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道德經》智慧:四種父母,造就孩子四種人生

《道德經》智慧:四種父母,造就孩子四種人生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你是什麼樣子,最終也投射成了孩子的模樣。

父母疼愛子女是與生俱來的天性。

可是現在有多少父母真的懂得:怎樣做才是真的愛孩子?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呵護?什麼才是支撐孩子一生屹立於這個世間的必備品質?

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果。果實有問題,多半是在根上就出了問題。

所以說,不同的父母,也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生。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他把統治者,即領導者分為了四個層次。同樣的,父母也可以分為四種:

最末等的父母,或懦弱或狂暴,令孩子厭惡憎恨;

三等的父母,專橫強勢,讓孩子畏縮懼怕;

二等的父母,貼心關愛,無微不至,孩子也是感激有加;

最高級的父母,則傳授給孩子獨立的精神和能力,讓孩子走出家門後,不需要父母的任何庇護。

一、末等的父母,脾氣都好不到哪去

十年前,一個名為「父母皆禍害」的小組在豆瓣網成立。光看名字,就知道這個小組的成員都是那些仇視父母的人。

裡面的成員高達十多萬人,發帖的數量更是不計其數,內容基本都是控訴父母對自己的控制和禍害,有些真是觸目驚心。

有被父母辱罵白痴,爛人的孩子;也有父母整日吵架,而孩子被當成出氣筒的成長經歷。而更多的父母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隨意干涉孩子的生活,控制孩子的人生。

網友心某就是很典型的一位,由於哥哥有病,姐姐與她相繼來到世上。可一心想再要個兒子的父母,卻給了她們灰色的生命基調。

「童年的生活是在無盡的責罵,羞辱,無數爭吵中度過,父母是任何事都要按他們意志來的控制狂,讓我覺得自己無論做什麼都是錯的」。「上一秒可能在心平氣的跟人聊天,下一秒耳光就過來了。」

儘管讀書成績很好,可後來她過得並不幸福。「今年我已33歲了,離異,繼承了媽媽的暴脾氣,心情不好就拿女兒撒氣。」

其實我們都有個本能,當情緒不好的時候,更容易將這些負面能量轉移到比我們弱小的人身上,而孩子往往是「遷怒」時最佳的人選。

但父母這樣的行為,會給孩子留下極大的心理創傷,甚至影響孩子一生,輕則自卑自閉,重則暴戾乖張。

當這些孩子長大後,往往更容易陷入從被害者到施害者的輪迴。

二、三等的父母,專橫強勢

有一類父母,將孩子當成了自己的雕塑作品,讓子女按照自己心中的那個樣子生活成長,對孩子的一切行為嚴加管制。

《增廣賢文》里說:「大家禮儀教子弟,小家兇惡訓兒郎」,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有位網友在論壇上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她從小就是個聽話的乖乖女,中學讀文理科,聽爸媽的;高考報什麼志願,聽爸媽的;畢業找什麼工作,聽爸媽的……

「我的20歲,就像個木偶,一切都聽爸媽的,他們怎麼說,我就怎麼做。」

工作以後,她才漸漸醒悟,「聽話」讓她失去了太多:「我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反抗的意識,我習慣了順從別人、討好別人,不會、也沒有勇氣向別人說『不』」。

應該說,這位網友的經歷也是不少中國家庭的真實寫照。

中國父母們常常這樣教育孩子:「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聽爸媽的,沒錯!」「你翅膀硬了,不聽父母的了!」

除了對孩子過度干涉,還有的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恨不能替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只要孩子安心學習就好。

但一旦保護過了頭,孩子一不小心就長成了「巨嬰」。當孩子獨立去面對世界時,吃到的將是一碗「苦果」。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讓孩子完全聽你的,你的格局就是孩子的格局,你的高度就是孩子的高度,你的人生就是孩子的人生。

三、真正優秀的父母,都是這樣做的

當其他家長要麼過度干涉,要麼過度保護孩子的時候,最高明的家長正在「放養」孩子。

梁啟超的九個子女,個個了得。長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啟禮三人均為中國院士,三子梁思忠是畢業於西點軍校的國民黨軍官,四子梁思達是畢業於南開大學的經濟研究者,長女梁思順為詩詞研究專家,次女梁思庄為著名圖書館學家,三女梁思懿為社會活動家,四女梁思寧是新四軍早期革命者。

梁啟超教育孩子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絕不以長輩和權威自居,而是與孩子們做朋友平等交流,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精神。

與其他父母一樣,在孩子面臨重要選擇時,他會給出很多建議,卻並不要求他們一定照辦。如梁思庄選專業,他一開始希望她選學生物,寫信勸勉,後來了解到她沒興趣,便又寫信說「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我所推薦的學科未必合你的式,你應該自己體察做主,不必泥定爹爹的話」。

魯迅曾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的文章,在其中提出了為人父母者的三個核心:一是理解,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二是指導,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三是解放,使子女成一個獨立的人。

近百年過去了,可仍有太多的家長像舊式的父母一樣,總是以長輩和權威自居,而忘記了教育的核心是尊重。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只能是他自己,而不可能長成父母想要的樣子。

讓孩子脫離「父母」這個舒適區,他才能獨立思考,獨立探索,獨立面對,才會見識更廣闊的天空,才會有更高的視野、更大的格局。

紀伯倫有句話,「孩子只是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我們要做的就是用儘力氣將弓拉滿,讓箭向遠方射得又快又遠。」

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作者:耕農,京博國學外聘作者。

本文系京博國學原創,轉載請註明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字里千秋,字外人生
世間所有好運氣,都在這6氣之中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