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漢四百年,被三個人各用一句話而說死了,太冤了

大漢四百年,被三個人各用一句話而說死了,太冤了

大家知道大漢四百年,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朝代,到了董卓亂京之後,天下大亂,再到曹操出來收拾局面,大漢的基業就已經不在啦。

魯肅在床上給孫權提榻上策的時候,就明確指出,大漢要亡了,咱們應該想想出路。

那大漢是怎麼亡的呢?說複雜也複雜,比如漢末昏君頻出,外戚權閹弄權等等,但簡單點說,大漢是被三句話說死的。

第一句話是劉焉說的,他是漢景帝的後人,算起來,他跟賣草鞋的劉備倒能扯上八杆子親戚關係。不過,他這一脈境況就好多了,他出山的時候,就已經在郡縣任職,其宗室身份也是被認可的。到了漢末,他發現天下大亂,就開始為自己找後路,一開始想跑到交州當牧守,後來聽人說,益州有天子氣,就請求去益州,後面就在益州搞割據。可以說,他的起跑線就是劉備的天花板。

那他說了什麼話呢?

他跟漢靈帝說:「刺史、太守,貨賂為官,割剝百姓,以致離叛。可選清名重臣以為牧伯,鎮安方夏。」

就是說設置州牧,然後選重臣出去當牧伯,鎮守四方,這當然是為他自己出鎮地方做伏筆,但這一搞,漢朝的江山就不可收拾了。

因為一州之長以前叫刺史,是六百石的官,這個官主要管糾察,他的級別比郡守還低,郡守是二千石的官。

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搞糾察的一定要官微,因為他本來是管官的,如果還是高官,那必須會尾大不掉,明清兩朝,搞紀檢的都是小官。

換成州牧之後,那一是可以名正言順的招兵,二是職位高了,牧伯是封疆大吏,二千石的大官。這樣一來,漢朝權力下移,大勢已鑄,袁紹在冀州,劉表在荊州,曹操在兗州,都開始當起了土皇帝,他們在董卓亂京時,沒有努力平叛,其實就是看準了牧伯有割裂天下之威。

第二句話是袁紹說的。

這是袁紹給何進提的餿主意。袁紹建議何進誅太監,這個是沒什麼大問題的,但他要求全殺光就有點過分了,更荒謬的是,召董卓丁原這些兵馬進京也是袁紹的主意。史記:紹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

為什麼袁紹要這樣干呢?也是私心,他想殺太監樹立自己的威名,但是又害怕惹禍上身。所以不願意自己動手,而想用外兵逼著太后出面。這種心態就是膽量配不上慾望,能謀大事,但無決斷力,他後面敗給曹操,同樣是輸在決斷力太差上面。

因為袁紹的主意,董卓進京,天下難以收拾。公孫瓚批判他的罪責時說得很清楚:袁紹昔為司隸,招來不軌,疑誤社稷,至令丁原焚燒孟津,董卓造為亂始,紹罪一也。

這罪一就足以滅他袁紹全家了。

第三句話是賈詡說的。

這個大家都知道,董卓遷都長安,王允跟呂布聯手殺了董卓,大漢的江山露出了一點光亮,但就在這時,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殺到長安,重新挾持皇帝,王允被殺,呂布東奔。天下再次亂成一團,這一次,可謂失去了最後的機會。

李傕、郭汜原本準備放下開器,各回各家的,但被賈詡一句話勸住了:聞長安中議欲盡誅

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

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

大家一聽有道理啊,於是收拾散兵,竟然攻破了長安。

三國志中,把賈詡跟荀彧荀攸放到一卷,這可能是從他們的智謀都是一流出發,但論品性,賈詡是亂國殃民毒謀士,跟二荀就差太遠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皇帝去世,沒有子嗣繼位,18歲無名小輩被選為新帝,一步登天
【西出玉門】第六十四集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