,她開始跟朋友出去玩,開始參加老年大學。她給自己報了好多課程,唱歌、舞蹈、合唱團、葫蘆絲、剪紙,她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滿滿的,晚上就能睡著了,而以前,她晚上都是睡不著的。參加老年大學以後,她的精神面貌慢慢地開始好了起來。

心病還需心藥醫,精神支柱沒了,就得給自己找些新的精神支柱。只是對於絕大多數中國父母而言,子女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意義所在。從孩子出生那天起,「XX爸」、「XX媽」就成了父母們唯一的身份,陪伴孩子成長,看著他們成家立業、結婚生子,再一把攬過「帶孫子」的重任,一生操勞,無怨無悔。

我身邊有許多父母,他們把全部心血投注在孩子的身上。為了孩子,早出晚歸,陪孩子做作業,幫孩子調理飲食,每天忙得腳不沾地卻樂此不疲。可是等到孩子終於熬過了高考,像小鳥一樣飛向了嚮往的大學,家長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終於可以有了屬於自己的時間,可是爹媽們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因為孩子空蕩蕩的房間讓他們無所適從,夫妻倆終於有機會獨處卻相對無言,就像上了一輩子班的老師傅終於退休,面對突然冒出來的大把時間,內心卻沒有歡喜,只有深深的失落。

他們的生活里,已經沒有了自我,子女能夠成才成功,就是他們最驕傲的資本。

可是父母們大概都忘了,在成為父母以前,你曾經也只是你自己。你也有過自己的愛好,有過自己的夢想,只是這些愛好這些夢想伴隨著孩子的出生,慢慢被你自己丟棄了而已。

現在很多育兒理論、婚姻理論都在倡導:夫妻關係應該大於親子關係。好的夫妻關係是為了白頭偕老,而好的親子關係是為了在需要的時候守護,在適當的時候退出,這實際上就是一個愛與分離的問題。愛與分離是生命中兩個永恆的主題,健康的家庭關係,應當充盈著愛,同時也懂得分離。

可是在中國傳統的家庭關係里,親子關係卻常常成為主導,夫妻關係只是為了更好地為親子關係服務。於是,當孩子遭遇不幸,當親子關係不再,整個家庭也就隨之走向了毀滅。

中國的父母,往往都具有超強的犧牲精神,一切為了孩子——但這並不是父母應該有的模樣。作為父母,他們應該愛伴侶勝過愛子女,他們的快樂、他們的人生追求不應該是完全建立在孩子身上。

而我們,作為子女,在享受父母庇護的同時,也要幫助他們找回屬於他們自己的生活。父母是需要被引導的,就像兒時他們引導我們那樣。

一、教父母學習新的通訊工具,讓他們接觸更廣闊的世界。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通訊工具早以不單單是為了滿足個人與個人之間的聯絡,它更是聯繫我們和整個世界之間的橋樑。只需一部手機,便可足不出戶知曉天下事。

所以,請騰出一點時間,耐心地教父母合理使用手機,他們的世界不應該只是菜市場到小區之間的二里地。只有當他們接觸到了更廣闊的世界,他們才會找到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二、鼓勵父母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我們常常批評一些年輕人太宅,成天窩在家裡無所事事,其實,很多父母也很宅。他們放棄了自己的社交圈,遺忘了自己年輕時曾經有過的愛好,把一腔熱情投入到如何為子女做好後勤服務上。這樣的父母,當然是無私的,卻也是可憐的。

如果有可能,不妨多鼓勵父母去參加一些老年社團。年齡相仿的老人家聚在一起,培養點興趣愛好,找點生活的樂子,即便兒女們不在身邊,也能為自己找到新的精神寄託。

三、盡量少佔用父母的時間,給他們的私人空間留白。

這些年,我們開始更多地關注「空巢老人」的現象,強調應該多抽出時間給予父母陪伴,這當然是沒錯的。但其實,另一種現象也同樣需要得到我們的關注,那就是小夫妻家庭對父母勞動力和時間的壓榨。

現在,很多年輕人結婚生子後,迫於生活壓力和工作需要,把父母一方或雙方接到身邊來幫忙照顧家庭。殊不知,這是以犧牲父母自由舒適的老年生活為代價的。雖然很多父母是自願幫忙,雖然很多小夫妻也是無奈而為之,但是,在父母竭盡全力幫助我們的同時,也請盡量多給他們留出自己的私人空間,讓他們適當「休假」。否則,24小時被捆綁在兒女的身邊,又何談找回自我?

聶和平說,現在的每一天都被安排得滿滿當當的她,感覺餘生很幸福。她希望那些跟她一樣失去子女的老人都能從過去的傷痛中走出來,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

其實,不單單是「失獨父母」,這又何嘗不是天下所有父母都應該有的狀態。有自己的追求,關注自己的愛好,對生活充滿希望。不管兒女在,或不在身邊,都能把日子過得生機勃勃。這,才是為人父母最應該有的模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追夢的老虎 的精彩文章:

TAG:追夢的老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