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釣魚城之戰:「獨釣」中原三十六年

釣魚城之戰:「獨釣」中原三十六年

原標題:釣魚城之戰:「獨釣」中原三十六年


公元1243年到1279年,在宋蒙之戰中,四川合州軍民在守將王堅、張珏等率領下,憑藉釣魚城天險,獨釣中原,浴血奮戰,歷經大小戰鬥二百餘次,抵禦元朝傾國之師,創造孤城抗敵三十六年之久這一古今中外戰爭史上的罕見奇蹟。由於一世英武的成吉思汗繼承人蒙哥大汗亦戰死於釣魚城下,以致蒙古大軍不得不從歐亞戰場撤軍。因此,有研究世界戰史的學者將釣魚城稱為「東方麥加城」、「上帝折鞭處」。


其戰況簡述如下:


南宋晚期,蒙古人兵分三路。先後消滅了西夏和金國,南宋王朝危在旦夕。而當時情形,欲保南宋,必保四川;欲保四川,必保重慶;欲保重慶,必守合川;欲守合川,必守釣魚山。1240年,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為抗擊蒙古軍,派甘閏於合州東十里釣魚山上築寨。1243,四川制置使余玠命冉琎﹑冉璞兄弟主持修築釣魚城,遷合州治所於此,駐以重兵,以控扼嘉陵江要衝。1254年,王堅任合州守將,開始大規模修城設防,陝南﹑川北人民紛紛遷來,釣魚城成為抗擊蒙軍入川的軍事重鎮。1258年七月,成吉思汗之子蒙哥汗統兵四萬,號十萬,自六盤山分兵三路進攻四川。十二月,攻佔川西、川北大部州縣,進抵武勝山,準備進攻合州,宋將余玠已將合州治所移於釣魚城內。


釣魚城坐落在今重慶市合川區城東五公里的釣魚山頂,其山突兀聳立,相對高度約三百米。處嘉陵江、渠江、涪江匯合處,南、北、西三面環水,壁壘懸江,城周十二三里,均築高數丈的石牆,南北各建一條延至江中的一字城牆;城內有大小池塘十三個,井九十二眼,可謂兵精糧足,水源充足;江邊築設水師碼頭,布有戰船,上可控三江,下可屏蔽重慶,是支撐四川戰局的防禦要塞,地勢十分險要。蒙哥派降將晉國寶入釣魚城招降,被王堅所殺。九年正月,蒙哥汗恃其兵強馬壯,不納術速忽里避開堅城,迂迴東下的建策,無視天候、地理的不利條件,決心攻下釣魚城。遂遣諸王末哥攻禮義山城,曳剌禿魯雄攻平梁山城,命宋降將楊大淵率軍突襲合州舊城,切斷外圍諸城與釣魚城的聯繫。同時,令四川都元帥紐璘自成都趨涪州藺市造浮橋,斷絕宋援。又在銅羅峽據險為壘,阻遏重慶宋軍北進。二月二日,蒙哥汗率軍渡過雞爪灘,駐於城東石子山,三日,蒙哥親督諸軍攻釣魚城。


