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個多寫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的詩人,卻寫出了一首達到忘我境界的愛國詩篇

這個多寫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的詩人,卻寫出了一首達到忘我境界的愛國詩篇

中唐詩人戴叔倫出生於一個隱士家庭。祖父戴修譽,父親戴昚用,都是終生隱居不仕的士人。戴叔倫年少時拜著名的學者蕭穎士為師,他博聞強記,聰慧過人,"諸子百家過目不忘",是蕭門弟子中出類拔萃的學生。成年之後,迫於家計,他開始探尋仕途。後官至容管經略使。作為一個出身於隱居世家的詩人,戴叔倫的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如他的膾炙人口的《蘭溪棹歌》: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大意是:一彎蛾眉月掛在柳灣的上空,月光清朗,涼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鏡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瀝瀝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漲,魚群爭搶新水,夜半人靜之時紛紛湧上溪頭淺灘。

涼月如眉掛柳灣

這是一首富於民歌風味的船歌。這首詩以清新靈妙的筆觸寫出了蘭溪的山水之美及漁家的歡樂之情。詩中獨出心裁地選取了夜間作背景,歌詠江南山水勝地另一種人們不大注意的美。

「涼月如眉掛柳灣」,首句寫舟行所見岸邊景色:一彎如眉的新月,映射著清冷的黑暗,正低掛在水灣的柳梢上。雨後的春夜,月色顯得更加清澄;時值春日,柳條已經垂縷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於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鏡中看」,該句轉寫水色山影,描繪出越中一帶水清如鏡,兩岸秀色盡映水底的美麗圖景。句內「中」字復迭,傳遞出夜間行舟時於水中一邊觀賞景色,一邊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船繼續前行,不覺意間已從平緩如鏡的水面駛到灘頭。聽到灘聲嘩嘩,詩人才聯想到連日春雨,蘭溪水漲,灘聲聽起來也變得更加急驟了。在灘聲中,似乎時不時聽到魚兒逆水而行時發出的潑刺聲,詩人又不禁想到,這該是撒歡的鯉魚趁著春江漲水,在奔灘而上了。這裡所寫的「三月桃花雨」與「鯉魚來上灘」其實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是因灘聲喧嘩而產生的聯想,後者詩因游魚潑刺而進行的猜測。兩者都是詩人的想像之景。正因為多了這一層想像的因素,詩情便顯得更為濃郁。

通觀全詩,可以發現,這首船歌雖然以蘭溪之夜作為背景,但它著重表現的並非夜的靜謐朦朧,而是蘭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而這,正體現出這首詩獨特的民歌氣韻,漁家的歡樂之情。

蘭溪三日桃花雨

然而,這位以寫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為主的詩人,卻也有令人蕩氣迴腸的愛國之作。而且,在他最為著名的一首愛國詩詞中,竟然對漢朝的班超提出了一個不近人情的要求。我們來看一下他的這首詩。

塞上曲二首?其二

戴叔倫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

大意是:漢家大軍旌旗獵獵在陰山飄揚,突厥胡人膽敢來犯定將他消滅在疆場。作為子民我願以此身終生報效國家,大丈夫建功立業何須活著返回故鄉。

漢家旗幟滿陰山

戴叔綸的《塞上曲》共兩首,為七言絕句。這是第二首。這首詩可以說是代表了一個時代的要求,發出了報效國家的最強音。前一聯講漢家重兵接敵,對胡兵一騎都不會放過。後一聯講要以必死信念戰勝胡兵,報國靖邊以安寧。這首詩裡面化用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典故,就是「生入玉門關」。「生入玉門關」是關於東漢定遠侯班超的典故: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時思歸鄉里,上書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班超三十年駐使西域,為國家民族鞠躬盡瘁,老而思鄉求返,本無可咎。但以戴叔綸之見,班超的愛國主義還是不夠徹底——他不應提出「生入玉門關」,也無須提出「生入玉門關」,一旦「投筆從戎」,就應以身許國,終身保國。「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戴叔綸的愛國達到了一種忘我的境界,他的愛國之切無可厚非,他的義無反顧也無可非議,但從班超的角度來看,卻是那麼不近人情。一生為國,連續駐守西域三十年,年老體衰,只希望葉落歸根,死在大漢的土地上,這是人之常情,也是他生命的最後一個要求。如果連這個最基本的要求都不被允許,就不僅僅是無情,而是有點殘忍了!

何鬚生入玉門關

其實,在中唐時期,發出這種愛國最強音的並非戴叔倫一人,著名的邊塞詩人李益,也在他的《塞下曲》中表達了同樣的思想:

塞下曲

李益

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鬚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正是這些充滿愛國激情的詩人,寫下了令人熱血澎湃的的愛國詩篇,奏出了中唐詩壇上的最強音,代表並引領了一個時代的風采。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今風雅 的精彩文章:

杜甫用一首詩給李白畫了一幅像,成為李白一生最好的寫照
這首人人傳唱的唐詩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遺憾的是作者已不可考

TAG:古今風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