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路:談談沈某這件事

王路:談談沈某這件事

1、

佛教認為,造了業,必然要受報,跑不了的。只有果報受盡,業才算消完。就像欠錢,可以暫時不還,或者少還,但利息是一直在計算著的。二十年前發生的事情,雖然當時也調查了,處理了,但顯然懲處力度不夠。如果足夠,今天在重新提起時就不會引起那麼大的憤慨。如果足夠,他後來就不可能一步步晉陞,又評上長江學者。表面上看,好像先前造惡對他的前途影響不大,現在看,他是沒有輕易逃掉的。

2、

這件事的巨大反響,也跟沈某的身份有關。如果他是個不知名學校的合同工,恐怕不會得到這麼多關注,引發這麼大憤慨。人們的巨大憤慨,不僅因為性侵,還因為名校教授頭銜的加持。那種頭銜,先前給他帶來很多好處和便利。走到哪裡,亮出頭銜,就令人尊敬,就可以得到很多資源。現在曝出問題,曾經帶來種種好處的頭銜,一樣起到了相反的加持。這一點兒都不冤,就像用槓桿炒幣。崇高的外衣會帶來好處,但人們更難容忍品行低下的人披著崇高的外衣。如果他披著破爛的外衣,大家的憤慨會少一些。很多人沒有遠見和洞察力,傾向用外在的光環和頭銜去想像一個人。而外在無論怎樣光鮮,都不能作為內心的證據。

3、

有時候,人們覺得二十年前的高校比現在更純潔, 更乾淨。事實未必如此。今天很多人喜歡民國范兒,難道民國的大學不存在這些嗎?好在,今天有更便利的技術,曝光的成本更低。放到過去,這種事情就算曝出來,影響也十分有限。假如這件事是十年前曝出來,沈某受到的壓力肯定要比現在小。他延續了之前的公關思路,只是時代變了。也許還有很多這樣的事情,沒有得到曝光。但在這種氛圍下,至少能令作惡者有所忌憚。

4、

羽戈兄朋友圈發了張圖,說「沈某的文字真爛」。我讀了一下,還真是爛。沈某特別喜歡用引號。引號什麼作用呢?不用的話,你會覺得有些詞不恰當,加上引號,不恰當的詞就好像穩一點兒了,甚至有了言外之意。引號就像褲衩,穿一個,有修辭的效果,欲蓋彌彰、引人注目。但要是褲衩套褲衩,套上八九個,那就不是修辭了,就表示褲子不夠穿,只能用褲衩頂。不過,術業有專攻,對老師要求品德是應該的,對語言學者要求文筆,也許苛求了。

5、

曝光文章里提到沈某有妻有女,沈某自己的書上也提到過。對她們來講,好像是飛來橫禍。畢竟,罪惡不是她們造下的。但是帶來的痛苦,她們也要忍受。我還看了受害者父母的視頻,老兩口都八十多歲了,二十年前的悲劇帶來的痛苦仍然要慢慢消化。即便是要求沈某道歉,也保持著克制和禮貌。看得令人心疼。可見這種事情,對他人造成的傷害有多麼大。有人喜歡說,「只要不影響別人,我愛怎麼搞怎麼搞。」 這是不可能的。眾生是有聯繫的。一人造惡,會給很多人帶來傷害和痛苦。有時候,沒有能力不是壞事情。如果你發心不正,在能力不大的情況下,對別人造成的傷害也會相對小一些。如果你擁有權力和資源,作惡的罪業會更大。

6、

最後要說,巨大的憤慨表示,「為人師表」這個詞還沒有完全喪失意義。我們對「老師」這種職業,還是保留了一些期待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路 的精彩文章:

王路:有些人學佛,學得趾高氣昂,不可一世

TAG:王路 |