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齊文化博物館藏錯銅青銅壺工藝探源分析

齊文化博物館藏錯銅青銅壺工藝探源分析

這對銅壺是2010年9月在臨淄區淄江花園出土,現存於齊文化博物館。壺身通體飾獨體龍紋加變形龍紋,區間以對頂三角形裝飾分隔。壺體紋飾採用錯紅銅工藝裝飾,鋪首和蓋鈕是二次范鑄工藝鑄合。 可以說,這對銅壺的工藝形制代表了戰國早期手工業發展的水平。

錯紅銅裝飾是這對青銅壺的最大看點,大家對「錯」這種工藝形式的認知,往往多局限於一些錯金銀裝飾的理解。如常見的錯金銀帶鉤以及車馬飾件等等,反而對「錯銅」這種工藝的認識偏少。其實,「錯銅」這種工藝與錯金銀工藝是一脈相承,其都是在利用青銅器自身的顏色與金、銀、紅銅等材質組合後,產生的色彩差異以此加強裝飾的感官效果。

說起「錯銅」工藝的產生,首先要從這種工藝產生的時代背景開始。春秋晚期以前,青銅器美化裝飾都是憑自身的紋飾表現,沒有色彩變化。不管紋飾如何繁縟也都是青銅器自身產生的一種單一顏色。受漆器裝飾的影響,一種色調的青銅器裝飾,已不能滿足時代審美的需要。這時, 錯紅銅工藝的出現成為必然。一般青銅紋飾裝飾的發展多是從簡到繁,錯銅工藝也是如此。錯金銀流行於戰國中晚期,屬於一種多元素的裝飾組合,那麼錯金銀工藝的前身發展就是錯銅工藝,還屬於二元裝飾 。古人把不同顏色的多種金屬通過「錯」這種手段有機整合在一起,達到了視覺上的色彩美觀,這就是錯銅或者錯金銀工藝產生的原因。

那麼什麼是「錯」? 歷代文史資料也多有描述。首先離戰國最近的最清晰的解釋就是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大字典的解釋,該書對「錯」字,只有一種解釋:「錯,金塗也,從金,昔聲」。 「錯」也是通假字,通「措」。"措"意為"用手復原"。"金"指"金屬器皿"。"金"與"措"聯合起來表示動手磨擦、塗飾。也可以理解成「錯」就如鎏金銀一樣,把所需裝飾的金銀通過汞溶劑塗刷或塗抹上去,然後再修整打磨,即為「錯」。但這並不是描述錯紅銅工藝的操作,許慎的《說文》產生於漢代,也許錯金銀工藝發展到漢代,已經普遍使用金塗工藝形式完成,那也是藉助汞溶劑實現,紅銅無法和汞融合,也只有鑲嵌。那麼為何還稱為錯銅?其實這只是延續的一種傳統叫法而已,「錯」是廣義的一種說法,就是凡是在器物上布置金、銀、銅等圖案的,就可以叫「錯」。如《西京雜記》卷一記述,用金線綉成圖案花紋的背心,漢代就叫"金錯綉襠" 。在漆器上做金銀圖形的,叫"金漆錯"。(《後漢書·輿服志》)所以,在二千年後的今天,我們也只能就金銀錯最流行的那個年代對它的稱呼為依據, 沿用著這種叫法。

古代對錯銅工藝的加工流程沒有資料專門描述,不過通過古人對「銅」稱謂「金」的名稱來看,應該錯紅銅這種工藝也歸屬「金銀錯」範圍,那麼它的操作流程也應該和先秦錯金銀工藝的流程相近。《說文》中稱金子為黃金;稱銀子為白金;稱銅為赤金 。可知,不管是銅還是真正的黃金在片語里表示的都是金屬的意思。如,現在稱謂的五金、冶金等詞一樣。

1973年,史樹青在《文物》上發表的一篇《我國古代的金錯工藝》一書中就談到了先秦金錯的操作方法。其製作分四個步驟:第一步是作母範預刻凹槽,以便器鑄成後,在凹槽內鑲嵌。第二步是鏨槽:"銅器鑄成後,凹槽還需要加工鏨鑿,精細的紋飾,需在器表用墨筆繪成紋樣,然後根據紋樣,鏨刻淺槽,這在古代叫刻鏤,也叫鏤金"。這時要把槽體修整成燕尾狀,以便固定鑲嵌「金屬」。第三步是把要鑲嵌的各類「金屬」錘牒入修整好的凹槽,因為採用的是金、銀、銅等金屬鑲嵌,其自身都有很好的延展性。第四步是磨錯:"金絲或金片鑲嵌完畢,銅器的表面並不平整,必須用錯(厝)石磨錯,使金絲或金片與銅器表面自然平滑,達到嚴絲合縫的地步"。可見,錯紅銅工藝的流程也應該如此。

這對青銅壺的另一個技術體現,就是附件部分。鋪首和蓋鈕都採用了二次范鑄工藝。這種二次范鑄工藝的產生,來源於青銅器范鑄過程中的鑄漏現象。青銅器在澆鑄過程中,由於銅水溫度、環境溫度以及合金配比流動性等多種原因,會造成局部銅水流淌不到位的問題,出現漏洞。這時就需要給它「打補丁」,也就是大家所知的「補鑄」。這種補鑄現象在商周時期一些青銅器上時常出現。要補鑄就要另外再加工一個范具,工序也應該和主范相同,這就是二次鑄工藝形成的過程。

主動把這種二次鑄工藝應用到青銅器附件的組合加工上,這是范鑄工藝中一次大的飛躍。這不僅簡化了制范工序,更為加工一些造型繁縟的青銅器創造了可能,再繁縟的造型也可以採用這種分鑄拼對的形式完成。

大家在圖中看到的紋飾錯紅銅部位和壺體本身色澤反差較大的現象,那是和自身金屬屬性有關。紋飾部分因鑲嵌的是紅銅(也就是純銅、紫銅),本身具有很好的導電性和導熱性,它是含有一定氧的銅,因而又稱含氧銅,在潮濕的環境中和水份、二氧化碳等發生反應後,就會生成綠色的鹼式碳酸銅。這就是直觀看到的紋飾部位呈現綠色形成的原因。青銅器由於多採用紅銅、錫、鉛等多元素合金,導電和導熱性都不如純銅,離子活性也相對比較穩定,因此生成單一綠銹的相對比較少,特別是有些含錫量高的銅合金。青銅合金中,錫在自然受熱環境下,氧化會反應加快,在空氣中錫極易遊離出合金體,在表面形成一層二氧化錫。這層二氧化錫相對比較穩定,會在器表形成一層保護膜,因此在這層膜上很難再形成二次氧化。這層保護膜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青銅器上的錫光地子。所以,只要在生活中使用過一段時間又入土的青銅器都很難形成很厚的銹層。這也是這對壺體與紋飾部位產生色彩差異的主要原因。

壺體鋪首附件由於採用的是二次鑄工藝,所以環體部分是「死環」結構,這是介於有缺口的環體而起的名字。死環結構都是採用鋪首二次鑄工藝加裝上去的,也就是先把加工好的環體預先放置於鋪首范體內,然後把鋪首的范具合併到要加裝的位置施行二次澆鑄。去除范土後,鋪首環體也就套裝在鋪首鼻鉤內了。因為鋪首採用的是二次配鑄工藝,也就是在壺體加工完後又加裝上的鋪首,所以才出現了這種鋪首疊壓紋飾的現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銅永鑄收藏之家 的精彩文章:

TAG:青銅永鑄收藏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