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還武術推手本來面目—從李安執導的電影《推手》說起

還武術推手本來面目—從李安執導的電影《推手》說起

李安執導的電影《推手》,曾獲台灣電影金馬獎。該片在藝術上的巨大成功,使其一公映,就引起海內外的轟動。男一號在片中展示的太極推手功夫,更令此片增色不少。

但對習武的人來說,很多人是奔著《推手》這兩個字,才走進電影院的。

對於絕大多數武術愛好者來說,享受影片藝術感染力的同時,也更加堅定了自身埋頭苦練的信心。原因很簡單:影片中男一號的練法和我的練法是一樣的。

只有極少數有真正傳承的人,才會對片中武術專業細節上的重大失誤而感到遺憾。

但該片藝術上的成功,也成功地掩飾了武術細節上的失誤,可能在絕大多數人的眼裡,這僅僅是一個瑕疵,甚至連瑕疵也不是,因為專業的往往是小眾的。

而當這些在公園中隨處可見的「大眾的」習練者,偶遇「小眾」時,產生的碰撞卻是強烈的。

上周日上午,北方某市勞動公園,一精壯之中年漢子,駐足觀望許久,終於按捺不住,下場切磋。可僅僅一個回合不到,這位自稱和陳小旺相識的人,竟臉色發青,口齒打顫,大呼我們的推手不合標準。細問得知,這位先生的標準是不能攻擊頭部,不能攻擊腿部,攻防只能在中盤範圍內,並且事先就約定我不能發勁.......

極少數有真正傳承的人都知道:推手是武術搏擊的訓練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無論是哪個門派,推手的訓練都是從初級階段,一步一步步入高級,最後走向散手實戰階段的。如果推手訓練一直停留在入門的階段,那一定是錯誤的!

但是,大量的影視作品,往往鎖定的僅僅是太極推手的入門階段,甚至在影片中需要太極武術對抗的情節時,也是這樣。而且這種現象極為普遍,不單單存在於取名就為《推手》的這部影片中。

這種大眾傳媒的確厲害,它可以把錯誤的東西普及成常識讓大眾接受;它可以使大量的武術愛好者,投入幾十年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習武術;但是,卻一直在入門階段徘徊。就像一群孩子,在學校里學習了幾十年,不但沒有畢業,而且還至始至終地在小學一年級「苦練」。

中國不是沒有真正的太極推手,中國有可以和散打,拳擊,空手道,跆拳道,泰拳等相對抗的優秀傳武習練者,只是這些有傳承的習練者,人數太少,特別是對於武術這個需要師傅手把手言傳心授的傳統技藝來講。

但大凡我們的「大眾」的影視或傳媒能專業一點,把那些專業的,但是卻是「小眾的」東西搬上銀幕,甚至搬上春晚,恐怕,中國傳統武術界將會重新洗牌。

在這裡,也忠告那些懷揣著武術夢,想學真功夫的年輕人:拜師學藝,別管他的老師是誰,也別聽他說他的功夫有多厲害,找一個會散打的朋友,和你想拜的師傅對抗一下,你心裡就什麼都清楚了。

武術是打的藝術,其次才是健身;不能打的不是真正的武術。

老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散手 的精彩文章:

徐曉冬給喜愛武術和搏擊的人做了一次「掃盲」

TAG:太極散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