七日,蒙軍攻一字城牆;九日,蒙軍猛攻鎮西門,不克。蒙古東道軍史天澤率部到達釣魚城參戰。三月,連續進攻城東之東新門、奇勝門、鎮西門、小堡等處,但在宋守城軍民頑強抗擊下,均遭失敗。四月三日,連降大雨二十天。二十二日初晴,蒙古軍偷襲城南護國門未逞。次日深夜,攻破城北出奇門至嘉陵江一側的一字城,但被王堅率勇士力戰奪回。宋理宗聞訊,下詔嘉獎,鼓勵合州軍民。釣魚城久攻不下,蒙哥汗命諸將「議進取之計」。術速忽里認為,屯兵堅城之下是不利的,不如留少量軍隊困擾之,而以主力沿長江水陸東下,與忽必烈等軍會師,一舉滅掉南宋。然而驕橫自負的眾將領卻主張強攻堅城,反以術速忽里之言為迂。蒙哥汗未採納術速忽里的建議,決意繼續攻城。雖然增援釣魚城的宋軍為蒙軍所阻,始終未能進抵釣魚城下。但被圍攻達數月之久的釣魚城依然物資充裕,守軍鬥志高昂。一日,南宋守軍將重十五公斤的鮮魚兩尾及蒸麵餅百餘張拋給城外蒙軍,並投書蒙軍,稱即使再守十年,蒙軍也無法攻下釣魚城。相形之下,城外蒙軍久屯于堅城之下,又值酷暑季節,加以水土不服,一時暑熱、瘧癘、霍亂等疾病流行,情況相當嚴重。王堅乘機多次夜襲蒙古軍營地,使其人人驚恐,夜不得安。初五日晨,蒙古軍前鋒元帥汪德臣率軍乘夜突破外城馬軍寨,王堅率兵拒戰。天將亮時,下起雨來,蒙軍攻城雲梯又被折斷,被迫撤退。蒙軍攻城五個月而不能下,汪德臣遂單騎至釣魚城下勸降,被城上飛石擊中,不久死於縉雲山寺廟中。蒙哥汗大怒,命軍在東新門外築台建樓,窺探城內虛實以便決戰。722日,蒙哥親自登台窺探,被釣魚城中火炮擊中,重傷墜地,後傷重卒于軍中。因為蒙哥之死,蒙古國內遂有帝位之爭。被蒙哥汗派往歐洲發動第三次西征的旭烈兀,本已先後攻佔今伊朗、伊拉克及敘利亞等阿拉伯半島大片土地。正當旭烈兀準備向埃及進軍時,獲悉蒙哥死訊,旭烈兀遂留下少量軍隊繼續征戰,而自率大軍東還。結果蒙軍因寡不敵眾而被埃及軍隊打敗,此後蒙軍始終未能打進非洲。蒙古的大規模擴張行動從此走向低潮。蒙古遠征埃及之主力突然撤軍,蒙古在歐洲方向的兵力大幅削減,從而為歐洲方向重新組織力量擊退蒙古大軍贏得了寶貴的戰機,是以釣魚城一戰可謂間接拯救了非洲和歐洲。


1263年,名將張珏代替王堅,率合州軍民繼續堅守釣魚城長達十五年之久。1278年正月,重慶城淪陷,釣魚城成為宋土孤島。公元1279年正月,釣魚城最後一任守將王立以「不殺城內一人」為條件打開已堅守三十六年的釣魚城城門。其後三月,宋大臣陸秀夫負帝昺於崖山跳海,宋亡。



在蒙古軍隊橫掃歐亞大陸時,南宋之所以能夠在蒙古大軍兩路主力攻擊之下仍然延祚二十餘年,其功實在於釣魚城和襄陽兩城的堅守。尤其是釣魚城以一隅孤城,造成了蒙古大軍的大量傷亡,並使其最高統帥蒙哥汗亡於釣魚城下,其影響可謂巨大而深遠。因為釣魚城的堅守,不但全面瓦解了蒙古的攻勢,而且使蒙軍的第三次西征行動停滯下來,緩解了蒙古勢力對歐、亞、非等國的威脅。因此,釣魚城之戰的影響已遠遠超越了中國範圍,它在世界史上也佔有重要的一頁。更為重要的是,死於釣魚城下的蒙哥汗是一位蒙古保守主義者,他所施行的仍然是以屠城搶掠為主的野蠻征服政策,受到了中原漢民的激烈抵抗。而繼蒙哥而起的忽必烈則是蒙古統治集團中少有的傾慕漢文化之士。蒙哥即汗位後,忽必烈受任掌理漠南漢地,他大力延攬漢族儒士,極力推行漢化政策,取得很大成效。但卻引起蒙哥汗及其保守臣僚的疑忌,忽必烈因而被罷了官,其推行的漢化政策也被迫取消。忽必烈登上大汗寶座後,繼續推行其漢化政策,逐步改變蒙軍濫殺的政策,使中國南部的經濟和文化免遭更大的破壞。蒙古人在侵略世界的過程中殺人過億,凡是抵抗的城市都被屠城。唯有釣魚城以英勇抵抗36年而全身而退,可謂用實力讓魔鬼們放下屠刀。而釣魚城以三十六年之固守,數代名將之輪替,其城可謂堅固,其將可謂忠勇,其民可謂忠義,川人堅韌不拔之性格可見其中。自古有「川人出川,地動驚天」之論,其遇強敵如蒙古大軍,亦以一隅小城而獨驚世界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鏡像 的精彩文章:

阿骨打的「鬼把戲」:擅長「心理戰」的統帥
采石之戰:名將之愧與允文忠勇

TAG:國史鏡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