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孔子的開學禮和論語里的學習智慧

孔子的開學禮和論語里的學習智慧

專欄|走進經典

論語里住著的孔子

2500年前,魯國國都曲阜,闕里街道。熱鬧的春節過後,孔子學院又迎來一批新學生。開學第一課,孔子先生說什麼呢?孔先生微笑著,用親切悠揚的語調對席地而坐的弟子們說——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一、開學寄語:孔子的學習哲學

《論語》第一篇第一章給了我們這樣的信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學,其價值——

關注人、關注人心,以人為本、以人心為本。

在那時,他就對學生充滿了「心靈關懷」——引發弟子們思考——

學習是快樂的,

學習是和美的,

學習是自己的事,

學習即生活:做人做事做學問三者合一。

孔子的心靈關懷是有歷史背景的。中國古代殷商之前崇拜鬼神,奉行鬼神文化。周開始,由崇拜鬼神轉而認識到人的重要,開始關注人。到春秋戰國時代,又開始關注人「心」。

龐朴先生在《中國文化十一講》中講到——古代「仁」字有三種寫法,其中一種是「從身從心」為「仁」。郭店竹簡的資料顯示,在孔子和孟子之間的時代,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那時出現了一大批帶「心」字旁的字。這說明,那個時期在關注人的同時,開始關注人的心理感受和內在精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第一章孔子說的三句話,從語氣上可以揣摩出來他希望弟子們享受學習的快樂、做事的快樂、生活的快樂。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孔子是自己對自己說,他應該這樣說:學而時習之,說哉!有朋自遠方來,樂哉!人不知而不慍,君子哉!可以想像,孔子面對弟子們,用激蕩思維波瀾的口吻,表達自己的心愿和希望。他和顏悅色,面向弟子們傾吐自己的心聲——你們學到知識學到本領,時時去做事情並且把事情越做越好,自己有了成就感,不是十分快樂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孔子接著說,遠方的朋友來了,多了學習的夥伴,可以相互切磋、分享交流,彼此同學共進,不是應該感到快樂嗎?是的,孔子收徒授教,弟子來自四面八方——不同的地方、國家。同學即朋友,其快樂來自交流和分享。交流與分享必須有自己的「乾貨」,而這離不開學。因此,孔子的第二句話還是圍繞學來說,朋友一起同學共樂,由共學又激勵每個人的學。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最後教導弟子們,別人不了解自己,心裡不要怨恨,那才是君子的風度啊。是啊,朋友多了,同學多了,有和合共美的快樂;但是,個性各異,情趣相殊,有時難免不被人理解甚至被人誤解,怎麼辦呢?每個人學習首先是為了提高自身的修養,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學習可不是為了顯擺,要向古人學習——「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學習不是為別人,而是為了自己。

孔子的三句話都是反問語氣。這反問不僅僅是強調語義,更是與弟子們推心置腹,引發、啟迪弟子們思考。君子,是《論語》等古代經典里的常用詞。這裡第一次出現,做個簡要的了解。君子,有三項基本的意思。

一是,指君王和貴族;

二是,指品格高尚的人;

三是,指對別人的尊稱。

古書中,以前兩項意思為主。作為讀者,要聯繫具體的語境,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斷。

《論語》開篇孔子的這三句話,可謂「開學寄語」, 向弟子們提出做學問做事做人的希望和要求,是孔子學習哲學和教育弟子的總綱。

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學習是要在適當的時候去實踐去做事,並且為學有成效、學以致用而快樂。

學習還要跟同學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快樂地與同學相處;在和同學相處時,保持良好的心態,不因為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怨恨。

孔子不愧是「快樂學習」「愉快教育」的祖師爺。他就是這樣一位可敬可愛的教師,不是單純地「傳道授業解惑」,而是首先關注作為人的學生的學習心境和學習態度。這樣的境界,對今天的教育不是仍然具有深深的啟迪嗎?

《論語里住著的孔子》

何偉俊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5年版

作者簡介

何偉俊

何偉俊,資深小學語文教研員。全國、省以上教育報刊發表文章60多篇,專著《論語里住著的孔子》、《犁痕槳跡》分別入選《中國教育報》2015、2016年教師喜歡的100本書。

熱愛閱讀並熱心推動、引領全市師生閱讀,被評為《中國教育報》2015年推動讀書人物。1998年創立興化市小學青年教師讀書班,既是組織者又是導師,20年不間斷,已辦至第7期,參與教師300餘人,從讀書班走出一批省市有影響的名教師。2010年創立興化市教育學會小學教師「心遠」讀書會,會員100餘人,致力於培養喜愛閱讀的種子教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雅雲課堂 的精彩文章: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居然是一首博取歡心之作?

TAG:博雅雲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