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起跑線》:你能為孩子上學犧牲什麼?

《起跑線》:你能為孩子上學犧牲什麼?

這是清華爸+南大媽工余的育兒自留地

1

家有學齡兒童的父母們,尤其是身處北上廣等大城市的父母們,大多都能迅速地在這部電影中為了擇校焦頭爛額、處處碰壁、洋相百出的男女主人公身上找到共鳴。

沒錯,說的就是這部正在熱映的電影——《起跑線》。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當代一句很著名的口號,也是很多父母的心聲。

儘管影片是一部喜劇色彩頗為濃厚的作品,好幾次我都直接笑出了聲,但是它的核心主旨訴求卻相當具有嚴肅性和反思性。育兒戰爭,已經不再局限於中國,在人口基數龐大、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的亞洲地區已經成了一個普遍的問題。

2

你能為孩子犧牲到何種程度?

我們總是在羨慕國外,舉個簡單的例子,開車。從歐美日回來的人都會繪聲繪色描述路上看到的情景:看到行人肯定會禮讓,就算看到小動物不緊不慢地過馬路,他們都會很有耐心地等待。

我所在的城市今年起也開始實行禮讓斑馬線活動,不禮讓,罰款200,扣3分。這個政策實施的第一天,毫無意外的,在出門提早15分鐘的前提下還是上班遲到了。為什麼?路上要經過一個超市和一個農貿市場,門口的斑馬線等了20分鐘人流都沒有停歇的意思。

為什麼舉這個例子?因為在國外稀疏平常可以辦到的事情,因為人口基數過大,我們什麼都要搶,都要爭。比如上班的地鐵,比如在外吃飯的座位,比如春節回家的鐵路,比如工作,比如教育。

就是因為我們知道這種資源的可貴,所以才會特別理解電影里那對父母為什麼會如此勞神傷財、忍辱負重、乃至不折手段。

在這部電影里,一對印度的中產階級夫婦:服裝店老闆拉吉與太太米塔為了讓女兒皮婭接受更好的教育想盡了各種辦法。先是忍痛告別了祖祖輩輩居住的舊街市,離開熟悉的生活,咬牙購買了富人區的住宅,為了融進上等階級的社會出盡百寶,很遺憾,印度的上等階級並不喜歡與說著印度語的「暴發戶」交往,學校也不收。他們試圖通過政客走關係、賄賂校長,均一一失敗,後來想到冒充貧困生名額來入名校。原本一切順利,但是由於媒體曝光,名校增加了一道考察家庭情況的程序,於是他們只能又搬入貧民窟。他們被貧民窟的朋友感動,可是到最後卻佔了貧民的名額,這讓他們產生了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的思考

在這部片子中,媽媽米塔總是充滿了焦慮,她怕女兒受傷,怕女兒被歧視,甚至發展了一套自己的極端理論:

要是不上名校,那她長大了就進不了名牌大學;

如果簡歷上不是名牌大學,

那她就不可能去外企上班了;

要是去公立學校,就會學壞,

要是學壞了,就會吸毒。

她之所以不計成本千方百計地要將女兒送入名校,就是出於對這套推理模式的深信不疑。作為一個媽媽,她當然義不容辭地要為女兒爭取最佳的學習環境,把這種負面的可能性壓到最低。

在焦慮的媽媽眼裡,名校,就是女兒成才的關鍵,是防止女兒學壞最牢固的防護網。

「身份大洗牌」的黃金年代早已經過去,靠著自我奮鬥成長起來的這一代父母們已經敏銳地意識到:階級固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上升的通道已經越來越窄,從出生開始就拼教育已經成了這一代父母應對危機的本能反應。而進入名校,則是你「危機公關」的第一步成功。

而社會,還在不懷好意的推波助瀾。

比如,前幾天一篇文章《摩拜創始人胡瑋煒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刷屏朋友圈,中心意思就只有一個:胡瑋煒用三年賺(套現)了15個億,而你沒有做到,作為同齡人的你很失敗。換一句話說,如果你不夠成功,就意味著你被同齡人拋棄了。

人人都怕被拋棄,人人都怕失敗,而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自己孩子的失敗。所以,怎麼不去搶?怎麼不去爭?

拉吉夫婦為了孩子,犧牲了自己優渥的條件,住在貧民窟里,高貴的美婦人為了打水如潑婦般罵街,服裝店老闆早起擠公交車做流水線工人,還因為上廁所整天的收入還不夠被扣掉的。

GIF

他們在貧民窟的朋友希亞姆為了孩子,冒著生命危險去「碰瓷」,只是為了賺夠孩子們上學的學費。

我的朋友為了孩子能在上海上學,辭去了大學教師的體面工作,賣掉房子,遷徙幾千公里到上海租房。

你能為孩子犧牲到何種程度?

3

起跑線有多重要?重要也不重要

男主角拉吉「良心發現」,自己走進了校長辦公室,說出了裝窮人上名校的真相。他希望這位在鏡頭前剛正不阿的女校長能把女兒的名額讓給他的貧民朋友。但是,這位反覆向公眾講述出身貧寒的自己如何依靠及教育制度出人頭地的教育家,竟是整個教育產業灰色利益鏈條中的一環。「你能向誰舉報?政府?媒體?警察?他們的孩子也在這裡上學!」拉吉看穿了校長真面目後,校長毫無畏懼地亮出了自己的底牌。

看到這裡,我只有一個感覺:無奈。

那麼,我們能和拉吉一樣,勇敢的向名校說不嗎?

當然不能。

起跑線很重要。

縱然,心裡明白的知道大大小小的培訓機構和教育中介利用家長的焦慮賺足了利潤;縱然,入學逐漸成了既得利益者才能玩得起的遊戲,想要退出又談何容易?

名校代表著資源的傾斜,代表著更好的環境,代表著更高的平台,代表著更多優秀的同學,代表著更強大的師資。

沒有天賦和家庭背景的孩子只能和彼此比拼誰更勤奮地上了更多培訓班,掌握了更多的才藝,上更知名的大學,才能得到上層階級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得到的東西。就像我們也曾被這篇文章刷屏《上了985才發現,拚命讀書是大多數人的捷徑》。

起跑線也並不那麼重要。

但是無可辯駁的是,正如片中男主角拉吉感悟到的:教育的真正起跑線應該是人格教育。父母們必須要承認,優良的學校教育固然是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一環,它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孩子人生的高度,而人品教育卻是奠定孩子成長的基石,它決定著孩子人生的深度。

在《起跑線》中,為了讓孩子進名校,夫婦倆焦頭爛額,在不知不覺間變得虛偽、虛榮、自卑。然而被貧民窟鄰居幫助的那段日子,卻讓這個家庭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溫暖。女兒在和上層階級的孩子玩的時候,感受到了歧視,但在和貧民孩子玩的時候,卻感受到了友愛、無私和分享。

學習成績可以通過努力提升,然而人品的教育,卻是在生活的點滴之中、耳濡目染的環境中建立的。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言外之意,起點決定不了終點。關鍵是整個旅程中的堅持、努力,欣賞沿途的風景,獲得不一樣的人生體驗,從而走向人生的終極目標——幸福。

幸福的定義是什麼?

是活成自己。

所以,名校還是非名校,環境歸環境平台歸平台,最後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還是要靠自己。

- END -

本文版權歸水木百合課堂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木百合課堂 的精彩文章:

從小喜歡古詩的孩子到底比別人強在哪?
孩子不會解數學題,別總讓「粗心」來背鍋

TAG:水木百合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