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中醫師承之四:中醫是用來解決問題的

中醫師承之四:中醫是用來解決問題的

學醫的目的是什麼?有人說為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有人說為了弘揚中醫。然而,如果中醫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不能把身體調好,不能治病,它還有弘揚的意義嗎?新中國成立後,中醫學院建了很多,培養了50多萬的畢業生,如果八成的學生具備望聞問切的能力,具備臨床診治能力,那麼中醫還會式微至此,還會面臨消亡的境況嗎?

為什麼?因為中醫沒療效,沒有解決患者的實際問題。不能解決問題的醫學一定會被老百姓拋棄。然而,幾千年來,中醫保證了我們整個民族的繁衍生息,呵護了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健康。那麼,肯定是教育出現了問題,是中醫院校這個大工廠生產了一批又一批的次品——偽中醫產品。

基於此,趙老十幾年前說過,中醫首先要解決問題,我要「教會你們『如何學中醫』」。秉承這個理念,趙老不建議學生邊跟師邊大量地閱讀醫書,而是鼓勵我們讀雜書,讀傳統文化的書,尤其鼓勵我們不斷地翻閱《道德經》。所以,我們一開始跟師,就是坐在師父旁邊學臨床,望聞問切和認葯抓藥一樣不落。不管什麼人、什麼病,師父怎麼辨證、怎麼處方,如何與患者溝通交流,我們都一一記錄於心。

我們從一開始跟師,就開始喝葯,跟幾年就喝幾年。因為自己不調理,就無法知道中藥在體內的神奇作用,就無法感受到自己身體的變化和反應,就無法對患者的調理反應保持淡定和自信。

在跟師臨床中,在喝葯過程中,我們順便把中醫文化品進了大腦。在相互交流調理感受時,也順帶把中醫理論學上了。

最狠或者最絕的是,一般跟師一年以後,趙老就會要求學生自己給自己開藥調理。一年半以後,要求學生給自己的家人開藥調理。跟師兩年,基本畢業。因為,一個中醫大夫,如果自己的身體調理不好,自己的家人不信任自己,又怎能讓他人信任呢?

臨床經驗越多,實踐越多,在閱讀經典時探索能力就越強,收穫就會更多,對書本的選擇也會更獨到,更高明。跟趙老習醫的結果,既讓我們在臨床中具備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有繼續前行和提高自己的方向和動力。

—————————————編者 徐丹娜

中醫師承之四:中醫是用來解決問題的

學中醫,得先積累思維材料。有些人一說材料,就往往想到的是物質的東西,問什麼材料?這就如我們要喝茶,這裡有茶具、茶葉、水,這些都是泡茶所需的材料,是物質層面的東西,我有了喝茶的經歷,這些物質層面的東西轉換為意識就儲存在我的大腦里,我面前沒有這些東西時,我可以通過回憶讓這些東西在我的大腦中播映,這些東西就是我們要想的意識材料。如果你沒有喝茶的經歷,大腦中就沒有喝茶所需的材料通過意識在大腦中儲存,你通過看文字是感覺不到那種內心的情景的。所以,首先要通過跟師和臨床,建立中醫最原始的感覺能力、最原始的感知能力、最原始的感應能力和最原始的認知理解能力,這些就是中醫臨床所必需的最原始的也是最基本的實踐能力。

中醫是用來解決問題的。因此,它首先是個行動醫學,這就要求中醫師要有很強的實踐能力、臨床能力,而這些能力都必須有經驗的積累和經驗的支撐,在臨床中,從來都不關注你理論如何,學歷如何,能否解釋清楚,而是看你能否解決問題,能解決到什麼程度。病人坐在你的面前,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你能體會多少,感知多少,這一切都是有程序的,你必須感了才能知,知了才能思,辨證論治是需要內容的,你不能憑空感知,憑空想像。

師承當然也要學理論,但不是枯燥的在教室里學理論,而是用體驗和實踐的方法在臨床中學,在模擬老師中學,在自我感受和體驗中學。通過觀摩和跟診,把學中醫理論和臨床實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全息的、立體的教學模式。學生可以現場體驗,現場感覺,在某種情況下可以實際操作,在操作中形成自己的感覺,把在臨床中遇到的問題,形成的感覺,和書本理論進行對照,邊學邊用。在用的過程中學習理論,把臨床和理論對應起來,並在理論指導下提升自己的四診能力、辨證施治能力。

「察色按脈,先別陰陽。」也就是說你要根據「色」和「脈」判別陰陽,這個「色」「脈」的陰陽分別標準,經過你前期的臨床經驗已經在你的大腦里儲存,你只是根據當下的「色」 「脈」辨別陰陽狀態,沒有大腦中儲存的標準,沒有當下的「色」「脈」,就無法判斷陰陽。

「治病求本,本與陰陽。」本在哪裡,在病人的身體內,沒有病人在場,就沒有「色」「脈」的信息,就無法判別陰陽,就無本可求,書本中沒有陰陽,沒有可求之本。辨證施治就是要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我們在辨證的時候,應該有一個思維對象,要有所憑籍,有所依據,辨證就是對四診的信息進行加工。

我們在跟診中,望的信息、聞的信息、問的信息、切的信息,以及老師如何應診,如何處理臨床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都會儲存在我們的記憶中。我們以後再遇到同樣的信息或問題時,就會從我們的記憶中調集經驗,並因人、因時、因地做出調整。

所以,學中醫理論要和臨床實際緊密聯繫,理論所指的意義你在臨床中遇到過,已經儲存在你的大腦中,你在臨床中思維的過程就是理論的運用過程,就是理論結合實踐的過程,如果大腦中沒有具體經驗的儲存,就無法理解理論所包含的意義,就沒有內心深處的情感通過理論的提示作用而做出反映。這時候的理論,其指向是空的,變成了空談。當然,並不是說不要理論,如果你是要講課,要寫書,要應付考試,理論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完全可以通過理論講理論,通過理論講故事,但一百個正確的理論都頂不上一次錯誤的行動。因為臨床是要解決問題的,只有行動才能解決問題,問題不會因為你的理論講的得好而解決,疾病不會因為你講理論而改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