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都說換人如換刀,要看換的是啥刀!

都說換人如換刀,要看換的是啥刀!

騰 飛 五 千 年

北宋神宗在位時,著名的熙寧變法一經啟動,朝中新舊兩派立刻水火不容,爭鬥不斷。

就連保守派(舊派)的蘇軾,都被改革派的極端分子捲入烏台詩案,差點沒命。

幸虧神宗不忍心,再加上大臣們和曹太后求情,蘇大文豪才撿回一條命,只是貶官而已。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宰相們之間內訌不斷,醞釀出又一個大案,更加慘烈,這是怎麼回事呢?

領導班子大換血

變法進行到第8個年頭,改革派的老大——宰相王安石就徹底辭職了。

這一年,神宗皇帝也對中書省、樞密院等宰執機構的人事做了調整。

接替宰相王安石與韓絳的,是原來的樞密使吳充和參知政事王珪(guī)。

又提拔了御史中丞蔡確做參知政事,3個人重新組成了一個領導班子。

循跡小貼士

參知政事:宋初官制沿襲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參知政事被設立在中書門下省。

宰相不是一個官職,而是一個群體。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是為了削弱相權,增強皇權。

吳充激烈反對新法,他做了宰相之後就跟皇上講要把新法給廢掉。

而另一位宰相王珪是典型的牆頭草,哪邊風大哪邊倒,尸位素餐,不怎麼幹事,當時人們譏諷王珪是「三旨宰相」。

什麼叫「三旨」宰相呢,就是王珪只要一上朝就說「取聖旨」,這就是說我沒什麼主張,什麼事都聽聖旨的;

奏章得到皇帝的批准,他就說「領聖旨」;

回到衙署見到自己的部下,就說「已得聖旨,一切惟上」。

「取聖旨、領聖旨、已得聖旨」,只起到一個上傳下達的作用,所以人稱他為「三旨」宰相,身居要職但是不干事。

想來王珪的人生信條,大概就是「只要不做事,就永遠不會犯錯」之類的吧。

「三旨宰相」王珪

循跡小貼士

王圭 與 王珪:宋朝這位有「三旨相公」之稱的王珪,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初唐四大名相之一的王圭。

二人為人大不相同,重名也可以算是偶然中的必然吧。畢竟「王」這個姓在宋初就已經是大姓望族了。

今天的漢字中,「珪」同「圭」,「圭」是一種祭祀用的禮器,在古代尊孔的大時代背景下,「禮」「樂」的地位是十分崇高的。

兩個宰執又都是出身在書香門第,族中的長者取「圭」這個字,情理之中。

變色龍總算表了態

當年王安石變法,王珪就黨服於王安石,新法全好,誰說新法不好我跟誰急。

等現在王安石不幹了,吳充上台,他又黨服於吳充,新法不好,應該恢復舊法。

這一下,把專門給官員挑錯兒的御史們惹急了。

你小子有個準譜沒有啊,你讓我們怎麼展開工作?身為宰相一點氣節都沒有!

御史們揚言要彈劾王珪,並且明明白白的告訴王珪 「要麼昨是,要麼今非。」你挑一樣。

你到底要站在守舊派這邊,還是在變法派這邊?你要是再這麼兩邊倒,我們就彈劾你。

王珪衡量了一下,決定還是應該站在變法派這邊。因為自己一貫以變法派面目出現,真要改節就太被世人恥笑了,自己好歹也是個宰相。

他跟御史們表示,這回不改了,我堅決站在變法派一邊。

官場上的這點兒事兒

御史這一關他就算是過了,但是另一位宰相吳充開始給他出難題了。

吳充說必須要廢新法,然後應該把司馬光、呂公著這樣的守舊派大臣都迎回京師來,重新打理朝政。

呂公著

可這對於王珪來說,絕不是什麼好消息。

他是現任宰相,如果司馬光回京,以他的能力資歷,怎麼著也得給個宰相當。

而吳充跟司馬光是一夥兒的,司馬光要當宰相,最有可能被頂掉的就是自己,那就沒戲唱了。所以無論如何不能讓司馬光回來。

但怎麼才能不讓司馬光回來呢?

得有人把吳充拽下來,要不吳充老跟皇帝叨叨。主意打定,他還得找個幫手。

領導班子里還有一個參知政事蔡確,也屬於改革派。但是這個人非常注重權謀,經常為了個人的利益假公濟私。

但是現在,王珪顧上不那麼多了,他主動和蔡確結成同盟,準備把宰相吳充給拽下來。

蔡確為了利用吳充和王珪的矛盾達到自己的目的,和王珪結成了同盟。正在此時,一件塵封的舊案,剛好給他們送來了吳充的把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循跡曉講 的精彩文章:

安石不出,奈蒼生何?吊起來賣的王安石

TAG:循跡曉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